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民运动 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洞头闭幕
核心提示:谢谢运动员,不遗余力地送上一场刺激、励志的精彩赛事,谢谢这些幕后英雄,拉近了温州与这场盛事的距离。
温州网4月17日讯 (记者 张湉) 他们来了!他们回来了!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第四天,洞头站,随着一组又一组运动员选手从30多米高的半屏大桥速降至国际放生台,冲过终点线,这场赛事渐渐接近尾声。
这四天里,来自15个国家的运动员们从瓯江畔转战“桃源地”,再从大罗山移师“金海岸”,在青山白云间追风前行,在滔滔江水中劈波斩浪,历经近260公里,共约22个小时的赛程。
今天,洞头迎来一个比赛的好天气。但经过前三日之战,队员们脸上已有掩不住的疲惫。两只“熊猫手”若隐若现,腿上几处新添的伤口红得显眼——可发号令一响,所有人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状态,骑着车箭一般地飞了出去。
在今天的赛程安排上,有一项特别令人期待,即极具当地风情的“踩泥船”。在洞头,不少从事海涂养殖的村民都会踩泥船下海,捕捉涂面生长的蝤蛑、螃蟹和蛤蜊。但这在村民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工具,对于所有选手来说,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队员们利索地穿上特制的连体雨衣,来到滩涂前跃跃欲试。
两手紧握手杆,一腿跪在船板上,一腿踩在泥里用力往后蹬……虽然前面几下动作稍显笨拙,但出于运动员的天分,选手们很快就上手了,而且“滑”得有模有样,甚至还有人玩起新意,两腿跪板,双手作桨,滑的速度比其他几组选手还快。一边堤坝上的村民看得直乐。
在众多外籍选手中,中国选手的一举一动最牵动人心,尤其是来自温州本土的两支队伍——挑战混合组的温州诱惑户外俱乐部和男子组的温州大学队。四天下来,他们的总成绩排名分别为16和20。在如此高规格、高强度和高技术的赛事中,4名大学生能够坚持到底,获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吴杰,左膝盖还绑着绷带,因去年在比赛中受伤,今年带伤上阵,用他的话说:“下坡的时候很疼很疼。”汤燕春,在比赛中两度流鼻血,还严重抽筋,在队友陈丽勇的协助鼓励下,还是坚忍地完成了每一项挑战。
为了锻炼体力,队员们在大罗山上流下辛勤的汗水,在每个周末还会骑车从茶山到洞头,往返约150公里。但学校的训练条件毕竟比不上国外,像皮划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只在平静的湖面尝试过,从未下过活水,对于他们来说,这场比赛充满未知,也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身体条件稍逊色,加上装备比较落后,所以我们与外国选手拉开的差距比较大。”教练陈军分析说,“但我们也有自豪的地方,就在第一天,我们的混合组在海港大厦速降环节中获得1分49秒,全组第一的好成绩。”
比赛最终,孤星瓦纳周末卡队在连续三天领跑男子组排行榜后,在今天笑到了最后。新西兰希捷队和顶峰探险队紧跟其后。乐探险队夺得本次大赛混合组冠军,红牛户外队和R&R运动队则位列二三。
朋友,是比赛最后的关键词。终点上,选手和选手,和志愿者,和围观者肩搭着肩,为在赛中结下的友谊合影留念。
“我在北京有很多温州朋友,回去后我要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家很美,你们家乡的人民很友好。”来自澳大利亚,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选手马克·希尔沃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这早已是一场全民的运动。
对于像洞头这样地处偏远的县来说,平时见到“金发碧眼高鼻梁”的机会并不多,这次,他们都早早兴奋地站在街上、码头、山腰上“长长见识”。看到选手远远跑来,他们热情地喊着加油,伸出大拇指比着赞。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你总能看到头发花白,背部微拱的老头老太太胸前挂着长焦单反,肩上背着不下十斤的包跟着选手一路小跑,在人群中卡位。他们蹲在地上,候在点上,只为捕捉到运动员跑过的那一瞬间。
还有年轻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顶着风吹日晒,微笑地翻译、引路,维护比赛秩序……
一路同行。对于他们来说,同样需要耐力、毅力与信念。
谢谢运动员,不遗余力地送上一场刺激、励志的精彩赛事,谢谢这些幕后英雄,拉近了温州与这场盛事的距离。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