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毕业于财经大学,所学专业是金融。对于家乡的父老来说,他是一个专业人才,正因为这种不对等,他的“创业”计划得以成功起步。他所创办的农民投资互助站,在农民眼里,就是一家银行。这家山寨银行,何以能存在5个月?
林建飞吸收的公众存款中,有30多万元用于互助站的装修、购买办公设备、门市租金、员工工资、奖品购买等方面,其他部分用于短期投资,而大部分还存在银行卡中。经法院审理查明,从2011年12月设立互助站,到2012年4月19日案发,林建飞共吸收80多人100多笔存款,共计144万余元,其中41万元在案发前已被部分存款人取回。
读案提示
他毕业于财经大学,所学专业是金融。对于家乡的父老来说,他是一个专业人才,正因为这种不对等,他的“创业”计划得以成功起步。他所创办的农民投资互助站,在农民眼里,就是一家银行。这家山寨银行,何以能存在5个月?
第一回:彩色传单撒诱惑存款高息有回扣
宝应县安宜镇,总人口不足30万人。镇上的银行,居民们闭着眼睛也能数得过来。
然而,2011年12月,有村民路过安宜镇沿河集镇时,无意间发现,南唐路铜材市场对面,不知何时冒出一家“银行”。
这家“银行”设在一个两层楼的门面房内,外墙上悬挂着一副大字招牌“宝应新农村农民投资PP互助站”,内设存取款柜台、办公场所等,格局乍一看和其他银行网点无异。
“这是银行吗?”大字招牌甫一亮相,就立刻成了当地老百姓饭后的谈资,大家纷纷猜测如果是,为什么称作“互助站”呢?如果不是,怎么长得跟镇上的其他银行网点一样呢?
几天后,一封“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彩色传单,解答了居民们的疑惑。传单这样写道:
亲爱的农民朋友们:
你们好!首先,作为农民,我们很感谢,政府免去了我们身上的很多税收,咱们农民种地已经不交租了,我们从那一年开始,我们有存款了。我们的心情好起来了!我们外出打工的时候,腰杆子也硬多了,这样我们储蓄也越来越多了!咱们农民图的就是个能保本带赚的事。
这两年是不是感觉日子过得又紧张起来了?咱存的钱越来越少了,不够用了,想做点事不容易,想从自己常存款的银行借点钱也不可能了。
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国家政策紧,银行也有规定,不是我们想借就能借的,银行不是咱们的钱袋子,您现在有自己的储蓄罐了吗?如果还没有,就赶快来办一个吧!
咱农民自己的储蓄罐有什么好处?
1。咱自己的储钱罐,存款收益就是高,只要存就有现金回扣。
2。咱自己的储钱罐,想取就取,不用再到银行排长队。
3。咱自己的储钱罐,想借就借,不用抵押,不用担保,就能获得您个人存款的两倍以上的信用借款。
这封信病句连连,但每一句似乎都说到了居民们的心坎上,大伙儿看懂了,动心了。
第二回:衣锦还乡变行长父老乡亲眼一亮
最让村民们感到亲近的是,这封“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落款处写着:“电话:130xxxxx999,林建飞,老家沿河官沟。”
镇上的小子飞出小镇,衣锦还乡做“行长”,村民们对林建飞十分信任。几天后,村民们发现,林行长为“帮助村民就业”,在互助站门口贴出“英雄帖”,招兵买马。
60多岁的阿志,家住安宜镇刘堡村,在村里做了大半辈子会计,后退休在家,闲着无事。一天,他到镇上办事时,路过互助站门口,看到招聘启事,便进去应聘。
没想到,仅仅一个面试,阿志就通过了。第二天,他就成了互助站的会计。此时,互助站已人员齐备。林建飞的舅舅负责每天核账,另有一个主管、一个会计、两个柜台业务员。就这样,互助站正式开张纳客了。
那时,农忙时节没到,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在外务工,老人、孩子和妇女留守在家,操持家务,把男人们寄来的钱,一点点存起来备用。看着家里的积蓄越来越多,他们既高兴,也纠结,“这些钱放哪儿啊?”存到银行去,老人们怕记不住密码,又嫌太麻烦;放在家里,万一被偷或被老鼠啃了,岂不是多年辛苦化成一场空?
眼下,家门口开了家“银行”,既灵活又方便,更重要的是实惠,大家都很心动。住在“银行”旁边的颜如云把心动化成了行动。
颜如云,原本是邻镇的姑娘,后嫁到安宜镇。近几年,两口子经常为了些鸡毛蒜皮的事吵个不休,夫妻关系有些紧张。互助站成立前,她就担心家里的房子是公婆买的,积蓄多是丈夫打工攒下的,如果丈夫提出离婚,自己岂不是要被“净身出户”?以防万一,她在娘家私设了一个小金库,平时有些钱就交给父亲保管。
听说镇上成立了互助站,颜如云便跟父亲商量,把私房钱全都存进去。父女俩一拍即合,当即去办了3年的存期。除了一个领导盖了大红戳子的凭证,颜父还收到一壶油和几百元“回扣”。
存款不仅有利息,还能直接拿到现金回扣,居民们闻所未闻。见老颜捧着礼品,兴高采烈地回来,大伙儿也纷纷跑到互助站咨询。
“把钱存到互助站,比放在银行还方便,生钱多不说,还有礼品和奖金。”这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没几天,街头巷尾人尽皆知。
不仅如此,互助站内部也有规定,员工介绍存款,也有提成。内外联合,互助站“火”了。
每天,三三两两的人来到互助站咨询、办理存、取款业务。为了能领到奖金、奖品,大伙儿的存款少则1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第三回:巡逻民警疑窦生山寨银行露马脚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春天,颜父去世,临终前,颜父把存单交给了颜如云。颜如云没想到的是,这张存单却成了一桩刑事案件的证据。
2012年4月下旬,颜如云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不久,突然接到了宝应警方的电话。
“你是不是有一笔钱存在了互助站?”
