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温州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造就了一大批百工人才。这艘为端午划龙舟而制造的台阁,工艺精美,在温州博物馆展出时,吸引市民驻足观看,赞叹不已。杨冰杰摄
温州网讯 日前,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名单,全省共有949人上榜,我市就有101人入选。而在2009年公布的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名单中,全省988人上榜,温州也有99人入选。可以说,温州的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人才济济。
这些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都是经过各级推荐和专家评审,在民间文艺研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与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和音乐等民间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他们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承和弘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于这次入选,彩石镶嵌艺人黄学矩很高兴:“能入选太幸运了!我们两夫妻做了50多年彩石镶嵌,一直很热爱这个行当。这次入选,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荣誉,当然,我们更注重的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
温州民俗
成就百工人才
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介绍,这次我市入选“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101人中,百工艺人数量最多,有20多名,有石雕、黄杨木雕、刻纸等方面的民间艺术从业者,同时还有许多民间摄影家、书法家等等。由此可见温州民间文艺的活跃程度。
温州历来是民俗活动活跃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范围内,一年中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就有一百多个,如市区的拦街福、划龙舟、瓯海泽雅的周岙挑灯、泰顺百家宴、洞头海岛七夕节等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就了大量的百工艺人。潘一钢举例说,市区的拦街福活动在十余天时间里可以带来50多万人次的人流量,参与其中的民间艺人就有各类民间剧团、制作灯谜的艺人、剪纸艺人、米塑艺人等等。而元宵节期间,全市各地的传统庆祝节目中,又需要一大批制作灯具龙船和舞龙舞狮等等的民间艺人。比如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洞头举办了元宵民俗踩街活动,舞龙、马灯、渔灯、渔鼓、贝壳舞、划旱船、腰鼓等十余支近千人组成的民俗踩街队伍上街游行,其间所使用的道具,全都涉及民间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端午节期间,在温州塘河上已经消失了70年的台阁又重现于端午的龙舟群中。这座台阁长约35米,高4.5米,宽4米,重达60多吨,气势恢宏,令人惊艳。这座历时数月打造而成的台阁,集中体现了温州高超的百工技艺。如台阁两翼所展示的温州“三十六行”人物的绸衣,是温州民间绸塑大师郑永龙的手艺,而人物造型则由瑞安陶山的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李庆龙、林志杰等人打造。台阁顶层天花板的彩绘,由温州民间画师绘制。台阁行进于塘河上时,上面还有越剧、瓯剧等戏曲表演。可以说,温州民间的百工人才,正来源于温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潘一钢说,除了民俗活动,当前我市社区文化活动的活跃,也为书画、曲艺等方面的文艺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比如入选第一批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名单中,来自瓯海的姜善真、王学钊等人,都是茶山街道“泉川艺社”的成员,这些爱好书画的民间艺人走在一起,共同研究切磋书画技艺,共同搜集当地的民俗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
文艺人才
量多类型丰富
我市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名单中,有不少是大师级的民间工艺者。而2009年公布的第一批名单中,也有不少民间工艺大师上榜,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林邦栋、王笃纯、木拱廊桥建造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等等。
在工艺美术类中,从事石雕、刻纸、木雕等工艺的艺人上榜最多,包括温州米塑大师王锦荣、石雕大师陈顺德、首饰龙艺人林顺奎等。
入选者年龄从30岁到80多岁不等。年龄较大的如我市瓯剧老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现年84岁的陈茶花等,而大部分入选者年龄集中在40岁到60岁之间。潘一钢介绍说,这是因为民间文艺,尤其是民间工艺从业者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有一定成就,所以,省优人才中鲜见30岁以下的。
上榜名单中,也有许多民间文学收集创作者和民歌曲艺界人才。如深受我市老一辈市民喜爱的鼓词艺人潘爱国、缪秀霞等。缪秀霞是我市陈派鼓词大师陈志雄先生的第二代传人,由她创作、徐玉燕演出的鼓词《迷彩祸》曾获得浙江群众文化最高奖——浙江省曲艺群星奖。目前我市曲艺协会有100多位曲艺艺人,全市每年曲艺演出多达1万多场次,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民歌一直是温州民间文艺中相对活跃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山歌。去年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火爆,也让乐清山歌《对鸟》在全国火了一把。年逾六旬的蓝梅英是我市苍南县畲族民间歌手的代表,曾被评为苍南县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出生于乡间的蓝梅英从小就沐浴在畲歌的歌声中,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她也是本次入选的唯一一名少数民族民歌歌手。
而自编自唱《永强撞歌》的王进东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歌手。王进东不仅会唱龙湾地区至今已少有人知晓甚至已失传的许多歌曲,更是讲述民间故事的高手,他在当地讲了几十年,会说30来个民间故事,村民们都称他为“故事王”。
世代传承
延续民间工艺
民间文艺区别于学院派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多民间工艺都是某个家族代代相传或者师傅传给徒弟再由徒弟带徒弟等等,传承是民间文艺得以延续的关键。
比如这次入选的林顺奎,其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邦栋。父子俩共同打造的乐清首饰龙曾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林家是乐清制作首饰龙的工艺世家,传到林顺奎,已经是第五代了。要做好首饰龙,必须精通木匠、竹工、雕刻、绘画等多门手艺。所以,林顺奎还是细纹刻纸的传承人。
黄杨木雕传承人叶小鹏是叶氏雕刻的第六代传人,其祖父是我市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其父叶伟琨同样是黄杨木雕艺人,同时也是叶小鹏的启蒙老师。“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我一直很喜欢黄杨木雕,大学学的专业也是美术专业,所以,黄杨木雕会是我终身的事业。”叶小鹏说。眼下,叶小鹏自己成立了两家有关雕刻的企业,出售木雕和铜雕产品。
来自泰顺的苏忠文则是泰顺县泗溪镇前坪村的吊九楼传承人,当地的苏家是吊九楼世家,到了苏忠文,已是第四代传承人。他从小跟着父亲一起吊九楼,16岁正式入行。
瑞安的“旗袍玉”应凤玉出身旗袍制作世家,是第四代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她所制作的旗袍在国内服装界,甚至海外温籍华侨中都有一定影响力。
年逾七旬的彩石镶嵌艺人黄学矩和老伴陈国香,则是工艺美术领域著名的夫妻档,他俩一直坚持从事彩石镶嵌,已有50多年。
“我市的民间文艺人才人数众多,他们散落在民间,坚守着自己心爱的事业。正因为他们的坚守,温州文艺才有了今天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温州市文联主席吴琪捷说。翁卿仑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温州 民间文艺人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