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溯初:温州城市近代化先驱
核心提示:为缅怀黄溯初对家乡的贡献,明天上午,平阳县将举行“纪念黄溯初先生诞辰130周年翰墨展” 开幕仪式和纪念座谈会等活动。
黄溯初(前排右一)与刘景晨(前排左一)、黄达聪(后排左一)等亲友摄于上世纪30年代。
瓯海医院旧门台
黄溯初信札
因为黄溯初先生的慷慨捐赠,僻处平阳一隅的郑楼,拥有了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图为温师郑楼旧址。
温州网讯 黄溯初(1883—1945)是温籍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也是温州城市近代化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倡导、投资、捐款兴办各种实业,其项目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种领域,规模之可观,种类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历史所铭记。
钟情文教
捐资助学刊印地方文献
孙诒让在《温州办学记》中曾记载黄溯初在学生时代就有办学兴邦志向。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黄溯初在宋恕的鼓励下,东渡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博览东西之学说,兼考其政治风俗”。次年暑假,黄溯初从日本回到温州,他发现温州地方教育事业正在兴起,因距省城较远,亟需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就与同乡留日学生吴璧华等人,向温处道童兆蓉提出建议创设温处(处州,今丽水)学务分处。这个建议得到支持,并成立了机构,孙诒让担任学务总理。此机构的成立对推动温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当时的黄溯初还是一名年仅22岁的留学生。
在温州师范学院旧址,至今保存着一块牌匾——《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这是国民党要员陈布雷先生为表彰黄溯初先生创办郑楼小学和温州师范学校的业绩所写。1921年,黄溯初在父亲的支持下,把为父祝寿的经费用在平阳老家郑楼兴办小学,“来学者皆免费”。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远近农家子弟纷纷前来就读。陈布雷先生写出了当时黄溯初办学的盛况:“造室育蚕,筑埘育鸡,辟场圃栽植果木,以推广农村副业。”称赞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过学的黄溯初,把一所农村小学校办成了农村的技术学校。
1933年,黄溯初先生又捐出郑楼小学校址及其设备,使得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今温州大学)顺利创办,条件是“以小学附属师范,俾清寒子弟仍得有沾免费之惠”。据1936年《温师史略》记载:“溯初先生将校舍捐归省有,估值三万一千元。”
这所师范学校的创办,面向温州、台州和丽水,为浙南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为近代城市发展中温州的先声之势。
黄溯初深知人才培养重要,慷慨资助温州的一批学子出国留学,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温籍中国现代外科先驱张鋆、银行家周守良便是其中接受黄溯初救助的两位青年才俊。
黄溯初先生不仅于温州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对温州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也功不可没。他藏书兴趣始于学生时代。刘绍宽《跋许乐山提督水操图》称:“瑞安乐山提军许公校阅水操图及其眷属两图,黄子溯初读书于瑞安时购得之。”他精心收藏温州先贤遗作达400多种,有的珍本国内曾失传,是黄溯初清末留日期间搜求所得。如元永嘉王与《无冤录》,明乐清赵士祯《神器谱》等。从1928年至1935年,黄溯初先生聘请地方名士刘景晨、刘绍宽编校乡帮文献,七年间刊印四辑38部298卷。这部皇皇巨编《敬乡楼丛书》,受到国内学术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训慈等人的高度推崇,为温州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为了使刊印后的温州先贤著述产生效应,让《敬乡楼丛书》得到妥善收藏,黄溯初先生将丛书分赠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珍藏。他这一举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被誉为浙江文化界的一件盛事。1935年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曾撰文高度评价说:“平阳黄溯初搜书颇富……其所访致刊行者,多为孙仲容《温州经籍志》所未著录,或注云佚与未见者,要足为孙氏丛书之后劲矣。”
慷慨筹建
首创温州自己的西医院
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医疗单体建筑,集生态化、人文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一体的花园式院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院区,于2012年10月5日正式开诊。这是温州城市标志性医疗建筑,而黄溯初先生亦是这所声名显赫医院的创办人之一。
