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要让中国人过马路规范起来还得多管齐下,不能有所偏废。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几代人时间的延续才能完成。
“中国式过马路”最近备受关注。这其实是好事,说明社会舆论开始注意发展中的一些细节。但是和很多中国人的陋习一样,要让“中国式过马路”进化为“日本式过马路”,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几代人时间的延续才能完成。
目前中国城市十字路口过马路的乱象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人们素质上的问题,更有教育和习惯培养上的缺失。所以,对症下药,并给予一个漫长时期的时间跨度,才能治本。
首先,家庭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就培养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好习惯,包括过马路。我们都说孩子学东西要趁早,甚至很多人认为胎教更重要。此话确实如此,不过大家往往只是注意到小孩智、体、美层面的开发,而忽视德育的培养,所以问题就出来了。在学校,大家还是比较整齐地接受老师的训练和教育,但是小孩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和父母一起相处,而每个小孩的父母的教育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让孩子们在文明素质上接受的教育开始变得参差不齐。久而久之,个体之间文明素质程度的差异性就开始逐渐显示出来了。因此,父母等亲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他们与自己小孩在一起时,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表情都对小孩造成非常深刻的影响。有一次在公交车站看到一个老人拉着自己孙女的手下车,那个老人想把纸巾往路边的垃圾桶里扔,最起码有这个意识在中国还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她没有扔进去,纸巾落在垃圾桶旁边。她的孙女见了马上跑去想把纸巾捡起来,再扔进去。但是却被她外婆制止说:“不要捡了,太脏了,算了!”然后就拉着小女孩的手走了。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我就在想,或许很有可能这个小女孩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乱扔果皮纸屑,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但是她长辈的举动肯定也会让她不解,时间长了后,虽说不一定会改变她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80后这代开始,中国的学校才有意识对学生的文明素质进行培养,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把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他们的长辈,大多并未接受过系统、标准的文明素质教育,在校外,他们还会直接受到自己家庭、家族其他成员的多重影响,这都会导致学校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是,学校的教育仍然会延续下去,而孩子们总有一天也会为长辈,总有一天也会开始影响自己的孩子。所以,总体上看,人们遵守公德、遵守规则的意识的“成材率”还是不断上升的,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其次,严格的管理是遏制遵守公德、遵守规则的意识的“成材率”下跌的一个有效办法。对于目前的严管,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学校不能教会你,家庭环境也缺乏榜样作用,那么只能通过管理和惩罚来强制了。我一直觉得成龙的那句话说的好,说的很实在,“中国人就是要靠管的”,这说明成龙对国人的本性还是很了解的。人类说到底还是动物,既然巴甫洛夫实验能把动物训练成一摇铃就流口水,那么我相信经过长期的严管(罚款、呵斥、曝光),多少还是能让一部分人安分地根据红绿灯指示过马路。改邪归正的人慢慢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氛围。有不少在杭州读书的温州人说,自己每次放暑假刚从杭州回温州的时候,在温州过马路都遵守交通规则。但等到快开学的时候,已经迅速回到“温州式过马路”了。同样,外国人在中国随地吐痰这是一样的道理。环境能育人,也能毁人。所以在这里,还是要说句实话,温州人整体的文明素质确实在国内不是很高。我们不能总把脏乱差归结于外地务工人员,因为他们都是后来者。我们能否这么思考,是否因为温州人自己的问题把这座城市弄得不干净,没有秩序,从而导致本身素质参差不齐的外地务工人员来了后也随大流了?
第三,对于行人来说,便利的公共设施、合理的信号灯设置既能引导他们过马路避免“犯规”,也能让他们过马路更有安全感。根据我的观察,温州市区的街道上,能供给行人过马路的过街天桥和过街通道还是不够的,以至于现在温州哪条街要修个天桥或者地下通道都拿来当新闻说事。温州很多行人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也有问题,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马路,红灯50多秒,绿灯竟然只有15秒左右。绿灯时间那么短,一般年轻人过马路面对这样紧凑的时间都要小跑着穿过,就更不用说小孩和老人了;红灯时间过长,也确实会给行人带来急躁感。之前就听说中国人在红灯前的忍耐极限是50秒?综合起来看不人性化的信号设置,以及目前人们的素质,也就不奇怪很多人即使在红灯时看见没多少车就直接穿马路了。
综上所述,要让中国人过马路规范起来还得多管齐下,不能有所偏废。另外,时间的长期坚持也很重要,只有这样,良性的循环才能出现,管理的难度才会逐渐降低,人们自觉的意识才能逐渐养成。(文:吕畅)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