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龙灯知多少

温州网 2021-05-19 08:29:09
是集造型、木工、篾艺、扎架、裱糊、绘画、雕刻、剪纸、刻纸、油漆等工艺之大成,是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

台阁龙

拼字龙

档龙

温州龙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品种很多,造型俊美,装饰华丽,舞姿绝妙。一般用木、竹、纸、布、纱、塑料等扎成,有十几种,形象各有特色,舞姿各有风韵,是集造型、木工、篾艺、扎架、裱糊、绘画、雕刻、剪纸、刻纸、油漆等工艺之大成,是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

布龙:流行各地,骨架篾扎纸糊,全身十八节,中空点烛。头尾和各节间用绘有龙鳞的长布相连,分红、黄、青、白、绿五色。十八个壮士各持一节,舞时亦步亦趋,忽上忽下,时蹦时跳,有翻有盘,活灵活现,蜿蜒矫健,有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五龙群舞,交错互缠,快速跳越,纹毫不乱,犹如腾云驾雾,令人叹为观止。

纸龙:又称干龙、虾蛄弹龙。木篾扎成骨架,外糊白色透明牛皮纸,四周画有精美的戏曲人物和花鸟虫鱼图画,五彩缤纷,生动雅致。鹿城南塘大头龙,呈S形,长约十三米。龙头高三丈,龙口大开,高昂似船。晚上点烛,几十位壮士抬着纸龙,在大街上四处巡游,边游边舞。大头龙因龙头方广高大,古时城门通不过,无法进入城内,只能游到城边为止。

纱龙:是一种专供观赏的精美龙灯,流行洞头一带。用木头、竹篾制成龙的骨架,外蒙白纱,贴上用彩纸剪成的各种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戏曲人物,色彩缤纷,精巧美观。晚上,龙头龙身燃烛,通体光亮,各种精致的剪纸,映现出美好形象,色彩艳丽,鲜明生动,美不胜收。纱龙以小巧玲珑著称,可由一人背负,或由两人、四人抬着,上街巡游供人观赏。

档龙:又称木龙、板龙、灯板龙,流行乐清、永嘉一带,是用樟木精心雕刻而成的木质龙灯,共二十节,每节档板上都精工雕刻着亭台楼阁和戏曲人物,描金上彩,色彩绚丽,栩栩如生。每节档板之间活动相连,上有灯笼、三角小旗和系铜铃的旗杆。晚上点灯,由二十人抬舞,忽而高举,忽而落下,蜿蜒起伏,平地盘旋,蟠屈矫健,气势雄伟,独具风韵。

平龙:俗称龙船灯,流行乐清西部地区。龙体船形,有头有尾,龙腹可点灯。龙身四周贴满各种花样的精美细纹刻纸,俗称龙船花。龙身前后,还有不少固定不动的小型绸塑戏曲人物,由一个人高举,在广场上表演舞蹈动作。相传明代,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当地百姓制作龙船灯,敲锣打鼓,抬着游行,前往戚家军营表示庆贺,后来相沿成俗。

谷龙:乐清虹桥谷龙是瑶岙庙会民俗活动“排奠”中的祭品,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已开始流行。谷龙的制作原料为饱满的金黄色谷粒、龙珠、芝麻、西瓜子和铅丝等。首先,用铅丝精心地扎成龙头龙身的框架,接着小心翼翼地把谷粒、芝麻、西瓜子等粘嵌在上面,谷龙的眼睛炯炯有神。农历二月二这一天,谷龙上路巡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首饰龙:流行乐清柳市一带,由平龙、鳌山演变而成,长三米,宽二米,高三米,有头有尾,龙身有五至七层,隔成七十多个堂间,每个堂间是一台传统戏曲节目,有三百多个精彩的绸塑人物,造型优美,服装艳丽,遍插各色小旗,外贴细纹刻纸,玲珑剔透。腹内装木制齿轮传动装置,一人手摇,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同时表演八十多出戏,栩栩如生,妙趣横生。

格厨龙:鹿城区格厨龙有数百年历史,长二十多米至三十多米,头尾分离,龙头构造分五层,刻有戏曲人物和花鸟等吉祥图案与文字,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钱眼、十二刀、纱洞窗、方胜窗等数十种花纹图案。格厨龙有三十八种花色、四百多张花纸,集纸扎、木刻、绘画、雕刻等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每年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八,格厨龙在鹿城区乡村穿梭巡舞。

拼字龙:龙湾拼字龙,源于明代,以竹木为骨,裹布为皮,分龙头、龙身、龙尾,装饰铃铛、送宝柜、旗幡、高灯等。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九人舞龙身。设计巧妙,利用头、尾、身各部分间距特点,能迅速拼出“天下太平”“元正大吉”等二十四个吉祥字来,歌颂太平盛世,祝福幸福生活。交相辉映的五条彩龙,以灵活多变的舞蹈构图,烘托节日的喜气。

板凳龙:流行乐清大荆雁荡一带,头尾分开,木头作架,篾扎纸糊,装饰华美,分龙头一人扛的软头颈龙和两人抬的硬头颈龙。中间为上百支一米长的凳板,用活动插梢相连。板上灯笼,一人一板,手擎肩背。盘龙时,凳板一圈圈围成一盘,龙头在盘外狂舞,龙尾在盘中翻滚,在急骤爆竹和鼓声中,龙圈越旋越快,凳板上的灯火连成了层层火圈,异常奇观。

来源:温州日报

张永坝/文 翁莲芬/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