民国初期,当时的温州只有英国基督教会办的“白累德医院”,法国天主教会办的“董若望医院”,没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医院。1918年,在军队当医官的平阳人杨玉生,决心返乡创办公益性医院。以黄溯初、吴璧华、潘宗鉴为首的地方乡贤士绅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不仅筹集了一笔开办费,还各自拿出500元。同时,也得到瓯海道署一笔1000元的补助资金。
医院从杭州聘请了8位名医,购置了一批医疗器械,租用了信河街古炉巷陈氏民房做院舍。同时还成立了董事会,由黄溯初、吴璧华、杨玉生、潘鉴宗、杨雨农、吕渭英、张云雷、张玉书、陈鲁珍、徐寄庼、周孟由、汪星笙、蒋季哲、王鸣卿组成,推举吴璧华为董事长,由杨玉生出任院长,最初定名为“瓯海医院”。医院的匾额由黄溯初业师邵章题写,这块匾额至今还存放在附一医的老院区里。
当时的温州城市需要自己的医院,因此初办时就名声大振。1919年秋,医院开诊遇上“霍乱”流行,老百姓非常恐慌,上医院求医的人很多,治愈率相当高。一年后,医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所租用的民宅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董事会决定扩大医院的建设。黄溯初与父亲黄冠圭先生商议后,捐出4800大洋,在黄氏父子义举的感召下,其他乡贤也纷纷慷慨捐钱,道署亦拨款1000元,永嘉县也下拨了税益款项2600元,共筹集19000元大洋。资金到位后,医院在市区积谷山麓九柏园头选征了13亩土地,经过近两年的施工,于1922年6月竣工。竣工之后,黄溯初先生又将给父亲做寿的寿仪3700元大洋捐了出来,作为购置医疗器械之用。医院的董事长吴璧华在“创立瓯海医院缘起”的碑文中说:“非杨君玉生不辞辛劳,黄君溯初乔梓接济,岂能收此成效。”可见这两位乡贤对于瓯海医院创办与发展的功劳巨大。
笔者于2004年登门拜访了杨玉生的儿子杨学德,听这位90岁高龄的老者讲述父亲杨玉生与黄溯初当年的君子之交,以及他俩共同操劳创办的温州人自己医院的历史……虽事过境迁,然而他们当年的风采和济世的情怀仍让后人思慕不已。
实业救国
参与近代温州民生工程
黄溯初先生深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他早年曾写了一篇《公利》的论著,说:“夫利者,天赋之利,人人自致之。身为我身,家为我家,族为我族,国为我国,州为我州,土地为我土地,物殖为我物殖,我欲废之则废之矣,我兴之则兴之矣。”他一生怀抱浓厚的家国情怀,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这使他对温州城市近代化的贡献,在近代人物中无人比肩。
“因知直道难从政,却把余生去学商。”黄溯初从商后,接管了去世的弟弟在上海创办的通易商号,担任通易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将商号扩充改组为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并陆续在杭州、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开设分公司。
黄群经商“志不在逐什一,非市隐鸣高”,而是“殖产以厚其力”(陈敬第语),在此基础上“为国家谋幸福,为地方求安宁”(刘绍宽语)。他除了学校和医院每年要支付“经常费用几达十万金”之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他几乎参与了温州所有重大民生建设的事件。
黄溯初1919年发起筹办温州首家电话公司——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他认为温州城市要发展必须开办电话公司,并且还用股份制来操作,集资一万五千元,分为150股,股款由发起人订购。他还与吴璧华、潘鉴宗、杨雨农、张成谦、徐祖煜、杨敬之等组成董事会。当年用户仅57家,鼓楼五味和南货店成为头一家用户。
1923年,他和汪晨笙等发起创办温州第一家地方银行——瓯海实业银行,并出任董事长,这是温州近代金融业的开始,后来又支持筹办中国实业银行温州分行。他还一度投资温州的旅行社事务,这也是温州旅游业发展的端倪。他还倡议疏浚温州城内河,资助修复了松台山的净光塔,修葺了巽山驻鹤亭和文昌庙,建议创办育婴堂等。黄溯初以从商进行财富的积累,又用投资和运作推动温州的近代化和公益民生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他还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22年他担任温州急赈事务主任,主持家乡的赈灾事宜。温州是沿海地区,遇上大旱灾,就“万家有井难医渴”,遇上风水之灾,便“草枯陌上犊饥鸣”。他动员沪杭的温籍人士捐款捐物资,从外地调运粮食,为温州的减灾做了大量救济工作。1923年日本东京发生了大地震,“日人乘地震之际惨杀温处华工数百人”,黄溯初以旅沪同乡会会长的名义,向瓯海道和外交部发出请求通电:“迫乞大部速向日政府提出严重交涉,要求惩凶道歉,赔偿损害。”当时上海《民国日报》全文登载了黄溯初上千言的“呈外交部文”,义正辞严。为此事件,他前前后后奔走了几个月,甚至动员了自己许多关系为此呼喊,以心血、用正义维护了温州华人的利益和尊严。
事实上,黄溯初在中国近代变革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他主张戊戌变法,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拥护云南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等。1967年香港《大华》杂志曾经发表署名文章说:“综黄溯初先生一生,既是银行家、又是政治家、谋略家、革命家、报界先进、爱国者、诗人,诚不愧中国近代大人物。”而他对家乡的贡献,亦让温州这座城市永远记取,让温州人民永远记取。
敬乡者,乡人永远敬重之。张声和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