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张翎与读者面对面,寄语青少年多读经典书籍。
张翎现场寄语
温州网2月26日(龙湾支站记者 李伟康 记者 科特)弘扬人文社科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2月25日下午,龙湾罗峰大讲堂开讲,邀请著名温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在现场,张翎与读者面对面,寄语青少年多读经典书籍。
外国语学校老师:您今天的主题是“文学梦”,我们很多同学也有“文学梦”;您能不能以自己的经历,给孩子们提点启示性的意见?
张翎:有梦想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在你们现在的年龄是无法认识到梦想是有重量的,等你们再过十年就明白了,人类为理想付出是非常多的。我想有文学梦非常好,不要让你的文学梦死掉,就是说一生都要有这样的“火苗”在燃烧。从今天开始,你们在做完课堂作业之后,做一件事情,就是读书;年轻的时候最好是读经典的作品,在记忆刚刚形成的阶段,把最经典的东西印在上面。要从这一步做起,好好读书,认真读书。
文学爱好读者:我们是一般的上班族,平日工作繁忙,而文学能让我们在业余时间感觉享受。像我这样业余的作者,你能否提点希望?
张翎:我就是业余的,我的全职是听力康复医师,有很多病人要负责;我有一个家庭,我有我的生活和交际圈。但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爱的事情,总是可以找出时间的;所以我能做的,你一定能做到,你们至少年轻。
读者:伤痛与残缺是你作品的主要内容,像《余震》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所以想请教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主题?
张翎:残缺是人心灵的常态,我只是书写常态而已。其实我心里想,圆满是人类美好的渴望,但他是渴望不可及的事情,圆满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少的;残缺却是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一种状态,对我来说,我是挑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就是书写常态。
龙湾中学学生:张阿姨,你好!您的简历上没有写着你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么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个主题?
张翎:你问我为什么会书写《唐山大地震》,其实我的书写都不是很有目的,都是很偶然的。我想起2006年7月29日,那天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我当时在北京机场,等待从北京到多伦多的飞机。那天所有的航班都推迟了,我等了近九个小时。在机场我实在是非常无聊,就想去机场的书店里面找点书看,结果发现那一天书架的每个角落摆满了唐山大地震的书。我恍然大悟,那一天是唐山大地震的30周年纪念日。阴差阳错随手挑了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写的是幸存者对那一天的记忆。
其中,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一只胳膊被石头碾成肉泥,必须截肢,当时唐山的医院根本没有办法收留病人了;就送到大连海港医院,等手术醒过来,孩子第一句话就是对护士说“阿姨,我手痒”,护士就办他挠那只幸存的手,可是他看着阿姨说,“不是,是那只”,我不明白护士为什么会哭?后来小孩就成了我故事中的小达。
语文老师:您是如何看待温州的文学现象?你也知道温州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我有一个疑问白天数钱的手,晚上是怎样写小说?
张翎:这个问题做为问题提出来,说明我们的文化氛围出了问题。我想温州绝对不是文化贫瘠的地方,就现在作家有林斤澜、琦君等都在温州文化土壤里起到地标性的作用。大家都是知道《温州一家人》在全国热播,但这是温州唯一的形象吗?发家致富这是改革开放30年很强的旋律,可是我们不能掉失了,远远远于这30年的文化历史,那是几个世纪,一路贯穿下来;将来还会永远传递下去的文化脉络。一个城市是不能没有文化特质的,温州这个城市将来在全世界留下永久记忆的东西,我相信一定是温州的文化特质。
在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之后,张翎说,作家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在过于贫穷和过于富足之间,多地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一位作家必须要有理性的观察力和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分析事物,放弃舒适和习惯,探索出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寄语业余作家,“爱你所爱”。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作家 张翎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