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俊接受浙大专家组专访 从打好疫情阻击战到续写温州创新史

温州网 2020-04-21 07:50:00
我们围绕“在新征程上奋力续写好温州创新史”的目标,提出了“六个窗口期”的判断。

  在疫情早期阶段,温州快速反应,率先开展武汉回温人员排查全落地,重点人员全隔离,密切接触者全留观;率先实行“集中硬隔离、居家硬管控”,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打赢了温州保卫战。在疫情防控进入“两手抓”、常态化阶段后,温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积极谋划化危为机,综合研判提出“六个窗口期”,以“三强两促”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回归高质量发展的正常轨道。

  浙江省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外出经商人员与外来人口众多,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温州如何突围,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甚至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前景的判断。4月16日—17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调研了温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并对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进行了专访。

  郁建兴:陈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这是一个迟到的访问。我们原定3月温州全面进入两手抓阶段即来调研拜访,因为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也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素来享有“民营经济看温州”的美誉。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温州受输入型疫情的影响较为严重。温州如何走出疫情阴霾重启经济社会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地区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甚至影响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判断。温州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或将为其他地区提供重要的经验参考。如果将疫情防控工作分为全面抗疫情、“抗疫情、保运行”两手抓、疫情防控常态化三个阶段,目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浙江调研时指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危和机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温州将如何“化危为机”?

  陈伟俊: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我们,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是个能出经验、出好经验的地方。“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好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新阶段,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迎来了疫情发展的拐点,但是疫情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未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论者提出了“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预测。这些风险确实存在,但是全球化并不是哪一个政客或国家可以阻挡的,我们既要迎接挑战,更要把握机遇。我们围绕“在新征程上奋力续写好温州创新史”的目标,提出了“六个窗口期”的判断。

  第一,当前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疫情期间,一批实施了智能化改造的企业高效复工复产,人员依赖少的“数字车间”“无人工厂”显示出较大优势,广大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我国成为全世界企业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国家,为高端装备引进、海外投资并购提供了机会。各国央行大幅降息、实施量化宽松,释放了大量资金,这也为企业海外融资提供了便利,等等。温州企业素来有敢为人先的精神,现在是温州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

  第二,当前是推动产业链整合提升的窗口期。受疫情影响,未来2—3年全球产业链将处于重构期,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逐渐加大。从温州几大产业集群看,供应链相对比较完整,但也有短板,如果借势谋划招引“强链补链”重大项目,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将为我们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当前是强化重点要素支撑的窗口期。近期,国家关于地方专项债券、土地审批权下放试点、新开工项目用能、国家审批核准或窗口指导加快等政策机遇千载难逢,有利于我们抓好重大项目储备建设,发挥扩大有效投资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求各地各部门清单化抓好项目储备申报、争取落地。

  第四,当前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窗口期。当前,市场出现新需求、消费出现新方式、创新出现新动力、政策出现新加码,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巨大潜力。近年来,我们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科技资源、产业基础都已经较为完备,为疫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良好基础。我们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时尚定制、应急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抢抓5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的新机遇,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五,当前是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窗口期。省委书记车俊曾勉励温州要“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车俊书记反复强调,开放问题是温州必须突破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让世界的资金、人才、项目走进来。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中国有可能进一步吸引资本、人才和技术,为我们更好地招才引智、招商引税提供了机遇。特别是温州拥有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在标杆型重大项目招引、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端科技成果落地上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越来越凸显。

  第六,当前是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窗口期。在“危”面前,抓住扩大有效投资的“机遇”,将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大干交通提供难得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在基础设施方面,当前国家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的速度力度加快,对甬台温高铁、温武吉铁路、地铁M线等重大项目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城市更新方面,当前棚改、旧改、危改专项债都是巨大的“政策红包”。

  郁建兴:您关于“六个窗口期”的重要判断非常及时,既响应了中央、省委省政府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指示精神,也为后疫情时代温州乃至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市场、社会的有序、高效恢复提供了信心。围绕“六个窗口期”的判断,温州部署了哪些工作?

