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温州书法家在全国及省级重要书法展赛中,频获大奖;新生代书家追求专业深造,形成硕博群体
去年8月,陈忠康博士回温作书法学术报告。资料图片
温州网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的中国书法兰亭奖首次设立了艺术奖,我市林剑丹先生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荣膺了“兰亭奖·艺术奖”;西泠印社60多名社员走进江心屿,举办西泠印社壬辰春季雅集;2012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次第举行……日前,市书法家协会在“癸巳新春祝福笔会”上,亮出的2012年成绩单赢得了现场嘉宾热烈的掌声。
近年来,温州书法家在参加全国及省级的重要书法展和比赛中,频频获奖,为国内书坛所瞩目,被誉为书法的“温州现象”,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温州书法文脉历代相承,书风纯正,形成以清正古雅为主导风格的“温州书风”。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书协主席朱关田曾如是评价温州书法:“多基于永嘉而高于永嘉,出之传统又广于传统。长期以来,上下齐心,似守共识,善守者和而不俗,能违者奇而不怪……书坛迩来忽趋浮华,急功近利,虚张声势,愈见粗陋浅近。唯此一枝独秀,不逐时风,敬正文雅,自重而自远”。
代有才人
书法家族世人称奇
翻阅历史画卷,悉数书画名人,悠久绵长的书法脉络逐渐清晰。
温州古为永嘉郡,是历史悠久的东南名邑,山水清远,文风鼎盛,千年绵延,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温州书画历来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底蕴。书画方面代有名家,著名者如唐之张公式,元之黄公望、王振鹏,明之黄养正、谢庭循、姜立纲,清之孙诒让等。尤其是自晚清民国以来的近百年中,温州书法人才辈出,出现了池志徵、叶墨卿、孙诒泽、谢磊明、王荣年、刘景晨、马公愚、方介堪、夏承焘、吴鹭山、方去疾、邹梦禅等一批在书法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温州书法篆刻家。
而这其中,被业内人士称道的“家族现象”极具特色。温州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书香世家,如马氏家族、刘氏家族、永强天河王氏、瑞安的孙家和方家等,成为近代温州书法家的摇篮。
马氏家族是温州名门,有“书画传家三百年,一脉相承到如今”之誉。
民国以来,马孟容、马公愚、马辅、马亦钊等皆以书法篆刻著称,世人称奇。马孟容和马公愚兄弟二人1909年同时毕业于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又同时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他们毕业后,在温州创办“东瓯美术会”、“永嘉启明女学”等,推动家乡文化教育发展。他们深受文艺界前辈吴昌硕、蔡元培、张宗祥等赞赏,被人誉为“马氏双璧”、“永嘉二难”。马辅是台湾久负盛名的甲骨文专家和书法家。而马亦钊善作四体而尤精于草、隶,于静穆中含秀逸之气,浑厚中露轻灵之态。
瑞安孙家诞生了被章太炎盛赞为“三百年绝等双”的朴学宗师孙诒让。孙诒让的堂弟孙诒泽,精通篆隶草楷,卓然一家。孙诒让的儿子孙延钊亦是有名的学者;方家则以弘扬、发展印学为己任。方介堪、方节庵、方去疾成为西泠印社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方氏三兄弟现象”,方介堪和方去疾更是二十世纪中国印坛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开启温州现当代印风之源流,门生更是遍布篆刻界和书法界。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海派后期文化高涨时期,张红薇、马孟容、马公愚、方介堪、郑曼青等一批温籍人士在上海很有影响,是海派后期文化的重要力量,人称“永嘉画派”,这为日后温州书法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重要的书法家有王荣年、谢磊明、刘景晨、方介堪、曾耕西、柯逢春、张鹏翼、吕灵士、吴鹭山等,继起还有王荫槐、蔡心谷、陈铁生、高兆明、萧耘春等,他们是当时温州书坛的领路人,培养了一大批后辈书法人才。70年代后,林剑丹、马亦钊、胡天羽、胡中原、何元龙、张如元、潘知山、汪廷汉、陈出新、吴永龙、吴聘真等走上温州书坛,成为日后的精英。1973年、1975年,杭州举办工农书法展,温州新一代的书法家在这几次展览中脱颖而出,特别是林剑丹、王荫槐等人为陆维钊、沙孟海等先生大加赞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的书法人才不断涌现,他们中有很大部分为专业院校毕业,经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具备较高的素质与学历,以特有的激情和冲击力走向书坛,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如张索、陈忠康、戴家妙、陈中浙、潘一见、南剑锋、黄寿耀、林峰、徐强、邱朝剑等。特别是陈忠康,近年来频频在全国、全省各大展览中折桂,曾两度荣膺浙江省书法最高奖项沙孟海奖,并入选“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十大名家”。
翰墨流转
为文化温州注入新活力
“在一些人看来,书法就是写字。其实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深刻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写字嬗变为书法不仅非经过笔成冢、墨成池的苦练不可,而且还要具有从衣带渐宽,到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温州著名书法家林剑丹的一席话,恰好印证了老一辈书法大家的风骨。
翰墨流转,在老一辈书法家的影响下,温州书法界发扬“尊重长辈,提携青年,突出群体,弘扬温州书风”的优良风尚,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浓郁的地域书风、雄厚的发展潜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文化温州和魅力温州注入了新的人文活力。
