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览添加到iGoogle收藏本页在线投稿

光阴那头 一个美国女孩的老温州回忆

2013年01月23日 06:46:38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
核心提示:84岁那年,美福的回忆录《美福:来自中国的回忆》出版,书中绝大多内容,都和温州有关。

【温州周刊26期】聚焦:三都岭隧道为何成“伤堵岭”

【新闻有读】第211期

  编者按:1914年11月3日,一个美国女孩在温州诞生,父母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美福(Mei Fuh)。美福在温州生活了5年,随后返回美国。84岁那年,美福的回忆录《美福:来自中国的回忆》在美国出版,书中绝大多内容,都和温州有关。本期《地理》专版刊发黄瑞庚先生多方收集、陆昉女士编译的文章,共同走进美福的温州记忆。

  1909年,美福的大姐Janet和家里的长工合影。

  1912年,美福的大姐Janet和三姐Eelsaroth合影。

  花园巷基督教堂牧师楼原址。美福的童年,就在这一带附近度过。图片选自《鹿城老街坊》

  温州网讯 1914年11月3日,一个女婴在来温的美籍传教士家庭里诞生了。父母给她起了一个中文名字:美福(Mei Fuh)。

  《美福:来自中国的回忆》(Mei Fuh:Memories From China)是伊迪丝·薛华(Edith Schaeffer)对自己出生并生活过的老温州的回忆,作者在温州生活了5年,书中涉及市井风貌、四时器用、闾阎童谣和民间礼俗。通过小女孩美福的所见所想,讲述一个特定年代和地域中质朴的人世肌理。

  跟随她的记忆,我们得以徜徉于一个世纪前的温州:坐上双轮黄包车,去河边船头上采买蔬果,品尝厚实糯软的本地黄油,看街上闹哄哄地穿梭着挑扁担的小贩、小脚的妇人和新娘的轿子,而此时港口正远远传来轮船深沉而悲伤的汽笛声。整本书颇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歌体,松松散散一个个小故事并不互相关联,吉光片羽合在一起却把朴素温情和甜蜜感伤都悄悄揉进故事里了。

  写这本书的时候,伊迪丝·薛华已是84岁高龄,但书中对于5岁前记忆中所有沸腾着的颜色、形态、触感和气味的描写,清晰得令我们震惊。这些故事在她娓娓的讲述中,也渐渐掀开了折叠在你我记忆底页上的那些温州往事。

  二

  美福记得阿嬷第一次带她上街,满大街都是舞龙和游行的队伍,鞭炮的声音震耳欲聋,仔细听,能分辨出冲天炮急促的两声轰鸣和“九龙”炮直冲云霄的尖锐声音。家家把烧饭的炉子摆在室外,从街上经过能闻到炒洋葱和炸鱼的香味,肉丸子和香蕉在油锅里滚着的气味混合了鞭炮的火药味和街边的木屑味道,这是美福记忆中最初的市井气息。也是在这热热闹闹的市井中,她学会用温州话和小贩还价,学会在与人打招呼时,不是握手而是作揖,学会把筷子顶端反过来给客人夹菜,地地道道。

  对老城墙边的近代手工作坊,美福的记忆尤为清晰。“城墙又高又宽,上面盖了塔楼并留着走道。沿着城墙走,就能看到在街边干活的人们。所有的商品都是家庭手工制作的,即便有些家庭小得仅有一间屋子。因为空间局促,这些家庭作坊往往从屋子里一直延伸到大街上。”那时街上挨家挨户只把前门的木板一拆,便是个铺子。裁缝店的缝纫机横在门槛处,一边靠墙摆着裁剪衣裤的工作台,来了顾客,则站在门外大街上双手一伸量个尺寸;隔壁的油漆铺子也是寸土寸金,卖的不只是油漆,还有手艺。门口只设一条板凳,上面瓶瓶罐罐铺开好几色油漆,漆轿子的师傅一手扶轿一手刷漆,嘴里还叼着三五只颜色各异的刷子;油纸伞作坊总是散发着迷人的桐油香气,一家四口一个负责把木头切成小棍,另一个接着把木棍削成薄木片,母亲坐在一旁上漆,孩子则蹲在一边给上好漆的木条做标记,直到把涂好桐油晾干的纸条一一黏合在伞架上,在伞柄处穿好绳子,一把油纸伞才算是完工了。那桐油香气和伞的做工一样,可以经久不衰。这一切在孩子的眼里都非常的新奇:“人们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开放空间里做着筷子、管材、灯笼、衣服和鞋子。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认为鞋子是从鞋店的盒子里长出来的,鸡蛋是在工厂里做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商品从哪里来,是谁做的、谁种的。”

