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96年至2000年,市区实施了三期市河整治工程,并首次对南湖、西南湖及环城河、蒋水港、青龙港等湖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地表水质量明显改善。
(嘉兴市区防洪工程苏州塘--穆湖溪枢纽)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嘉兴自古繁华……
88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启航;8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60年来,在“圣地”嘉兴,水利人坚持不懈、披荆斩棘、兴修水利,以“东泄、西导、南排、北控、中围”的工程布局,“深挖河、高筑堤、增外排、改水质”,逐渐建立排、灌、调、蓄、航相结合的多功能水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水利失修、河网紊乱、圩区零散,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潮害海患的嘉兴水利旧面貌,换来鱼米之乡的累累硕果!
整治圩区除内涝
嘉兴,地势低洼,一马平川,素有太湖流域锅底之称。早在春秋时期,嘉兴就开始筑堤围田。到五代吴越时期,嘉兴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塘泾港浦圩田制。但是自明清以降,江河失治,河港淤浅,塘浦紊乱,圩区零散失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新中国一成立,嘉兴人民就立即开始培修圩堤、打坝并圩、改造圩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以群众自修为主,政府贷款辅助”,嘉兴开始热火朝天的圩堤建设。嘉兴人民,纷纷投工投劳,利用冬春季节,连续奋战,加固圩岸,填夯“心墙”,治理“蓑衣漏”。据统计,1962年~1965年间,全市培修和加固加高圩堤4397.85公里;1983年-1990年连续7个冬春,全市又培修圩堤2282.77公里。
在此基础上,打坝并圩,扩大圩区,仅1960年嘉兴就打坝并圩194处,并圩面积达到30.46万亩。到1985年,嘉北地区的1456个小圩子建成了159个圩区,圩头分割甚小,圩内田畈高低不平,田地犬牙交错,圩内洼田常遭涝害的状况得到初步改观,而且圩内连港建闸,添置机电排灌机泵,整理圩内排水系统,实施排涝控制工程,圩区的防洪排涝抗旱能力大大提高。
1980年代中期起,圩区综合治理进入全新阶段。利用“粮专”“农综”“圩专”和“重建家园”等国家和省政府专项建设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和乡村自筹等资金,进一步改造和整治圩区。到2000年,嘉兴先后投入资金1.98亿余元,103.19万亩低洼易涝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进入21世纪,圩区建设向更高的标准与水平迈进,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标准化农田建设相结合,圩区整治调整布局,提高标准,5年中又新建圩区30.73万亩,整治10万亩,嘉兴农田内涝威胁基本消除,农业稳产高产有了基本保障。
机电排灌保丰收
(海宁市农田灌溉机埠)
历史上,嘉兴的农田排灌主要依赖人力、牛力或风力使用龙骨水车,俗称“三车”,原始简陋,效率低下。
新中国建立后,机械排灌率先起步。1951年3月,嘉兴办起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示范站,配备14台抽水机,当年流动轮流灌田地7549亩,灌溉效益显著。1959年,全市已有排灌机械2224台、24237马力,当年机灌面积达到286.32万亩。
紧接着,电力排灌开始迈步。1954年,第一座电力灌溉机埠在嘉善县城南钱宝林合作社建成;1958年,第一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1960年,第一条220千伏线路建成投产。8年间,嘉兴市的电力网络初具规模,电力排灌迅速推进。到1965年底,全市已有机电排灌站2326座,拥有机械设备动力70496千瓦,机电排灌面积299.8万亩,其中电力排灌面积达265.19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8%,基本实现排灌机电化。
