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中国风水最好的城市之一!即将迎来1700岁生日的温州古城有多特别?
温州,是一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城。它被认为是中国风水最好的城市之一,相传由东晋学者、堪舆学鼻祖郭璞选址筑城。
2016年4月,温州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三大核心价值,其中之一就是,“温州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
△郭公山下郭璞塑像
早在周武王时期,古人就有“象天法地”建都城的思想。而只是一座东南沿海小城的温州,却开启了中国城市规划中“非都城”的普通郡城“象天法地”的先河。
历代有众多名人对温州古城的独特格局题诗赞叹:
唐代温州刺史、“文三元”张又新《郭公山》诗云: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州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
△瓯江晨曦 邵度摄影
北宋温州知州、苏轼好友杨蟠《华盖山》诗云: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南宋名臣、温州状元王十朋《驾幸温州次僧宗觉韵》诗云: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
南宋诗人元肇《题江心寺》(一说文天祥《过温州》)诗云: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
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鹿城晚眺》诗云: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
明代温州太守、文征明之父文林《游孤屿》诗云:千古江山根地轴,几人功业破天荒。
……
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建城开始计算,温州古城将在2023年迎来1700岁“生日”。温州这座千年古城到底有多特别?
瓯江南岸建新城
古代,温州的土地上曾多次建城。
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是东瓯王都城。据《史记·东越列传》所述,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称为东瓯王,东瓯国都城就在温州。600多年后,到谢灵运同时代的南朝刘宋时期,当时的人还能见到东瓯王都城遗址。
△位于城区华盖里的东瓯王庙
但是在汉武帝时期,东瓯国先民经历两次大迁徙,温州几乎成了”空城“,一度人口稀少、冷落萧条。此后从汉至晋,温州城之地为永宁县,陆续建过永宁县旧城(东汉时期,县治在瓯北罗浮一带)、永宁县新城(东吴时期,县治设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瓯北镇境内),但如今已难觅其踪迹。
西晋发生“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南迁,温州也迎来大批移民。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置永嘉郡。从县升级到郡,是温州城发展的一大转折。
△华盖山上向东望,左下角是东城墙,山下是护城河,远处是杨府山。
明弘治《温州府志》根据旧郡志及《一统志》,这样记载当时的历史:始议建城郭时,郭璞登山相地。
开始讨论建城时,著名学者、文学家郭璞正在温州。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今山西)闻喜人,晋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晋书·本传》说他精通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且卜筮灵验之事至多。郭璞被后人奉为堪舆学鼻祖。堪、舆,分别指天道、地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
郭璞规划温州城,严格遵守“同地理和谐,与天道相应”的原则。根据地方志记载,郭璞原本准备将郡治设在瓯江北岸。在此之前,永宁县县治均设在北岸,而国内很多城市一般也选址江北岸建城。
但志书载郭璞“取土称之,江北土轻”。相土,是古人选地的一大重要衡量标准。先秦时期《管子?度地篇》就主张“经国于不倾之地”、“择地形之肥饶者”,建城市要在地质和土质适宜的地方。《吴越春秋》中则记载,伍子胥在建苏州大城时,就“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考察土地是否坚实,水质是否洁净。当代地质研究者则认为,土轻则意味着土质较差、地基不实,有一定科学道理。
斗城、水城与传奇预言
温州城特别之处,在于其特殊的城市规划布局,传说筑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又名鹿城:
△《温州府志》北斗九山图
壹
这是一座对应天上北斗星位置,跨山而建的“斗城”。
△林城银绘制的北斗七星图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郭璞)见群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内则联络海坛、华盖、积谷、松台、郭公山如斗魁,而华盖山锁斗口;外则接巽吉、黄土、仁王、灵官如斗柄,而灵官又为辅星,以象天之北斗。”
巽吉山
黄土山
仁王山
当年郭璞登上西郭山(即今郭公山)观看地形,看到周围群山错立,恰似北斗星座。其中松台山、海坛山、西郭山、积谷山像斗魁,而华盖山像斗口,黄土山、巽吉山、仁王山、灵官山则如斗柄。灵官又为辅星。
△跨山而建的城墙: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跨山而建的城墙:华盖山及东城墙外。