“是啊!”
“请带好证件和相关证明材料,尽快去互助站领取。”
挂了电话,颜如云心里就有点犯怵,怀疑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但如果过期拿不回存款,她更担心。于是,她跑到互助站,这时才发现,互助站还像以前一样,门庭若市,但这次全是来领取存款的村民。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颜如云一头雾水。走近一看,互助站门口,贴着一张告示,看罢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这是一家非法金融机构,“行长”林建飞已被警方抓获。
原来,2012年4月12日,互助站门口推出了一项“重磅”优惠信息:“新到一批高档景德镇茶具,凡存款贰万元定期一年以上,即可赠送一套(茶具)。数量有限,送完为止。”
一些新储户看罢,心动不已。但同时,这则信息也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这天,民警巡逻,路过宝应新农村农民投资PP互助站,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对劲儿。经过暗访,民警发现,互助站没有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是一家非法金融机构。
随后,民警通过进一步调查得知,林建飞在沿河集镇开设门市,以投资酒店、支付高额利息为由,大肆吸收群众存款,数额达144.52万元。这些群众全部是安宜镇居民,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
案发后,林建飞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并退还69万余元。
于是,公安机关这才通知存款人前来领钱。由于大部分存款已被林建飞用于个人生意,以及互助站的装修、购买设备等,一时间无法全部还清。而剩余30余万元,存款人念在与林建飞有亲友等关系,办理了延期手续,同意将这些钱借给林建飞用于生意经营。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这30万元也被林建飞全部归还给存款人。
第四回:不当白领办银行 半年行长三年刑
林建飞,今年34岁,宝应县安宜镇人,现居南京。他曾就读于
江苏某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私企上班,过了7年的白领生活,攒下了一笔积蓄。于是,他开始盘算着自己当老板,闯荡一番事业。
他所学专业是金融。当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报道,是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就这样,他冒出了一个念头:照葫芦画瓢,办个互助站。
林建飞随即动身,到周边地区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各地的农民资金互助站业绩都不错,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于是,林建飞回到宝应老家,开下了农民投资PP互助站。
所谓的“PP”,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接触,具体到互助站的业务,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资金业务接触。
林建飞不仅打出“亲情牌”,还给家乡父老提供了更优惠政策互助站的存款利率比银行高0.5%,如果居民愿意,就将钱存在互助站;如果居民想借钱,也可以向互帮站借,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4倍以下。
随着宣传的扩大,前来办理存款的居民多了起来。与日俱增的存款放在哪儿呢?思来想去,林建飞想到了当地的邮政储蓄银行。互助站成立后,他跑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以个人名义,单独办了一张银行卡。每天互助站打烊后,会计便将互助站当天的存款再存入这张银行卡。
林建飞计划着,一旦吸收的存款达到800万元,就可以顺利实现站内资金流动;如果超过800万元,可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或者用于其他经营。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后面的业务还没有拓展开来,自己就被抓了。
林建飞吸收的公众存款中,有30多万元用于互助站的装修、购买办公设备、门市租金、员工工资、奖品购买等方面,其他部分用于短期投资,而大部分还存在银行卡中。
经法院审理查明,从2011年12月设立互助站,到2012年4月19日案发,林建飞共吸收80多人100多笔存款,共计144万余元,其中41万元在案发前已被部分存款人取回。到案发时,存款余额还有103万余元。
法院认为,林建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鉴于林建飞犯罪后自首,并积极退出全部非法吸收的公众存款,未造成存款人的实际损失,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
【读案警示】
斩断伸向农村的金融黑手
和以往我们报道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不同的是,本案并不是由存款人报案而案发,而是民警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才使全部存款人的存款被及时追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通过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勤劳节俭的农民们腰包鼓起来了,手头有了一些积蓄。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或大中城市务工,留在农村地区的,多是老人、妇女、孩子,到现代化的银行去办存取款业务,对他们来说还不够“家常”。因为不常用、不熟悉,所以,很多农村居民对银行还有疑虑甚至不信任。
把钱放到哪儿保管、如何“钱生钱”?面对这些问题,农村居民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更愿意相信知根知底的熟人。于是,一些投机分子看中此间机会,把犯罪的黑手越伸越长,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把对金融业务风险不甚了解的农村居民当成一块“唐僧肉”,变相吸储,非法集资,从中获利。
据了解,近六七年来,整个江苏,以“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类名义存在的组织多达400多家,很多该类组织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基层合作组织“熟人”的范围,被正规金融机构称作“山寨银行”。这些没有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山寨”银行,在实际运作、监管中存在诸多空白,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资金链断裂,储户很可能血本无归。
因此,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提高防骗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在高出常理的利益面前,保持冷静,想想其中是否会暗藏隐患;第三,基层银行应致力于提供更多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让基层居民愿去银行、爱去银行。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金融系 高材生 山寨银行 非法吸储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