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再争先——四个角度理解习近平浙江之行
时入早春,钱塘微雨,万物以荣。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来到浙江宁波、湖州、杭州等地,深入港口、企业、农村、生态湿地等与职工、村民交流,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正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在这非常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浙江之行备受关注。
为疫情形势作最新判断因时因势精准施策
考察期间,几张现场照片频频刷屏,画面记录着: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杭州西溪湿地户外考察时,在周围环境空旷,通风条件良好,人员稀疏的前提下,习近平和随行众人都摘下了口罩。
疫情形势在变,防控思路在变,口罩“摘”与“不摘”之间,无疑是“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的重要体现。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总书记的一个举动,实则体现了科学防疫的态度,释放出中国疫情态势不断趋好的信号。
“中央关于防控形势的分析和防控工作的整体部署,特别是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的要求是非常及时和科学的。这次国家最高领导人带头摘下口罩,坚定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秩序正常恢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戴焰军表示。
对当前疫情形势怎么看?习近平给出最新判断: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因此“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必须牢牢坚持。
习近平重点提到两件事,一是要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力度。据国家卫健委通报,4月1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有1075例。现阶段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必须“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二是要把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4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35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习近平要求,筑起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坚固防线,不能出现任何漏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认为,在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当前境外输入风险加大,防控仍不能放松。与此同时,要在精准防控的前提下,让市场重新有造血功能、让市场主体恢复发展信心,复工复产应成了国家日程中“主攻”方向。
关切中小企业复苏和发展“组合拳”给民营经济吃“定心丸”
复工关系就业稳定,复产关系经济发展。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大事。
此次浙江之行,习近平选择的两个复工复产调研点颇具深意。一个是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另一个则是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聚集的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前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后者则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
当前全球疫情的蔓延,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如何危中寻机?习近平作出指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若短期疫情不能结束,那么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会持续。稳定我国外贸基本盘,做好‘六稳’工作,必须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作为最高领导人,如何在非常时期指挥打赢经济社会发展这场硬仗,势必要亲自考察调研,做到心中有数,方可精准出‘棋’。”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陈锋副教授表示。
疫情之下,中小企业生存不易,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并在多个场合、多次会议中研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党中央在研究的时候,特别想到了中小企业,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的组合拳”习近平在园区交流时表示。
“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准落地”“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一系列重要部署背后折射了党中央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未雨绸缪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密集出台多项护航政策,精准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力度空前。现有的政策‘组合拳’让很多中小企业在疫情冲击波下站稳了脚跟。”陈锋表示,现阶段企业应跟紧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红利,积极复工复产。危中有机,中小企业应以“涉险闯关、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尽量减缓疫情造成的冲击、尽快走出企业发展的困境。
筑牢生态文明之基坚定绿色发展之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习近平深入安吉县余村村和西溪湿地,就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主题。
余村,不仅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鲜活样板。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
一路行进,美丽余村新图景徐徐展开,习近平十分高兴,连连称赞:“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余村的“蝶变”之路是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小触角”。2003年至今,习近平已是第三次来到安吉。每次强调最多的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
在安吉,“绿水青山”不断“淌金流银”,安吉白茶兴县富民便是“两山”理论的最佳注脚。现在“富了一方人”的白茶正扎根扶贫一线,化为生态扶贫里的“绿色”希望。2018年7月,习近平收到安吉县黄杜村“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的来信后,通过中办转达了对他们的问候,充分肯定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勉励大家把帮扶困难群众这种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关键的开局之年。习近平在余村交流时特别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这席话目光长远,着眼的是广大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美丽中国”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西溪之美,除了自然,还在文化。当前,以西溪湿地为中心的大西溪经济圈、文化圈和生活圈正在形成。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发展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湿地保护都是习近平国内考察的关注点。见到西溪湿地水草丰美,习近平叮嘱道:“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一个村庄,一个湿地,是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察窗口。余村人的小康故事讲述着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西溪湿地成为城市名片靠的是生态改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党中央全面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美丽中国”作为宏伟目标。此中良苦用心和高瞻远瞩,令人深思。
聚焦社会治理探索答好城市治理基础题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此次大考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检阅。
此次习近平还考察了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就是聚焦社会治理。
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有10个开放式接访窗口,多部门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在社会治理领域落地的生动实践。“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习近平在调研中强调,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防疫中,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显示了巨大优势,但初期的防控乱象也暴露出了社会管理中存在一些短板。要想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戴焰军认为。
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城市治理实践中,浙江走在前列。2016年,杭州市政府宣布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率先推出“健康码”。
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习近平高度肯定了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他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一代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人本身和社会的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机制。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智慧治理,开创善治新时代。”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教讲认为。
城市有“大脑”,治理更“聪明”。考察中,习近平对杭州提出新要求: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言之谆谆、期待殷殷。习近平对城市治理的高度重视,背后是对完善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思考。
一个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下足“绣花功夫”,打磨消弭矛盾于基层的能力,同时也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实现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升级,此外,更要体现“平时好用、战时管用”的全周期管理意识,这是新时代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全新要求。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