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览添加到iGoogle收藏本页在线投稿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穿越灾难 砥砺奋进

2013年04月25日 09:12:54来源:人民日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
核心提示:

【专题】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震。

  同样是春天,5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3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从芦山回望玉树,回望汶川,那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我们对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灾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灾难中生长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抢救生命、保护人民,一次次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当灾难再次降临,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

  一切似曾相识。困境绝地,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在受灾严重的雅安市中里镇龙泉村5组,村支书杨才俊迅速带领党员突击队抢险救人,连续9小时坚守一线,会同陆续抵达的消防、医疗人员,从废墟中解救出4名群众。目前,雅安1.1万多名市、县(区)党政干部、3200余支党员抗灾小分队、近10万名党员奋战在救灾一线。

  一切似曾相识。生死关头,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征。

  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武警芦山县中队官兵迅速展开救援。

  在一栋坍塌的三层民居下,一名孕妇和8岁孩子被埋。官兵们小心翼翼徒手刨开一块块砖瓦,将孩子成功救出。面对被横梁压住双腿的孕妇,他们找来水和食物,为孕妇补充能量。同时,利用液压千斤顶将横梁慢慢顶起,再将一块块水泥板切开挪走,顺着清理出的缝隙轻轻将孕妇一点点挪出。

  历经4个多小时,孕妇终于脱险。

  截至22日18时,包括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消防干警、民兵预备役等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达2.4万多人。短短72小时,人民子弟兵先后搜救治疗群众2800多人,运送各类物资1300多吨。

  一切似曾相识。危急时刻,白衣天使再担重任。

  转移至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的程筱,家住芦山县龙门乡,地震时被震垮的房子埋了半个多小时。获救时,5岁的她已奄奄一息。经过抢救,小程筱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她情绪极不稳定,有时还把头藏在被子里痛哭。

  怎么办?心理支持小组的专家让程筱的妈妈配合医护人员给女儿洗头,亲人在场让程筱感到安心,加上其他心理疏导措施,小程筱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截至24日12时,全省共救治伤员23959人次,累计住院治疗6144人,出院4633人。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时空在改变,不变的是生命至上的人性光辉,是深植于国家肌体的以人为本理念。

  今天,在芦山灾区,救援还在继续。搜救、救治期间,一个个妻子、丈夫、父亲、儿子、兄弟、同事、朋友的生命,被从死亡边缘拽回。

  反应迅速,科学高效。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中国在总结中提升,健全法律,完善机制,危机应对体系日益成熟

  地震后仅2个小时,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首批36名医护人员、5辆应急救援车就在重庆集结完毕,迅速进发,成为首支抵达灾区的省外医疗救援队伍。这次,他们第一次将野战手术车开进震中村庄,一天时间就巡诊1300多人次,处理伤员130多人次。

  不仅是医疗救援,几年来,在总结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经验基础上,我国在反应速度、物质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应急力量和能力都大大增强。

  这是一份芦山地震后1个小时左右的很不完整的“应急时刻”:

  20日8时03分,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8时16分,发布正式地震速报信息;8时20分,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

  强震发生仅仅10分钟,成都军区及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成立;武警四川总队所属官兵就近展开救援……

  8时30分,公安部启动Ⅰ级响应机制。

  1小时内,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全部到位。

  9时18分,成都军区两架直升机从基地起飞,侦察灾情,为救灾提供信息依据。

  震后不到半小时,四川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领导率队赶赴灾区一线。

  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高效有序。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后,又经历了汶川、玉树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突袭,中国不仅从灾难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更在深刻思考、积极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健全法规、完善机制。

  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并特别选择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这天正式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完善了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法制保障。

  随着法制的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决策和指挥、应急响应、公众沟通与动员、应急保障、恢复与重建等机制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

  芦山地震后,民政部门组织的首批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快速运抵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抢通受损路段,通往灾区高速公路优先安排抢险救灾车辆通行;国土资源部组织40个工作组300余人,分赴36个县(市、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抢险避灾等工作……

  芦山抗震救灾高效有力,科技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外媒“惊讶”于中国抗震救灾行动的日益有力有效,但它并非一夜发生。30多年改革开放不仅坚实了我国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也带来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

  芦山抗震救灾所呈现的新实践、新突破,又是一次特殊检阅。

  开放自信,成熟理性。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灾区人民坚忍顽强,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国家力量和公众力量交汇融合,中国展现新风尚

  “我不哭,我很坚强。”互联网上,一张地震中受伤的小女孩照片感动人们,透过血迹中纯真的笑容,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信与坚强。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加油”:芦山不哭、雅安雄起!