近5年来,温州书法家在参加全国及省级的重要书法展和比赛中,成绩显著,无论是参展、入选、获奖都居于全国、全省同类城市之先,颇受关注。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仅2009年,温州青年书法家就有7人荣获兰亭奖艺术奖殊荣。其中徐强获一等奖、卿三彬获二等奖。除兰亭奖外,在省级比赛乃至全国比赛中,温州都取得佳绩。如在全国纪念建党85周年书法大展中,黄建水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在全国四届妇女书法展中,朱乒乓获唯一特等奖;在浙江省第六届“陆维钊奖”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温州获奖和入展人数名列全省各地市前茅……
我市书法界特别重视文史学术活动,组织力量对温州历代名家开展专题研究,相继举办了马公愚、马孟容、方介堪、苏渊雷、张鹏翼、陈铁生、陈云谷、王荣年、徐堇侯、竺摩法师等名家学术研讨会等,挖掘整理名家的书法理论、生平年谱、学术思想、优秀作品,不断丰厚着温州书法界和温州的文化底蕴。
历时五年的温州书法重点工程《温州书法百家百集》于2011年底全部编辑出版。该书全面反映了温州当代书家的整体水平,在温州书法史上是个创举,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开创先例,在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传统师徒相承式教育和学院专业式教育是温州书法发展的一大特色。一大批青年书法家纷纷到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专业院校攻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班或短训班,努力提高自身的书法创作和理论水平。温州也因此出现了包括陈忠康、戴家妙、周延等书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硕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温州有70余位书法学子就学或进修于美术院校书法专业。
“我们主张把人送出去,把心留住。”温州市书协主席张索表示,温州正在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的创作和理论水平,并且具有成熟的艺术风格的温州名家。而这些人,将为温州书法占据中国书法人才高地奠定基础。
墨香浓郁
民间力量助推传承
“书法课”、“书法加强班”、“书法兴趣小组”……在鹿城区实验小学张琳琳的学习计划表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跟“书法”有关。练字近三年,张琳琳早已把书法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乐此不疲。对书法,张琳琳有自己的认识: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学习书法,并不仅仅是想获得一技之长,而是想通过书法练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获得一份心境。
放眼当下,温州共有三四万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墨香余韵中。许多学生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类比赛,成绩显著。特别是在“浙江省第一、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温州书香向社会弥散,依靠的是书法教育,这是改变温州书法的重要途径。”张索说。
温州书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普及,而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校园书法教学和社会办学的结合,民间书法社团的活跃,是温州书法普及的一大特色。
目前,全市有40多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每周授课一节,以硬笔为主,并开设毛笔兴趣课。鹿城区许多小学开设由家长组织的午餐后书法课。温州市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A、B级书法特长测试、兰亭奖等等。
然而,要培养书法尖子,仅仅靠学校远远不够,更需要社会的办学力量。
“温州的社会办学力量是强盛的。”温州市书协副主席、温州市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吴彰介绍道,目前,温州地区的书法培训点有200家以上,书法老师240多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43人。这些培训班常年开课,输送了不少书法人才。
“书法发展,不是看拿了多少奖项,重点在于有没有薪火可以传承。”温州市书协名誉主席何元龙说,温州业余办书法的团队很多,培养出不少中小学生书法爱好者,再加上大量的竞赛、展览,为温州书法队伍推送了许多新苗,这些都推动了温州书法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一种文化姿态和审美取向,从本质上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艺术理念。
温州民间书法社团的兴起,也成为温州书法的根据地。如墨池书会、温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东瓯印社、温州市女书法家协会等。这几年,还有一批书法青年成立的会文书社、罗峰艺社等,活动频繁,凝聚力强。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开展的“书法进万家”和“文艺四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温州书法的普及发展。2011年,“温州书法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永嘉偏僻山区的大岙乡中心小学举行。紧接着,“篆刻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温三中启动,市书协为温州三中“篆刻教育基地”授牌、学生篆刻社团“榕芽印社”正式成立,“书法教学基地授牌仪式”在温州滨海学校举行,“书法教学进校园活动”走进乌牛中学,“温州书法家走进苍南莒溪——文化下乡、书法惠民系列活动”等陆续开展……
谈及今后的发展,张索认为,温州书法应从技法型向学术型转变,回归到中国书法的本质。换言之,除了注重书法技巧之外,还应融入文化修养,让书法更有书卷气息,带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把美丽留在背后。华晓露陈胜武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温州 书法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