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览添加到iGoogle收藏本页在线投稿

民意宣泄与政府肚量

2013年02月28日 10:06:44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温州的“市民监督团”,从2012年3月正式成立至今,成员已经扩展成为42个监督分团,拥有固定监督员6000多人,囊括社会各行各业和普通热心市民。在组织策划700多次的监督活动中,参与人数达到1万多人次,85%以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推动。

  这些数字稍微显得枯燥,但平均这些数字,却能看到监督的成效:每天接近两次监督活动,数十人自觉参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问题在群体监督下,都有了破解途径或者说解决的可能。

  “市民监督团”属于组团监督,既形成面上的覆盖,也形成团队的声势,这是取得好成效的前提。所谓“宁可犯天条,不可触众怒”,很多职能部门对此是清楚的,因此,对于“大兵压境”,就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行为自觉,往往能让一潭死水掀起波澜,部门的工作潜力,也能在这股外力作用下被激活。

  政府工作,需要各种监督形式的存在来修正部门履职,比如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其中社会监督是最直接的民意诉求表达,且有着“面面俱到”的优势,它对政府工作的完善,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每年我们开门纳谏,就是铺设更多途径让民意得以集中,让部门行政作为更加有的放矢。

  但事实上,一些部门的“开门”,并不排除其叶公好龙的形式主义。如果我们“分解”了市民监督团就不难发现,这个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团队,任何一个个体面对同样事件、发表同样的声音,都极难在短时间里获取部门响应乃至认同。这种监督,一方面不具有权力约束,难以形成威慑;另一方面势单力薄,也难以让部门产生压力。这样一来,个体监督通常就没有好的结果,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石沉大海,或被束之高阁,有些干脆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部门回复。久而久之,公众干脆置身事外,个体的监督热情,因此渐渐冷却。

  市民监督团,应该说是应对这种现象的创新之举。这里的“创新”,是依靠“集群效应”来针对部门惰政,从“85%以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推动”来看,可谓立竿见影。但是,市民监督团固然逐渐壮大,也不过数千人,监督的活动,一年不过700多次,放在全市来说,这个总量可谓微乎其微。所以,真正“赶着”部门在走的,市民监督团是一股力量,但更大的力量,还应该来自市民监督团之外的民众意愿。

  体现这种全民性,需要部门用应对团队的态度,来应对个体的意见,只要是合情合理、能办该办的,无论是个人的小事,还是集体的大事,都要当回事。让民意有宣泄的渠道,政府有容纳的肚量,我们的监督,才会形成立体式的监督,政府的工作业绩,也有望在这种监督中事半功倍。钟秦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


编辑: 叶双莲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在线投稿新闻热线:0577-88817266全文浏览打印复制网址,分享给朋友关闭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