  三

  读此书还常能发现一些非常熟悉的器物,春天院子里放的纸鸢,夏夜阿嬷手里摇的蒲扇,初秋养的蚕,冬天穿的夹袄。四时风物,朴实中见喜乐。还有一些是今日已然不太用的旧风物,比如:

  站车儿——一种竹编器具,通常为正方形,用于帮助幼童站立和限制幼童爬行;

  手动抽水泵——在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通常设在院子或室内作为供水工具;

  蚕丝——旧时夏秋养蚕季节,有专门收购蚕丝的职业。上门通常背上一只大锅和手摇纺线车。有经验的收丝人举起蚕茧对光一照便知时机成熟,于是把锅子架在煤球炉上入水烧开,再入蚕茧滚煮,最后用筷子夹起蚕茧抽丝卷入纺线车里。美福养的蚕茧被收去后不久,由收丝人制成了蓝色的丝绸送回来,于是家里叫来裁缝给美福做了一件中式小袍;

  黄油砖——本地水牛所产,是美福最喜欢的下午茶零食,可涂抹在面包上或直接吃;

  铜暖炉——黄铜或紫铜制小炉,上有蜂窝状的网罩,内置灰埋炭,炭是烧饭时灶火里燃过的,因此不冒烟。边有可提的把手以便外出携带,坐下来的时候,就把暖炉放在腿边,让热气由下贯上,是旧时寒冬里的尤物。

  四

  然而甜美温情的记忆里,也掺杂着偶然的忧伤和迷惑。当小美福养在院子里的金鲤鱼被门房下锅的时候,当她看见被抛弃在路边的女婴的时候,当她和姐姐学着小脚妇人走路时发现这其中的苦楚的时候,当邻居们挂着眼泪给她送行的时候,她幼小澄澈的心灵也曾感到丝丝的惆怅,但它们很快都在时间里一一消融,像是做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浅浅的梦,唯那快乐的儿时童谣常常回响在耳边:

  Ti jong jong点虫虫

  Ti jong jong点虫虫

  Jong jong虫虫

  Fee kee飞去

  Fee kee fee nauw dau?飞去飞狃宕?

  Fee kee飞去

  Mei Fuh美福

  Bi-du-kong!鼻-头-孔!

  值得注意的是,《美福:来自中国的回忆》是伊迪丝晚年写给孩子们的一本书。她在讲这些故事时,无数的地方已经走过,无数的人事已经经历,无数的书已经写成。她一生中的多数著作都涉及女性治家之美德,并成为“互补主义”运动中的里程碑式人物。作为对女权主义的回应,互补主义坚信女性在家庭中恪守侍奉是抵达终极幸福的途径。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不得不说,伊迪丝在晚年决定写一本关于温州的童年回忆,足可见貌似无奇的幼年经历,在她漫长一生中视为富厚。这些点缀在她最初人生旅程中的人和事,早已随着在远洋轮船启航的沉钝汽笛渐行渐远。但那曾共处于一个屋檐下的中国式人伦情味,那些阿嬷讲的民间故事和温州童谣在不知不觉间已成为她人生初期的启蒙教育。就像回想起幼年院子里的小竹林,伊迪丝说:“此后的一生里我都爱着竹子。”在写完《美福》的两年后,她被评为改变20世纪的100位基督教女性之一。

  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往昔的温州,风物人情,亦悲亦喜,点点滴滴。虽然也常将缣比素,但有些失去,不曾离开。乡愁里常存一颗童心。

  编译陆昉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美福 温州 老温州 童谣


编辑: 颜弘炜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在线投稿新闻热线:0577-88817266全文浏览打印复制网址,分享给朋友关闭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