  陈伟俊:我们致力于把复工复产过程转变为转型升级过程。3月4日,在全市连续15天实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零新增”、治愈出院率达到95%、复工复产全面提速提效的节点上,我们召开了全市“三强两促”专项活动动员会,将“三强两促”作为统筹打好“两战”、推动经济社会回归高质量发展正常轨道的核心抓手。“三强”分别是强机制、强动能、强服务,“两促”是指促目标实现和促士气激扬。具体工作主要在于六个方面。一是严格落实精密智控。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严格落实精密智控、全程管控措施,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截至4月17日24时已经连续60天无本地新增病例,入境涉温人员核查率、管控率均100%。二是创新推动有效投资。我们通过“云招商”方式,共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额865亿元;总部回归形势良好、超出预期。新谋划省“152”工程项目54个、已落地7个;72个省集中开工项目已经开工69个,开工率96%;新开工小微园3个、新竣工5个。三是抓紧抓实平台建设。联动抓好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7.09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全球商品贸易港恢复招商,销售额实现逆势上扬。四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一手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启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28个;一手加快谋划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与五大国有通信企业合作布局“新基建”项目132亿元,北斗产业基地、中国长城自主创新基地、大唐5G微基站等项目提速推进。五是有力保障要素支撑。一大批地方政府债券项目、稳投资补短板专项融资项目落地,目前,市区经营性用地出让成交金额超200亿元,启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5144亩,完成工业用地(用海)供应1252亩,还有1200亩正在挂牌中。六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三服务”活动,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千名干部联千村”,累计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问题10753个,化解率96.4%;出台惠企“温28条”、稳经济“温32条”“金融支持12条”等政策,用好惠企政策“直通车”,刚性高效抓好政策兑现,累计兑现或减免各类资金42.85亿元。

  郁建兴:温州不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前期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迅速反应寻找机遇,科学决策谋划发展,严格执行落地见效。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央、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准确预判和超前谋划,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合理得当,更是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回到疫情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全面抗疫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温州主要做了哪些工作部署?如何确保这些部署得到有效执行?

  陈伟俊:我们在1月17日接到首例观察病例报告后,立即部署了7条紧急应对措施,成立了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从温州疫情防控阻击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月17日至1月28日,我们迅速部署、阻击疫情。这一阶段,武汉来温人员大量增加,我们提出“四个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三全两高”,要求武汉回温人员排查“全落地”、重点人员“全隔离”、密切接触者“全留观”、治疗过程“高水平”、市域管理“高标准”,全力应对、阻击第一波输入型病例。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看,发病曲线与春节前后武汉回温人流高潮吻合。从发病时间看,大部分病例1月20日前已感染。从病例结构看,主要与武汉回温确诊病例相关。境内输入型病例208例中198例有武汉旅居史;本地病例296例均与武汉回温确诊病例相关联。第二阶段,从1月29日至2月7日,我们强力攻坚、逆转战局。我们提出“奋战十天、拿下拐点”目标,出台实施最严的“25+1”铁规,要求全民“居家7天、足不出户”,全市联动推进“集中硬隔离、居家硬管控”“来温全劝返、到温全隔离”,防控力度不断加大,成功扭转局面。第三阶段,从2月8日开始,我们乘胜追击、力夺双赢。实现从被动转为主动、从防御到出击的转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倍增、气势如虹。通过“再战十天、锁定胜局”,2月18日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通过“决战十天、力夺双赢”,2月28日实现12个县(市、区)“疫情图”“复工图”全部“转绿”,双赢目标顺利实现。

  为了这些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我们在统筹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我们要求市县领导小组实行集中办公、定时研究,每天晚上召开县(市、区)视频连线会议,了解各地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连夜研究、连夜解决,指导各地精准补短板、抓落实。每个县(市、区)安排2名市领导挂钩,全面赋予督察权、把关权、否决权,指导打好防控阻击战,同时严格工作问责,已处理不落实不到位人员228人。

  郁建兴:上述这些举措为什么能够转化为这些积极的成效?换句话说,上述举措取得积极成效,得益于哪些重要因素?

