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于荣光(微博)在剧中形象斯文(资料图)
这么多年在影视剧里打打杀杀,于荣光说他感觉累了,“弃武从文”后的他,令观众眼前一亮。
于荣光自导自演的都市轻喜剧《劝和小组》,目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曾以《狼毒花》中的常发、《三国》中的关羽等硬汉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于荣光“光荣转型”,放下了刀枪,收起了拳头,变身“毒舌”报社记者,和几个热心肠的大爷大妈组成社区“劝和小组”,整天家长里短,忙着解决百姓琐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趣事。昨日,于荣光为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说角色不能算是转型而是一次回归
FW:《劝和小组》里您演的是一位“小报记者”,而且还颇有“毒舌”风范。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角色?这算是一次转型吗?
于荣光:谈不上毒舌,只不过他的动嘴能力的确要强过动手能力。他曾是北大才子、校园民谣歌手,还娶了北大校花。但后来老婆嫌他没上进心,跟他离了婚。而他在报社当记者,也和上司有一些小矛盾。他生活中是个热心肠,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解决不少邻里纠葛,却解决不了自己的烦恼。总之这是个外表乐天派、内心很郁闷的男人。
我一直觉得演员的风格不能框在一个模式里,这么多年来,我演了很多打打杀杀的狠角色,感觉很累,这次想演一个舒服点的角色。我以前也演过文戏,所以说这次不能算是转型,最多是一次回归。
FW:拍这样的“祥和剧”,是不是要比《木府风云》那样的“热血剧”轻松?
于荣光:没有哪部戏是轻轻松松就能拍的。拍戏可能不难,但把一部戏拍得有品质、观众爱看,就有难度,要下一番苦功。我拍这样一部剧的想法由来已久,我也创作了很多年,去过一些居民区体验生活。
对我来说,《木府风云》和《劝和小组》就像我的孩子,我会尽全力培养,让他们更优秀。可能《劝和小组》更贴近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吧,我对它的思考和呈现相比之下会更要求真实,接地气。
谈自己也是个热心肠当导演很和善
FW:你本人跟角色有相似之处吗?
于荣光:有,比如生活中,我也是个热心肠,热衷于公益,只不过我的口才没他厉害(笑)。我是见不得人有难的那种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还在拍戏,听到消息后,我就发动了剧组捐款。因为经常在云南拍戏,这边贫困儿童较多,我也一直在资助一些小孩,从他们读小学到大学毕业。而且《劝和小组》杀青的时候,我们剧组还集体给云南一个关注孤寡老人的慈善组织募集了善款,我挨个打电话给这部剧的投资方,鼓动他们也伸出援手,帮一把。
FW:那比如现实中遇到有人吵架,你怎么劝和?
于荣光:其实剧中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比如剧中吵架后要跳楼的那段戏,我在走访居民区的时候,就遇到过想不开的人。
劝导这一类人,我觉得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想死,只是想引起人们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这时候与其劝他别跳,不如正话反说,让他感觉你比他还想死,他活得比你幸福。所以,劝和是一门技术活儿,讲道理固然重要,但怎么讲更重要。
FW:拍戏时遇到的矛盾、问题,你会怎么解决?
于荣光:拍戏时肯定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一切为了创精品,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出现意见冲突了当然还要去劝和。毕竟剧组是个需要强大凝聚力的团队,整部剧的创作和拍摄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协作,群策群力才能完成。
我算是比较和善的导演,很少发脾气。我们剧组的成员也相处得很融洽,合作得非常好。他们都比较包容我,我要感谢他们。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于荣光|热心肠|打打杀杀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