在此基础上,嘉兴科学布局,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在改单灌机站为排灌两用机站的同时,改造排灌渠系,改善灌溉条件,排涝和灌溉能力逐步增强。1980年代起,嘉兴又顺应现代潮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以“选用高效率电机、新节能高效水泵、斜装或半落井安装、降低出水池渠首水位和合理确定水泵转速”等技术革新措施,对全市4253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泵站效率从34.20%提高至49.68%,足以保证农作物正常灌溉和抗御一般年份的水旱灾害。到2006年,嘉兴的有效机电灌溉面积增至301万亩农田,占总耕地的95%,以涝能排,旱能灌的排灌自如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传统排灌方式,有力地保证农田的稳产高产。
建设现代米粮仓
(嘉兴现代农业航拍)
嘉兴自古便是江南米粮仓,可是因田地交错高低不平,“箱子田”、“湖心田”夹杂着长年积水“烂水田”,土沟土渠年久失修,漏水、坍塌等司空见惯。
新中国建立后,嘉兴人民年年冬修水利,以群众性的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开河挖渠,平整土地,荡地改田,治理低洼田、易旱田,先后整理土地200多万亩。到20世纪70年代,旱涝保收田面扩大到250多万亩,占总水田面积的95%以上。
针对土沟土渠大小不一,短浅杂乱,灌排不畅,易涝易旱等问题,嘉兴市集中整治,沟渠体系有了明显改观。20世纪80年代起,嘉兴各地相继修筑混凝土衬砌防渗灌溉渠道,以渠道“硬化”和“暗化”为主全面改造土质明渠。截至2008年,嘉兴共建成水泥衬砌明渠13401.44公里。
其中,平湖市重点开展地下输水管道建设,至1999年已累计建成2410.2公里,控制灌溉面积45.5万亩,占平湖灌溉总面积的96.8%,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的县(市)。同时,南湖、秀洲、海盐、海宁、桐乡等县(市、区)纷纷建设地下渠道,到2008年,全市已建成地下灌渠7148.6公里。
在此基础上,嘉兴开始标准化农田建设和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通过平整土地,渠系建设,拓浚引排水河道,达到排灌分系,灌排畅通,建房“田成方,渠成系”的标准农田,嘉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再上了一个新台阶。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嘉兴共投入23.22亿元,建成199.11万亩标准农田。2004年,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农田25.19万亩。2005年又投入2.74亿元,建设标准农田面积10.9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22万亩。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园区迅猛崛起。1998年,嘉兴投资7218万元,建成市、县级农业园区23个,乡(镇)级农业园区53个,其中4个跻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行列。总面积3.6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修建了水泥防渗渠道194.95公里,标准化机耕路205.1公里,机埠82座,营造防护林15.1万株,平整土地1.04万亩,并且添置大中型农机具和仓库、晒场、管理用房等,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和园区内“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综合配套和先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良种化、规模化和轻型化,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到2000年,嘉兴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144个,总面积6.98万亩,其中15个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江南米粮仓展现出全新面貌。
南排东泄增外排
(长山河排涝工程鸟瞰)
地势低洼的嘉兴,仅仅防内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涝水排泄。
1954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浙江省和嘉兴地方即统筹规划,积极兴办骨干排涝工程。1958年,承担排泄嘉北涝水经黄浦江入海的红旗塘工程嘉兴段21.09公里河道开挖基本完成。
然而,由于太湖流域排涝水系的变化,嘉兴涝情仍在加剧。1962年,钱塘江畔的海宁谈家埭海塘开始建设试验性排涝闸,探索杭嘉湖涝水南排的可能性。1974年,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规划、设计得到水利电力部批准。1980年,嘉兴建成了海盐长山河排涝枢纽工程。
