@所有温州人,你的身边有这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你都知道吗?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堪称非遗大省,在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中,浙江217项上榜,居全国第一。此外,浙江还有10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有4项属于温州!
这四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你知道几项?有听过关于它们的历史,或亲眼见识过吗?今天小布就带你来涨姿势~
永嘉昆曲
昆曲传入温州(古称“永嘉”)后,长期受当地方言语音、风土人情、民间戏曲等影响而形成的特具古朴细腻、比较生活化风格的地方剧。流传以温州为中心,旁及丽水、台州。有专家认为,永嘉昆曲保留有“海盐腔”和早期“温州腔”遗音,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近年,永嘉昆曲《张协状元》先后获得曹禺戏剧奖、文华奖、鲁迅文学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5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编梁木拱桥俗称“蜈蚣桥”,时人称“廊桥”。现存最早的泗溪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其拱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相似。这种木质无拱桥不用钉柳,用力学原理营造。其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现仅存董直机师徒两人,亟待抢救性保护。2004年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木活字印刷技艺
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和曹村镇西前村发现的两处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木活字印刷主要用于印制宗谱。《太原郡王氏宗谱》载源自河南,明正德年(1506~1521)由闽随迁徙入浙,先经平阳,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传到瑞安。木活字要选上好棠梨木,经风吹日晒自然干燥后拿来制作字模,刻老宋体,制成一个个字模,经过检字、排版等多道工序最后完成印刷。2010年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
元时已见记载流行于乐清,距今700多年历史,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装饰,后妇女用它做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细纹刻纸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建国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细纹刻纸代表作《花鸟》、《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张侯光剪纸1987年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四项人类非遗,温州还有不少的国家级非遗,那么他们都是什么项目呢?一起来瞧瞧吧!
畲族民歌
温州畲族居民,主要分布在泰顺、文成、平阳、苍南等山区。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以歌为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吉日,以歌为庆相贺;丧葬祭祀,以歌当哭;社会交往,以歌代言,关于历史传说也往往以歌传授。畲族民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饶有风味,极富民族特色。歌词多衬词与虚字。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可以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拼字龙灯舞
起源和流行均在龙湾区。据传,明代有当地望族给告老还乡的张阁老送寿礼,而创作此拼字龙灯舞。此舞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九人舞龙身。龙身为九节,以竹木为骨架,然后用软柔的绸缎涂上颜料、画上龙鳞的九节龙身连在一起。为拼字需要,龙身节与节之间,距离为三公尺五十厘米,中间二节较长,为四公尺五十厘米;龙尾龙珠各自分离,不和龙身连在一起。在龙舞中能迅速拼出“天下太平”、“元正大吉”、“人口太平”、“光天化日”等二十四个字,以表达人们对太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藤牌舞
俗称“打藤牌”,以藤牌为主要道具而编排的古代练兵舞。据传,源自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主要流传于浙闽地区。现仅瑞安民间有传承发展,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音舞会演获优秀奖。四十多年来,一直作为保留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各项重大庆祝活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碇步龙
泰顺县仕阳镇朝阳村有一条全长144米、共233齿的碇步桥,清嘉庆年间,当地的林氏住民创排了在碇步上表演的舞龙套路,故称碇步龙。碇步龙分龙头、龙尾各一节,中间七节龙身,共九节。舞蹈时,由九个人各持一段,称为“龙脚”,另有一人持圆灯(龙珠),为总指挥。表演的动作和队形,大致分为搭龙坪、龙戏珠、龙舔珠、龙咬珠、排寿字、蹲马龙等。阵式分为圆台、龙菊花、四角交井、龙咬尾、龙洗段五角星、跳龙门等数十种。表演时,以唢呐、锣鼓等乐器为伴奏,舞龙者利用高低不平的碇步进行阵型变化,龙随珠动,上下腾挪,左右回旋,现场感极强,场面十分壮观。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剧
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1959年定名为瓯剧。其在温州出现的最早记载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梁章钜的《浪迹续谈》。瓯剧以乱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乱弹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音乐明快、流畅,能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瓯剧脸谱中的动物脸和字文脸等特征有别于兄弟剧种。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
又称傀儡戏,是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温州木偶戏在宋代即有记载,明清时盛行于平阳、泰顺两县,各有“木偶之乡”的美称。这里指的木偶戏以提线为主。平阳县创作了人、偶同台合演的人偶剧《神气的雀翎》;泰顺以木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具舞台效果著称。2007年“平阳木偶戏”和“泰顺木偶戏”项目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单档布袋戏
又称“掌上戏”或“扁担戏”,是传统木偶戏之一,在南宋时,由闽南流入,流行于平阳(包括今苍南)等闽南方言地区,至今保留初始状态。表演的主要特征是: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全部由一人包揽,一米见方、雕梁画栋的小舞台装搭在一只戏箱背上,艺人坐在镂空小舞台屏风后面操作,周围蒙布,只留一个舞台口作布袋戏表演区。演出方便,戏笼道具一担挑,偏僻山区、海岛几户人家均能演出。其地域特色和独特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极为罕见,有“民间艺术活化石”之称,如今后继乏人,已濒临消失之危。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顺药发木偶戏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民间手工技艺。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泰顺有关部门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至今完整保留制作、表演技艺。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蜡纸服装的木偶,当最底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只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时举行。演出内容有《西游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2007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鼓词
