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温州“90后”无悔青春

温州网 2020-03-17 08:09:00

  温州网讯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还是父母眼中没长大的孩子,单位同事眼中刚入职不久的“新人”。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一夕之间无数“90后”突然长大,化身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士。他们中有身穿白大褂,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有坚守岗位,意志坚定的一线交警;有走街入户,默默付出的社区网格员;更有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疫的“红马甲”和“红袖章”。

  逆风生长,在磨砺中学会坚强和担当。2003年非典“战疫”中他们是被保护的一代,如今年轻的“90后”已经迅速成长成温州抗击新冠肺炎“战疫”的脊梁。

  我是男护师,隔离病房需要我

  人物姓名:柯俊宇

  出生年月:1998年3月

  人物身份:市中心医院护师

  2月10日,市六医大内科护士长周敏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毛遂自荐的“大男孩”。他进门后,冲着周敏说:“我是男生,虽然经验欠缺,但我体力好。隔离病房缺护师,请阿长批准我进隔离病房。”

  这个面盘俊朗的“男孩子”名叫柯俊宇。1998年出生的他,去年刚刚学校毕业分配到市中心医院。疫情发生后,他从单位钉钉工作群得知市六医隔离病房缺人手,立刻二维码扫码报名。随后,他又找大内科护士长周敏毛遂自荐,他说:“经验都是战斗中积累的。我是男护师,隔离病房需要我。”

  就这样,2月16日他如愿进入了隔离病房,但病房里的工作难度也超过了他的想象。2月虽然是温州最冷的月份,但穿着厚重的隔离服,戴着护目镜,柯俊宇常常汗如雨下。进隔离病房工作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坎”。那天,他戴着两层手套,护目镜和近视眼镜都已经雾气腾腾。病人的动脉看不见,只能靠摸,很难把握分寸,柯俊宇迟迟不敢扎针。得知他是全医院最年轻的护师,病人也给他鼓劲,说道:“孩子,别怕。你就当练习,放心扎吧。”

  慢慢熟悉了病房里的工作,男孩子的体力和担当让他成为同事眼中的“得力干将”。为了节省物资,也为减轻同事负担,他常常拿着对讲机,告诉接班的女护师:“我还能撑个把小时,你可以迟点进来。”

  我的工作,是入户排查安全隐患

  人物姓名:陈宝林

  出生年月:1994年10月

  人物身份:丰门街道丁桥网格员

  每天要核对辖区内87户出租户、113间店面经营户的安全码;从大年三十至今没有休息一天;遇上腿脚不便的老人,他还要当“志愿者”,买米送药乐此不疲。作为一名“90后”的网格员,陈宝林称自己是网格中的“排雷”兵。

  从早走到晚,让陈宝林成了一名走路健将。他说:“不入户不行,因为出租户每天都会变化,店铺每天人来人往,也要格外注意。”路上,如果遇到老年人出来走动,他都会提醒他们尽量不要出家门,需要采买物品,只要打电话他就会帮忙送货。辖区的居民们给他点赞,称:“宝林年纪不大,但工作热心又负责,是个好青年。”

  2月中旬的一天,他发现辖区内有一名出租户体温异常,通过排查发现他是从湖北回温的。经过上报情况后,街道要求陈宝林将这名男子送至定点隔离点。当陈宝林赶到出租户黄某家中时,对方情绪激动,称就算去了隔离点,他也会关了手机并逃走。

  面对黄某紧张的情绪和强硬的态度,陈宝林出奇地“好脾气”。他苦口婆心在黄某家中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医学隔离的费用政府埋单,打消黄某的顾虑。随后他又分析利弊,把不去医学隔离点,不仅耽误自己的病情,还会影响家人健康的利害关系逐一讲明,直至对方答应跟他去医学隔离点。

  我是退伍军人,防控疫情要出一份力

  人物姓名:郑鹤鸣

  出生年月:1990年6月

  人物身份:永中街道郑宅村党员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回温过年的郑鹤鸣改变了行程安排。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为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而贡献力量是我的初心使命。我是一名退伍老兵,在艰难时刻,冲锋在‘疫’线当仁不让。我是一名90后,我们这代人要担当重任。”

  郑鹤鸣有着8年的党龄,虽然脱下了军装,却依旧保持着一名军人的侠骨热情。当他得知温州疫情严重,所在街道的隔离点需要志愿者支援时,多次请求到一线投入“战斗”。2月5日,郑鹤鸣到永中街道滨海隔离点报到,开始了34天的隔离点值守工作。

  在很多人眼里,医学隔离点是个“高危地带”,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党员的带头作用。郑鹤鸣很快就成了这个隔离观察点的“红色代办”,负责解决隔离群众日常的生活急需。除每日送餐外,他还经常帮忙代买药品、食品水果、生活用品,尽可能地为留观人员提供舒适舒心的生活条件。

  隔离观察点的疑似病例越来越少,但郑鹤鸣却在这块“阵地”上坚守到了最后。离开时,他这样说道:“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90后。2020年,应该由90后守护大家。”

  3月13日,郑鹤鸣回到西安工作,但他表示将会继续坚守岗位,以自己的付出努力让疫情不蔓延不扩散。

  每一次温柔的呵护,是对生命的敬重

  人物姓名:谢得力

  出生年月:1991年2月

  人物身份:浙江援鄂第二批医护人员

  1月28日,温医大附一院护师谢得力如愿以偿作为医院选派的第二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出征。

  2月2日,在前期紧张的培训后,谢得利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一起走进了隔离病房。轮班一次,工作4小时,来回路上耗时约40分钟,1个半小时左右的穿脱防护用具时长,半个小时左右的交班流程,半个多小时洗澡消毒,共近8小时。

  有段时间,为节省医疗物资,医院轮班从4小时变为6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挑战着医护人员的身体极限。繁忙的工作中,病人恢复健康的消息,让谢得力觉得一切都很值!

  2月中旬,谢得力所在的隔离病区收治了一名50多岁的病患。入住后,患者的情绪消极,既不打针、也不吃饭。细问下得知,原来前段时间,病患的两位亲人,都因新冠肺炎去世。“每天,我们都会过去跟他打招呼,给他鼓励,找他聊天,慢慢地,他开始配合治疗,进食也多了。”谢得力说:一周后,这名病患情况好转,从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言语中充满着愉悦。

  谢得力说,虽然这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对病人来说,在没有家属陪伴的情况下,或许这一点点的真心对待,对病人来说都是一次温柔的呵护,都是对生命的敬重。

  我是突击队员,天再冷也要守好“阵地”

  人物姓名:柳远

  出生年月:1990年8月

  人物身份:交管局一大队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副队长

  2月17日清晨,交管局一大队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副队长柳远在朋友圈里写道:“瑟瑟发抖的一夜,天终于亮了。”从大年初四接到任务要在温州西高速路口设卡开始,柳远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高速路口的雨棚下度过的。

  “我们突击队以90后的年轻人为主,大多数是党员,其中就包括我。”柳远说这次疫情防控中,突击队里的年轻人主动承担起值夜班的重任。起初,他们在高速路口设卡,要保障救援物资的运输畅通。随后,他们又在高速路口设立检查点,对涉鄂的预警车辆进行重点布控和检查。

  “我记得有几天夜里非常冷,而我们的检查点是一个四周透风的遮雨棚。”柳远清晰地记得,2月16日晚上,气温骤降再加上瓢泼大雨,他和队友们冻得牙齿发颤,可谁也没有叫一声苦。他们心里明白,90后要有挑大梁的担当,天再冷也要守好“阵地”。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夏婕妤 庄越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姜蕾蕾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