郭璞曾说,若筑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守。也就是说,如果在山外建城可马上富裕繁盛,但军事防御方面就弱了,城池不够坚固、难免毁于兵火。如果跨山建城,则能占据显要地形,贼寇无法进入斗城内,自然可以安逸长守。
因此与一般建城市的“方正规矩”不同,温州“城于山”,城墙绕山而建,是一座跨山筑城的城市。从晚清时期的温州老照片上,人们还能看到华盖山、松台山上城墙的身影。
△海坛山山麓
贰
这是一座“通五行之水”的“水城”。
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郭璞)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旧志云:白鹿城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五行水谓东则伏龟潭,西则蜃川浣沙潭,南则雁池,北则潦波潭,中则冰壶潭,因凿小河以通贯之。”
1931年拍摄的九山河,左侧依稀可见城墙
规划设计斗城之外,郭璞还规划建设了纵横如棋局的水城,以“山分九斗,水成阡陌”的格局,引水入衢,以便城中居民生活。旧志书中还记载郭璞说:“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分布于城内东西南北中的五潭均有较好的蓄水调洪容量,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城市水系,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
△1936年的温州城,水网密布,出门必行舟,一渠一坊舟楫毕达。
他还在城内设计并开凿28口水井,以应天上星辰二十八宿,解决居民用水和适应战时需要。
△永嘉县城区公井附二十八宿井分布图(1934)
因此直到宋代,杨蟠在《永嘉》诗中咏叹“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则在《东嘉开河记》中描绘:“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奕局。”
△清时信河街
此外,学者文人还有对古城温州地象为龟城,古城以江心屿、子城、巽山雁塔为中轴线的描述。温州的历代郡守也根据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对温州城做进一步的完善,如钱镠之子钱元瓘主持修建的钱氏子城、北宋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等。古城温州逐步形成了“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衙”的格局。
叁
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相传郭璞留下的两大预言:
其一:若筑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守。
其二:“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
△郭公山下白莲塘
正如清代孙扩图的《忆江南?温州好》所云:温州好,丰乐太平时;海有鱼盐无寇盗,民安耕织保妻儿,帝力少人知。
这座跨山建城的“斗城”,千年来保护着城内百姓躲过无数次兵刃之灾,温州百姓对此也常有“福地”之说:
隋末农民起义中,唐武德元年(623年),江淮的辅公祏军反唐,在丹阳称宋帝。“永嘉、安固等百姓于华盖山固守,不陷凶党”。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中,方腊在浙江起义,攻克浙江大部分地区。方腊曾派兵围攻温州城,因温州据险抵抗,并以砖加筑西南城墙,城池未被攻破。
明代倭寇入侵浙江,温州是主要登陆点之一。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沿海苏、浙、闽、广等省,攻陷许多城池。温州城尽管六次遭倭寇侵犯,但都未能攻入城内。
清末太平军起义,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到六月间,太平军连续多次发动对温州的攻城战,由于城池负山有险可守,清军据城守卫城池未被攻克。
郭璞卜城之时,正是“衣冠南渡”的特殊时期,百姓的休养生息和自保必然是他所考虑的重点。也正因此,郭璞选址建城过程中,体现了重视防御军事、防御自然灾害,重视地理环境科学的原则,令历代温州城中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温州建城一千多年,经受过无数次兵戈灾变,但城址位置及范围始终不变,创下我国城建史上罕见的实例。
参考材料:
明弘治《温州府志》、明嘉靖《温州府志》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
《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吴庆洲
部分照片选自黄瑞庚主编《温州老照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喜讯!温州“城市书房”入选浙江首批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社会05-30
-
鹿城多方携手整治非机动车违停 市民点赞:路变“宽”了!
社会05-30
-
记者回访三个“黄旗”街道:有喜有忧
社会05-30
-
温州2022年损害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治理亮目标
社会05-30
-
温州市“少儿红色主题月”启动
科教文体05-30
-
擦亮生态底色 见证水美文成
社会05-30
-
瓯江北口大桥正式通车 沿着“海景高速”去露营
社会05-30
-
温州海洋典籍《真腊风土记》海外受热捧
科教文体05-30
-
他凭着一份执着,“捣鼓”成多家国际知名酒店的合作伙伴
社会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