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1991年,一部《编辑部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幽默风趣的语言,针砭时弊的调侃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22年过去,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策划、已经成为著名导演的郑晓龙又带着续集《新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新编》)再战江湖,4月20日7点半开始将亮相深圳卫视,只不过这次编剧不再是王朔,主角不再是葛大爷。对于可能面对的批评,郑晓龙说自己已经“戴好钢盔”:“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老版最开始也被批,后来不也成功了?”
剧本
“王朔的幽默太难超越”
作为旧版《编辑部的故事》的总策划,郑晓龙坦言20年前就已经有了拍续集的念头,之所以时至今日才端出《新编》这盘菜,剧本是最大的障碍。当年的剧本是王朔和冯小刚两人写出来的,因此无论是针砭时弊的冷幽默还是天南海北的“侃大山”都明显烙着王朔的印记,而论“京味儿”的侃爷,谁又比得过王朔呢?
“这些年,我换了5个编剧都进行不下去。”郑晓龙说,“原来那个剧写得太好了,那种喜剧幽默还难超越,再加上一开始我还想沿着之前的路子走,有些编剧是写完了觉得不行,有些写了几集就不对味儿。”郑晓龙说,其间他也数次找王朔出山,“有点难,王朔不大愿意写电视剧,写电视剧是一个很累的活,因为它很长,而且不像写小说那么自由。”
那段日子对于郑晓龙来说是纠结的,不过按照他的说法,后来就“思想解放”了:“为什么一定要走原来的路呢?这么多年观众的笑点和眼界也高了,如果只保留原来的样子观众恐怕会不满足,于是我们想在保留喜剧幽默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喜剧的元素放进去,除了语言的幽默以外,无厘头的、荒诞的、后现代的、超现实的,甚至是载歌载舞的,相声里面的贯口,小品里的包袱,都一网打尽。”
对于这种风格改变可能引起的争议,郑晓龙坦承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他认为,《新编》的风格还是会吸引许多年轻观众。
演员
“黄海波比葛优多了点‘二’”
《编辑部的故事》造就了葛优,成为葛大爷的第一步,在《新编》中,本来葛优也被预约客串一把,不过,郑晓龙透露,由于有合约在身,葛优没办法再续编辑部的缘分。
虽然葛大爷不在,但郑晓龙认为并不会损坏整部戏的喜剧效果。作为男一号,黄海波成为了“对垒”葛优的关键角色。对于这两个演员的角色,郑晓龙说,他和葛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虽然两人都很贫嘴,但黄海波有点“二”,多了些憨厚的味道。“我不能让他真得和李冬宝一样,而且他也做不到,葛优那个表演一定到了很高的境界,有一种冷幽默的个人魅力,你一定要演得完全跟他没有可比性,所以黄海波的表演不能照那个路子走,他有他自己的表演在那里。”不过,郑晓龙颇有信心地说,“演员们的表演都颇有突破性,黄海波的喜剧天赋再次被挖掘,我负责任地说,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一定会成为黄大爷。”
风格
“别入木三分,入木三厘就行了”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以紧贴现实、针砭时弊的风格独树一帜,对于《新编》是否会延续这种犀利的风格,郑晓龙承认会稍微“收”一些:“喜剧难免会涉及现实话题的抨击、讽刺和挖苦,我们也有对民生话题的关注,但是有些民生话题又不能够过分表现,我们毕竟是文艺作品不是理论文章,别入木三分了,干脆入木三厘,微言小义,触及一下就可以了,留些空间让观众去想象。”郑晓龙说,虽然剧本很早就写出来了,但直到去年还特别留出几集,跟当前的现实热点结合起来。
郑晓龙说,看喜剧要以平常心来看,这也是这部戏拍得轻松的原因。“要是愁眉苦脸、苦大仇深地看喜剧,看起来比较费劲。现在大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太大了,我不想观众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那么沉重。但有些人看了会不停哈哈笑,有些人就会一本正经地看。但这是我拍得最快乐的一部戏,很多原创的台词我相信能让观众笑喷。”虽然轻松搞笑,但郑晓龙绝不认为《新编》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他坚持这是“有营养的喜剧”。
南方日报记者吴敏
实习生梁小丽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有营养|编辑部|的故事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