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夜,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举办地——国家会议中心上空出现一条时空隧道,将千年沧海桑田与百年光影梦想融为一体;走在星光大道上,吕克贝松、成龙、 刘德华、 林志玲等300余位国内外巨星言笑晏晏;再把镜头拉近一些,11座“天坛奖”奖杯,化身成11位身姿绰约的舞者……
260部影片展映,影迷如何分享这场光影盛宴?新设主竞赛单元,以“天人合一、美美与共”为核心价值的“天坛奖”,挥洒出怎样的“东方气质”?4月16日至23日,一个个悬念,陆续揭晓。最终,《一九四二》摘得首届“天坛奖”最佳影片奖,中国女演员颜丙燕获颁最佳女演员奖。
东经116°,北纬40°——一周以来,世界影坛的目光聚焦中国北京。对于海外电影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意味着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全新引擎。国际合作成为了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话题,《变形金刚4》、《太极侠》、《狼图腾》等合拍片纷纷亮相。“中国的电影观众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想更多地接触到不同地方的电影,我都有点嫉妒中国电影了。”著名法国电影制片人吕克贝松感慨。
昨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本届电影节共达成27个签约项目,签约总额高达87.31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28.57%和65.58%。
但,这些数字充其量只是电影节的“外衣”,真正的电影节应该是安静、审慎的,是一种态度——我们之所以要以如此高的密度和频率谈论电影,是为了让一年中剩下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人关注电影,走进影院。仅仅依靠“比赛”和“展映”,能引起人们对电影的兴趣吗?以本届电影节为例,15部“天坛奖”入围影片中,除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和《万箭穿心》两部国产片,其余外国导演的名字和作品在国内观众的知名度几乎为零。
为了扶植新片,本届电影节特设“新片推介”单元。但参加了几次发布会后,不少媒体同行感慨,与其说是“新片展映”,不如叫“烂片展映”,好几部片子的片花,都差到令全场记者发笑的地步。
对于举办地而言,电影节既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专属印记,也是提升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开关”。那么,对于一个产业来说,电影节又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大家一起努力,把电影拍得好看一点、电影票价降下来一点?
我们不应该回避作品原创性、观众认知度等话题,而只是被关注簇拥、被数字推动,一年又一年,“轻巧”地“成熟”。(吴孟婕)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第三届|电影节|一九四二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