  陈伟俊:回顾总结前阶段工作,温州之所以能够经受疫情考验,关键在于我们的工作是成系统的,不是“零打碎敲”。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首先,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在这场战“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密集做出指示和推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在全国第一个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有条不紊指挥统筹推进“两战”。车俊书记、袁家军省长时刻牵挂温州疫情,多次赴温州给予有力指导,为我们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领导。其次,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配合作为根本支撑点,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打赢这一场人民战争。温州这样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迅速按下“暂停键”不容易,全体市民非常配合支持,用真心、用温情、用坚守、用行动,合力守护我们的家园。很多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各种形式支援疫情防控。第三,得益于目标明确机制可行。隔离阻断病毒传播渠道是打赢这场战“疫”的基本前提。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的要求,实行细化量化具体化闭环管理,实行全民“居家7天+7天”,全市联动推进“集中硬隔离、居家硬管控”。第四,得益于有效运用技术手段。我们发挥“大数据手段+网格化管理”的作用,推行“疫情图”“健康码”,全面开展市县流行病学一体化调查分析。我们研发了“温州市新冠肺炎防控作战地图系统”,实时分析评估疫情风险,指导科学决策。第五,得益于集中资源科学救治。从一开始,我们就严格落实“四早”和“四集中”要求,配足配强集中救治医护力量,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和救治床位储备,市本级先后开辟市六医、附一医和附二医瓯江口医院“三个战场”,确保患者得到高水平救治。第六,得益于全市党员干部高效执行。全市2.8万个基层党组织、22.6万多名机关事业干部职工、4.2万多名村社干部、3万余名医务工作者迅速出击,他们放弃休假、日夜奋战,有的累倒在战4‘役中,有的病倒在岗位上,党旗始终在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郁建兴:作为全国最严峻的疫情输入风险地之一,温州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硬核抗疫”作为单一的政策目标,要实现它既难又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切实做好硬隔离,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无法有效控制人员流动的问题;不难则在于无需权衡其他政策目标。但在现实情况下,“暂停键”不是“停止键”,国家治理不能永久停留在“硬核抗疫”的单一目标。浙江省以2月9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为标志,全国以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为标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抗疫情、保运行”两手抓的阶段。在疫情防控进入“两手抓”阶段之后,温州市的地方治理工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温州市如何谋划解决?

  陈伟俊:2月9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后,我们当天就专题研究疫后恢复工作,2月12日部署复工复产工作,2月15日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在织密前端精密智控网络基础上,全力疏解后端经济回暖通道。从工作重心变化讲,就是从单纯抓疫情防控转向既抓好疫情防控又抓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诚如您所言,管控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难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我们需要找到“管控指数”和“通畅指数”之间、“管理力”和“生产力”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其中的“度”如何拿捏、管理举措如何与时俱进,都是严峻考验。

  从当时情况看,虽然我们的疫情防控整体趋稳向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但确诊病例数量仍处高位,集聚性疫情、社区传播等隐患以及新一轮防输入、防集聚压力还客观存在,特别是随着“三返”时间节点相继临近,面临着新一波输入性压力。基于对当时阶段和困难问题的分析,我们综合考虑要把握三条工作原则:一是继续从紧、阻断蔓延。一手坚决防止扩散蔓延,一手坚决遏制新的增量,在防止病毒传播扩散上继续采取严格措施不松懈,更好更快巩固战果、有效管控、把握战局。二是适度灵活、保障基本。把握好“疫情、舆情、社情”的平衡点,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把握节点、把握力度,逐步恢复秩序,保障维护民生,做到管到位、不管死,确保城市基本运转正常有序。三是提前谋划、统筹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同步研究谋划疫后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精心做好各方面准备,确保复工复产有力有序。在具体工作上,部署开展了“找人溯源”“攻点插旗”“守护家园”“立体管控”“救治预防”“物资保障”“有序三返”“安全保障”“红色领航”等十大行动,确保各项防治措施更加科学、管控措施更加有效,努力赢得工作主动权。

  郁建兴:温州不仅在单一政策目标的短期实现上表现得近乎完美,更在权衡多元政策目标的“两手抓”阶段展现出治理现代化的诸多元素。我自2002年以来便持续关注研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温州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治理方面一直领先于全国,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在疫情防控中,除了党委政府以外,其他治理主体,比如人大政协、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如何与党委政府实现有效协同?