  在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黄国强夫妇在操场边上支起两口锅,熬了一锅绿豆粥、一锅白粥,免费提供给避灾的乡亲们。黄国强的妻子说:“看到操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把家里的炉子拉来了。”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坚忍顽强;全国人民不离不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次次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

  成都街头自发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龙,地震当天傍晚补足血库;汶川的数十位“的哥”,车里装满水和方便食品赶来了;青海玉树抢险救援队也赶来了。这些受过帮助的人说“也要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组织、个人,来自各地的捐款、捐物等,汇聚成爱心长河,涌向雅安……“我们都是雅安人!”熟悉的口号又一次响起。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今天的中国,更加开放而自信。

  芦山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

  震后3个多小时,政府便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此后,省、市、县三级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

  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公布总值班室应急电话号码以及邮箱地址等。

  境内外媒体纷纷深入一线“现场直播”。

  真相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今天的中国,社会更趋成熟与理性。

  地震发生后,网上很快就有了理性的声音,呼吁让出成雅高速“生命通道”,莫去现场“添堵”;号召少打电话多发短信,少挤占灾区电讯资源;提醒不要过多干扰救援人员。

  今天的中国,社会公众救灾响应的自组织能力,也胜以往。

  从汶川到玉树,众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给我们留下深深感动。今天,他们又快速行动起来支援芦山灾区,并更加理性有序。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面对灾难,团结、坚忍、乐观、感恩等情怀,总是让人动容。

  地震中,芦山县龙门乡青龙村村民刘维英开的副食店被砸坏,但她硬是抢出发电机,为附近乡亲提供电源。“我们经历过汶川地震,除了有些紧张外,倒没有什么怕的,相信过不了多久一切都会好起来。”刘维英说。

  20日9时52分,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一名孕妇在急救车棚内诞下一女婴,母女平安。新生的“地震宝宝”预示着新的希望,她告诉人们生活还在延续,生命柔韧而顽强。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统筹谋划,民生优先。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从救援到安置到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将贯穿始终,废墟上升腾新希望

  21日下午,芦山县政府对面,一辆装载车正在平整土地。项目负责人李永昭说,他们已动用4台装载机,在全县3个地块同时开工,为后续基建打下基础。

  余震仍未褪尽,但自打家园被毁那一刻起,重建家园的憧憬,便在灾区干群心中萦绕。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灾后重建则是对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中国、四川、雅安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复苏与提升?

  从芦山往北85公里,就是汶川。

  再过10多天,汶川地震将迎来5周年纪念日。

  一段悲歌,一路壮行。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汶川灾区恢复重建目标全部实现,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超过灾前水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四川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再往远去,到高原玉树。

  就在几天前,4月14日,玉树结古镇巴塘公园,当地各界干部群众和各援建单位人员来到这里,纪念玉树地震3周年。现场传出消息:目前,农牧民住房重建已经全部完工;城镇住房重建完工率达95%,6月底也将宣告完成。新玉树,正崛起在青藏高原。

  灾难挡不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艰险阻止不了前进的脚步。汶川与玉树的新生,正是芦山灾区重建美好家园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带给灾区人民一些重要的启示,比如:

  要统筹谋划、科学规划。确保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

  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实现灾区民生事业的跨越提升;

  要化危为机、发展起跳。“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夺取灾区重建和发展的“双胜利”;

  要自力更生、感恩奋进。不仅重建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回望汶川与玉树,再看芦山灾区,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紧急救援、群众安置还是灾后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将贯穿始终。

  哀伤尚在心头,希望已然铺展。在芦山灾区,一些倒塌的房屋旁又升起袅袅炊烟,一些商铺开始恢复营业,一些群众又走进田间地头劳作……

  23日上午,芦山灾区首个帐篷学校在龙门乡开学,来自隆兴中心学校的200多名学生得以复课。黑板上写着“我爱我家”,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做着游戏,脸上露出笑容。

  穿越灾难,砥砺奋进,芦山灾区必将迎来美好明天。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雅安地震


编辑: 林振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在线投稿新闻热线:0577-88817266全文浏览打印复制网址,分享给朋友关闭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