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再次鞭策嘉兴必须加大骨干排涝工程建设,杭嘉湖南排工程被列为治理太湖十项骨干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当年底起,海盐南台头、盐官下河和上塘河等排涝枢纽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并且边建设边发挥效益。到2008年,杭嘉湖南排工程累计向钱塘江和杭州湾排泄涝水280亿立方米。
1999年,嘉兴按国家批准的设计规模完成红旗塘嘉兴段干河和配套工程的建设。1991年12月,沟通太湖与黄浦江的排洪河道及排泄杭嘉湖地区涝水的补偿河道太浦河动工。河道沿江、浙、沪边境线开挖,全长57.6公里,其中嘉兴段1.5公里,1992年1月完成。
1998年2月,地跨浙、苏两省的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动工,其中嘉兴段,11条河段的疏浚和堤防、护岸、桥梁、节制闸等工程,至2006年底全都按计划完成。
四大骨干排涝工程的建成,嘉兴初步形成了“南可排、东可泄、北可流”的排涝格局,水利环境大大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整治河道水畅通
江南水乡的嘉兴,河湖密布。据统计,嘉兴全市河道总长1.38万公里,其中宽30米以上的河道就有2100公里,河网率高达8.3%。
只有确保水流畅通,才能“除害兴利”。建国以来,嘉兴人民始终不渝地“以泄洪排涝为主,兼顾引水灌溉,结合改善航运”,加强河道整治,在开挖红旗塘、太浦河、南排入海主干河道的同时,先后拓浚了运河等入黄浦、注太湖的主干河道,并结合机电排灌发展、圩区治理以及修圩、筑路、建闸、绿化等,疏浚和整治中小河道。
历史上,中小河道的疏浚往往都通过农民罱河泥积肥来实现。而较大河道的疏浚,则由县(市、区)、乡镇统一组织实施,以“谁受益谁出资出力”的原则分摊土地、劳力和开挖或疏浚任务。直到1980年代中期,河道的疏浚和整治都以劳动突击的人工投入为主,时常千军万马齐上阵。
1990年代初开始,河道疏浚逐步开始以机械疏浚与人工投劳相结合。1995年,嘉兴郊区(今秀洲区)由区、乡各半投资,率先实施以自制挖泥船疏浚河道,并结合培堤,既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又不受气候影响,可常年施工,还不必筑坝断航,影响航运,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降低了工程建设造价。于是,20世纪90年代末起,不仅主干河道全面推行机械疏浚,就连农村的小河小浜,也都因地制宜地选用机械疏浚和人工开挖结合等办法。1999年冬修水利,大规模加高加固圩堤,除少部分人工挑筑外,嘉兴共出动230多艘挖泥船,蔚为壮观,疏浚河道1280.6公里,在“99630”洪涝中损坏的防洪圩堤被全线培土,加高加固,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60年来,嘉兴先后新开河道29条(段)、计110.9公里河道,疏浚河道1.97多万公里次。同时,嘉兴不断建筑块石护岸保护河岸,60年间,全市共建成硬化河岸3916.81公里,有效地防止了河岸塌损和水土流失。
在此基础上,嘉兴水环境的整治力度也不断加大。1996年至2000年,市区实施了三期市河整治工程,并首次对南湖、西南湖及环城河、蒋水港、青龙港等湖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地表水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鉴定,整治无序用水,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缓解地面沉降。加强河道管理和执法检查,以河道清障和查处涉河建设中的违法行动,使水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河道的整治,嘉兴逐步建立起排、灌、调、蓄、航相结合,上下贯通,蓄泄有控、引排有序的多功能河网水系,全市河网水流顺畅,调蓄能力增加,在旱能灌,涝能排的同时,以2000多公里“黄金水道”跻身全国水运大市行列。
筑起海上长城
(海盐段标准海塘)
濒临杭州湾的嘉兴,由于潮势江流摆动不定,海塘频遭强潮冲击,潮患不断。尤其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年久失修的海塘,塘身沉陷、前倾后仰、塘基淘空、基桩暴露,岌岌可危。
建国后,尽管百废待兴,嘉兴人民还是立即抢修海塘缺口、险工,加强巩固旧塘,改进塘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着手对海塘进行规划设计,新建标准海塘工程。省钱塘江管理局在嘉兴市沿海设立海宁工务所和盐平工务所,和沿海三县(市)一起加强海塘建设和管理。他们并以“固滩”与“保塘”为重点,结合整治江道,兴建一系列的护塘工程。
