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人为什么说不好普通话?终于找到原因了!

温州人为什么说不好普通话?终于找到原因了!

温州三十六坊 2021-12-02 10:55:05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普通话。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普通话。

△《温州一家人》剧照

在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还不高的年代,曾流行一句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普通话。”

三十六坊君脑海里至今还记得早年奶奶用一口“温普话”,把苏州阿姨听出满头大汗的情景。

温州人为什么说不好普通话?为什么说温州人学古汉语有特殊优势?继上期“温州多方言”的话题后,三十六坊君请教语言学家沈克成,继续与读者聊聊温州方言的一些冷知识。

△温州话是实至名归的最难懂方言,外地人最多猜懂10%

●温州人为何说不好普通话:没有翘舌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

原因之一:相似度低。

温州话是汉语最难懂的方言。有数据称,温州话与普通话的相似度只有39.4%,位居汉语所有方言的末位。

原因之二:没有翘舌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

一般认为,大约在唐宋年间,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内部较为一致、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的一大方言;南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

后来,元朝统治者将人民划分为四等人,“汉人”与“南人”分别排在后两等。当时“汉人”讲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

这种语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不会卷舌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

特别是温州人,温州话中没有卷舌音、讲话时的舌头始终是平直的;出现了大量韵尾鼻音脱落现象。

其实,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汉人的语言中基本不见卷舌音与儿化音。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

●温州人学古汉语有特殊优势:完整保留古入声

说普通话没有优势,但温州人学古汉语,却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古汉语的字音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又因为声母清浊不同,又分为阴阳两套共八声。

在现代汉语中,入声早已不见踪影。但入声在许多南方方言中还有遗存。不过,现在各地的汉语方言,其声调系统几乎没有与唐宋时的四声完全吻合,唯有瓯语系的温州话,特别是瑞安话,跟唐宋时期的四声几乎完全吻合。南怀瑾先生曾说,温州话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音读法,是最接近唐宋时期国语的。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学习温州话。

温州话充分保留了汉语古音遗风。温州话声调有八个调类,按古音平、上、去、入分类,清音声母为阴调类,浊音声母为阳调类。温州话有七类声母,类类清浊分明,声声阴阳并立。声之清浊与调之阴阳互相配对,互不交错。

比如:普通话有四声:耷(dā),达(dá),打(dǎ),大(dà);温州话有四声八调:丹、胆、带、搭,谈、淡、蛋、达。

又如温州城内有座大楼叫“温州大厦”(用温州话念是入声),温州有所“温州大学”。这两个词,用温州话念起来是一样的,只是声调不同;温州人能分得清楚,外地人却觉得莫名其妙。

正因为温州话非常完整地保留了古入声字的读音规律,因而对温州人来说,学习古诗词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们学习音韵学比较方便理解,北方人就难多了。章太炎先生之女章?(音展)就说,温州话几乎每个字的平上去入都符合“平水韵”,用温州话吟诗最好不过。

●温州话和吴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受福建话的影响也很深。

温州话属吴语还是闽语,曾经引发学界争议。

如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炳麟(章太炎),在1915年《检论·方言篇》中将汉语方言分为九种,把温州话归属闽语,曾为民初以后的地理教科书所采用,影响很大,几被视为定论。

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温州话的是我国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赵元任。他在1928年所著的《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中,第一次把温州方言归属于吴语系,在方言史研究上影响深远。

如果从方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来观察,温州方言属于吴语系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吴语声母有浊音,瓯语也有浊音,而闽语没有浊音,这是瓯语“吴语说”最有力的证据。学界目前一般沿用赵元任的分类,把温州话归属吴语,将其作为南部吴语的代表点。

但是,尽管瓯语在声韵调的语音特征方面偏似于吴语,但词法和句法的形态特征方面更近似于闽语。有人认为,温州地处浙南、靠近福建,福建人历代迁徙甚多,在语词语法成分上,温州话受福建话的影响也很深。

●温州话近百年剧烈变化:越乡下越山头的温州话越“正宗”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近百年的语音变化》一文中,曾分析鹿城区的旧城区语音变化,并指出:“近百年来,温州方言的变化特别迅速。因从1876年温州辟为商埠以后,至今已过了一个多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尤其解放建市后工农业建设突飞猛进,温州方言也起了急剧的变化。百年前的温州城区话和永嘉、瑞安的差别远不如今天这样大。百余年间温州城区有些声母韵母成套地消失了,有些新韵母、新介音成套地增加了,语音结构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时间不过一百多年,短短四五代人,其变化之大之速是非常惊人的。”

从瓯语音韵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由于鹿城历来是温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外来人口比较多,受官话影响也比较大,因而瓯语的进化是最快的;反之,越乡下越山头的地区,温州话越存古。

南北瓯语最大的区别是:南边开口度小、委婉,北边开口度大、粗犷。如“三谈着弱咸办饭番蓝站产颜喊减”类的同音字,南部读[]韵,如瑞安、陶山、平阳、宜山、文成;北部读[a]的,如温州、永强、永嘉、虹桥。南边开口度小;北边开口度大。其他南北无多大区别。

语言学家沈克成将其归结成两点:其一,瓯语在百年前音韵基本是差不多的,后来各地的交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样,音韵的发展也就不同了。等以后交通都通畅了,语音又会慢慢地接近。其二,乡下音相比市区音基本都算是老派音,相当于一百年前的温州城区话。

●一百多年前出版过《圣经》温州方言译本

△《寻找·苏慧廉》与定理医院

近年来,沈迦所著的《寻找·苏慧廉》一书,让英国传教士苏慧廉的故事为不少人所知晓。

19世纪80年代开始,苏慧廉在温州传教25年。他很早就开启了对温州方言的研究,不仅使用温州话传教布道,还将温州方言罗马拼音化,编写温州话初级读本与赞美诗,并把《圣经》翻译成温州话,出版温州方言译本。

沈克成先生认为,苏慧廉记录的温州方言是极其准确的,并且是城里人的“雅言”,是一块温州方言的语音活化石。

除了苏慧廉外,从19世纪晚期开始,近代有不少外国人研究温州方言,并出版著作:

日本波多野太郎编的《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收有《平阳县志》(1872),《泰顺分疆录》(1878)。

英人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撰写《温州方言(The Wenchow Dialect)》,1884年发表于香港的《中国评论》,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调查温州话。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的《华英字典》(1909-1912)有庄延龄所记九种方言及韩日越读音,其中有温州音注音。

英人孟国美(P.H.S.Montgomery)编撰的《温州方言入门(Introduction of the Wenchow Dialect)》于1893年在上海出版。孟氏曾任瓯海关代理税务司。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温州方言的书,对温州老派音系的声韵调、单字字汇都有比较详细准确的记录,课文中还有丰富的词汇及例句。此书记音方案基本同于苏慧廉,但具体字音与之有异,因苏氏师从汤壁垣是说温州西门音的,孟氏师从陈梅生、孟介卿,写书时尤以陈梅生为准,比较纯正。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Bemhard Karlgren)编撰的《汉语方言字汇》将温州话与其他吴语、官话作对比,吴语只收上海和温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