俗称唱词,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于明代由平阳县里巷之曲与词曲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有“平词”、“大词”、“门头词”之分。“平词”是平时演唱的曲目;“大词”是指鼓词中特有的《香山》和《南游》两曲目。近代在音乐、乐器、唱腔、词体等方面都有变革性发展。从敲扁鼓、檀板独唱,出现“双挡”、“多挡”演唱形式;乐器增加牛筋琴外,又增加琵琶、二胡、萧、管弦丝竹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2007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道情)
曲艺的一种,分道情、大莲花、对口莲花、讲唱莲花、伴奏莲花,与道情有同宗异曲之妙,相传与道教有渊源关系,祖师是老子。温州莲花兴盛于清同治年间。道情由一人单独演唱,莲花由两人表演,分主要唱、伴奏或对唱,乐器仅一只道情筒和一副阴阳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乐器、唱腔曲调、唱词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伴琴莲花”流行永嘉、鹿城及乐清、平阳、瑞安等地。凡逢传统节日、老人寿诞、小孩对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均有莲花艺人演唱。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夹缬
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板,紧夹丝织物,浸染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故又被称为“蓝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元末以后,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苍南县境内的各大街道及一些邻街的中心村均有家庭作坊式的夹缬印染作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夹缬工艺几近消亡。主要产品为大花被(又称敲花被),室内各种服饰、鞋帽、窗帘、玩具等用料。主要图案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绘画。夹缬产品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在服装和工艺装饰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科研价值。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塑
又名油泥塑,从温州油漆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来。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温州(鹿城区)艺人的创造,发展成为彩色瓯塑。其特点是画面多彩,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绣
因产于瓯江流域故称瓯绣,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间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其特点是主题明了、构图简洁、色彩绚丽、针法多变、针脚平齐。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光绪年间,匝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民国5年(1916)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国展出。建国后,城区成立温州市刺绣社。1979年,温州匝绣厂职工的绣品《红楼梦·十二金钗图》为瓯绣代表作。2001年浙江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雕刻
杂木车成圆柱体、球体或半球体,运用变相夸张的艺术手法,加以雕刻、拼接、彩绘和装饰而成的人物玩具。伴随木偶戏发展而成,与木偶盛行于明清时期。产品分为民族娃娃、神话人物、戏剧人物、寓言人物及现代人物五类,而以少数民族姑娘和儿童形象居多。古代造型特点表现为雕工精细而简练,旦角开相文静秀美,武生粗犷威严。而近代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讲究舞蹈艺术效果,对特制木偶头,内设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均能活动。产地主要在泰顺。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石镶嵌
石雕和木雕相结合的工艺美术。1882年(清光绪八年),温州老人潘阿明首创。以后,艺人不断革新创造,除制作挂镜、小屏工艺品外,还增加对联、挂屏、立地屏风等。建国后,创造平嵌、高嵌、满地嵌等多种技法,内容扩展到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彩嵌用料除叶蜡石外,还采用鸡血石、珊瑚、玛瑙、珍珠和黄金等。大型彩嵌《西游记》于北京亚运会时展出,被誉为“世界之最”。1993年,彩石镶嵌转由鹿城区、瓯海区乡镇企业生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黄杨木雕
木雕中的一个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明时已初露端倪。温州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1876~1934)创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弥陀”、“布袋和尚”等作品曾在国内外展览上得奖。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洋动物故事
由渔区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流传的民间故事。洞头县从1979年开展采集海洋民间故事,至1987年,采集到涉及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而纯属特定含义的海洋动物故事近百篇,整理成文的80余篇。这些故事发表后,反响极大。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龙档
俗称“凳板龙”,始于明代,由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樟木联结而成,其档身装有各色灯笼和旗杆,杆顶系有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有木柄,表演舞龙档的人握木柄进行操作,两头为龙头龙尾。乐清当地如今仍保留正月初七上灯到十七夜舞龙档的民俗。2006年3月,黄德清和黄北父子制作的龙档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视为珍宝永久收藏。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伯温传说
刘伯温(1311~1375),名基,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元末明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其谥号“文成”,成为1949年前青田、泰顺、瑞安三县析置的新县名。刘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传说是民众对刘基的创造性解读,经历代口传心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分布区域以其家乡为核心向世界传播。数量众多,仅在瓯越文化区流传的有100来篇。内容涉及风俗、物产、人物、地名等各方面。传承的形式除口耳相传民间故事外,还有小说、曲艺、戏剧等文学样式。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瓯王汤和节
汤和信俗是龙湾宁村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举行的公祭抗倭英烈和倭难同胞的节日,历时5天。明初,朱元璋派汤和赴东南沿海部署防倭。汤和在这一带修建了59座城堡,宁村所即其一。宁村人民为感激汤和立庙纪念。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倭寇平定后,定居宁村的抗倭战士的后裔为追思汤和、缅怀祖辈就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举行“汤和出巡”和“教场祭鬼”等仪式,形成永强的全民公祭,逐渐演绎为“东瓯王汤和节”,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每次活动参与人员近20万,所需费用全部由参与者自愿筹集。2009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信俗
洞头“妈祖”信俗,始于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的湄州岛传入,并在各地建有宫庙。洞头县东沙“妈祖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300多年。另外还有元觉乡“元觉村天后宫”,霓屿“廊顶村天妃宫”,大门镇“观音礁天后宫”,东屏镇中仑村“后垄妈祖宫”等。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与九月初九,每个庙宇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迎火鼎、演戏等文化活动,参与信众遍及全县乡镇、渔村,为海岛渔区信俗活动的最大盛典。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