1996年12月16日,300米标准海塘试验段在海宁陈汶港至大决口之间开工建设,建成后就经受了1997年的11号台风考验。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袭击嘉兴,大潮、暴雨和台风“三碰头”,嘉兴沿海海塘决口99处,长达10.61公里,110处海塘护岸被冲毁,直接经济损超过5亿元。痛定思痛,一个前所未的海塘建设高潮在嘉兴全面兴起。全民动员兴水利,万能众一心修海塘。哪能怕砸锅卖铁也要修好海塘,全市人民踊跃为海塘建设捐资,短短两个月中,仅海盐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就为海塘建设募集资金600多万元。
1998年1月,海宁标准海塘试验段向两侧延伸并以百年一遇标准开工建设第二试验段,丁坝工程建设也同时展开。
1998年11月,由国家计委立项的海盐险段一百年一遇的标准海塘南台头至刘王庙段开工建设,工程建设以抗风浪为加固重点。
1999年3月,海宁盐仓段地方标准海塘建设动工兴建,1.23亿元的投资,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
2000年1月,由省水利厅立项的海盐段一百年一遇标准海塘蓝田庙至南台头段开工。
至2004年底,嘉兴沿海的钱塘江北岸一线主塘全部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潮标准,主塘外围海塘全部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潮标准.其中,由国家立项的标准海塘32.7公里;由省水利厅立项的标准海塘19.7公里,同由嘉兴市水利农机局立项批准建设地方标准海塘29.486公里。
昔日坡裂塘斜的古海塘,如今被塘顶沥青铺路,护坡水泥砌面,塘脚钢筋混凝土的标准海塘所替代。过去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时常内外齐平,缺口多处的土塘,崛起了气势恢弘的海上长城,紧紧地扼住着钱塘海潮的咽喉。这座新的海上长城,为杭嘉湖平原1000多万人民筑起了可靠的生命线!
御洪水于城市之外
(嘉兴市区北郊河鸟瞰)
农田有圩堤,强潮有海塘,唯有城市不设防!
面对洪涝灾害的威胁,城市的防洪防涝显得愈加脆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建设重心日益转向城市,加上地面沉降等原因,洪涝对城市的威胁日益加重。从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嘉兴市以“疏控结合,分片抗洪,分散排水,自疏为主,内外兼治,各方统筹”的原则,在市区先后兴建了六期城市防洪工程, 428.71公顷的面积受益。
1999年“630”特大洪涝灾害,嘉兴市区41%的城市建成区被淹,受淹的10.3平方公里城区中积水最深的达1.3米。民居淹没,仓库进水,工厂停工,街道可行船,经济损失高达3.08亿元……
灾难再次暴露出城市防洪标准低、工程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之后,嘉兴人民痛下决心,毅然投资3.34亿元,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大包围城市防洪工程,御洪水于家门之外。其中,嘉兴市区干部职工连续3年的个人捐资就达2449.62万元。
1999年12月24日,杭州塘北岸防洪堤(试验段)破土动工,嘉兴市区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序幕就此拉开。到2002年6月15日,嘉兴市区大包围的城市防洪工程初步建成。42.1公里的防洪堤防,50座大小水闸,围住了嘉兴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矗立在城市南、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的四大枢纽,17台大型水泵,排涝流量达到每秒204立方米,足以将嘉兴市区范围内的河道水位控制在3.8米以下。在此前的6月7日,投入试运行的嘉兴市区城市防洪工程进行了首次联合运行,全线50座水闸迅速闭合,四大枢纽同时开足马力联合运行,河水飞溅,洪流奔涌。仅仅一个小时,嘉兴市区1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河道水位就降低了10厘米。从此,即便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嘉兴城市也将高枕无忧。
与此同时,城市防洪工程也在嘉善、平湖、海盐、桐乡、海宁等县(市)的中心城镇先后崛起。御洪水于城市之外,全市各主要城镇都实现了“主城区不受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为嘉兴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