  陈伟俊:温州的多元治理主体在共同开展疫情防控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都以主人翁姿态,众志成城投身到战“疫”中来。人大、政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人大、政协领导带队分赴县(市、区)开展督导,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代表联络站、政情民意中间站等平台,广泛宣传防控知识,向全社会传递必胜信心和强大正能量。市人大依法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撑。各类社会组织踊跃奉献爱心,用各种形式支援疫情防控,市本级累计接收医疗物资等捐赠品2660.58万件(只);其中各类口罩1554.28万只、防护服44.54万件、体温计(测温仪)3.45万只、防护眼镜10.92万只。值得指出的是,行业协会商会、侨团组织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是全国商会和侨团最多的城市,共有268家地市级以上温州商会、350多个海外侨团。民间商会是“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疫期间,广大温商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全市3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抱团互助方式为企业减负,它们统一收集各会员企业购买温度测量设备、口罩等防护物资的具体需求,进行统一团购,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成本;发布行业复工复产信息,修复原材料供应链和产品销售链;设立金融服务平台、开辟法律援助渠道,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和法律等惠企服务;发出降费减负的倡议,帮助企业减轻房租等负担。以温州市眼镜商会为例,在疫情最严峻阶段,眼镜商会组织会员企业捐赠了7万多副防护眼镜支援武汉,得到了车俊书记的充分肯定。各级侨联侨团组织帮助政府更多地掌握回乡华侨的基本信息、回国行程等信息,并做好安侨、稳侨、援侨等工作。与此同时,广大志愿者主动投身战疫,在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组团服务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有效倡导树立文明新风,为群众提供疫情防控、平安巡防、文明宣传、垃圾分类等各类服务。

  郁建兴: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他在浙江考察期间再次提出这一要求。袁家军省长在3月5日省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构建“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在后疫情时代,政府的公共治理如何乘势而上,提升能力和水平,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陈伟俊:无论是总书记强调的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还是省政府提出的“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理念,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疫情防控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应急处置能力、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层面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更有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效能发挥。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工作势必为未来公共治理带来一些新变化。比如,治理理念的变化,通过这次防疫经历,真正从以往的“被动防”向“主动防”转变,从原来的“预防为主”向“防治结合、标本兼治”转变。治理领域的变化,这次重大突发事件来自公共卫生领域,但我们要注重顶层设计,整体抓好防控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风险。治理方式的变化,除了传统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外,要注重加强智防智控、专防专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实现重点对象的精密智控。治理实效的变化,需要系统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搭建起更加全面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当前疫情防控这场大考还没有结束,我们既要着眼当下,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乘势而上提升公共治理水平。接下来,温州将以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治理体系系统化,加快构建“市级智慧治理、县域集成指挥、镇街一体两翼、村社多元共治”的四级协同治理格局;推进治理方式智慧化,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步伐,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市域治理之中,推进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推进治理手段精细化,推动精密智控在市域治理中的覆盖应用,深化“大数据+人民调解”模式,深化基层治理“一体两翼”模式创新,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好“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落实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50条措施,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构建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格局。

  郁建兴: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开展“动态治理”的新要求。他指出:“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在公共治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精准、有效的“动态治理”是未来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温州正在谋划的“治理四化”,正是实现“动态治理”的必要元素。我相信,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温州一定能够续写创新史的新篇章,温州在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将成为“作为未来的过去”,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复苏,提供温州智慧和温州经验。感谢陈书记!

  文/黄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沈永东,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百人计划研究员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姜蕾蕾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