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郑晓龙
老版珠玉在前
新版遭拍砖
热播的《新编辑部故事》仍是一部用话题反映和呼应社会热点的喜剧,对于导演郑晓龙来说,这部20年磨一剑的作品可谓倾尽心血。不过,该剧播出几天以来,剧中一个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涵盖了诸多当下社会的热门现象和社会问题,但在抨击现实、针砭时弊的态度上,相对老版还是稍逊一筹。因此不少观众和网友对新剧吐槽,更有媒体称这是郑晓龙的“滑铁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郑晓龙一笑置之,“一部作品,让别人一股脑地说好,想都别想。 ”
解读新版
“其实不能完全叫重拍,叫拍续集更合适”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横空出世,作为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该剧不仅创下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更以前所未有的幽默调侃、针砭时弊被业界视为开拓中国电视美学品格之作。导演郑晓龙当年担任电视剧的总策划,他对着这种“话题剧”有着自己的解读。“《编辑部的故事》和别的电视剧不一样,它是一集一个话题或者两集一个话题,跟现实生活结合得特别紧。‘编辑部’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用喜剧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索和认识,或者通过编辑部里的人对现实生活一些事的看法,让观众有一些思索。 ”
可以说,这类“话题剧”是有时效性的。 1991年的作品只能红极一时成为经典,却不可能对今天还有所启示。于是,郑晓龙多年来一直有重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想法。“其实也不能完全叫重拍,叫拍续集更合适,毕竟这是一部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 ”
回应拍砖
“有变化的剧乍看不习惯,但看看就会习惯”
有《编辑部的故事》珠玉在前,新版能否得到观众认可还是个未知数。从目前播出的情况来看,观众拍砖比掌声多。有观众认为,这个精心打磨的剧本像是过时的网络段子汇编。另外,相比老版,新版带给观众第一印象是闹腾,有观众甚至总结说:“演员都集体装疯卖傻起来。 ”
面对观众拍砖,郑晓龙一如既往的淡定,“拍砖的什么时候都有,我拍《甄嬛传》时也是这样,演员刚选完,砖就拍过来了。第一段片花出来,也是砖头满天飞。 ”不过,对于观众的疑问,郑晓龙还是耐心地给予解答。“我觉得观众慢慢地就会接受这样的喜剧方式。一部有创新、有变化的剧可能乍看不习惯,但看看就会习惯,而且发现它的好之后就会特别喜欢看。我知道老版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观众不习惯、不理解,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观众。他们觉得和他们的观影经验不一样,他们还说,‘这是编辑部吗?编辑部有这样的吗?一天到晚不干活光耍贫嘴? ’但是看了一段时间,他们就理解了,这是一种艺术样式。我觉得现代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也更加包容,我们的创新也应该更多、更好。 ”
对于台词里俯拾即是的网络语言、微博段子,郑晓龙回应说:“台词也不是很网络化,其实是很文学化的。喜剧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通俗的,但语言还是幽默的。在文学语言中加入很多网络词汇,能让它变得更时尚。 ”
打破“魔咒”
“续拍可能一部不如一部,但不能因此就不做”
无论称其“重拍”也好,“续拍”也罢,《新编辑部故事》注定要承受老版本带来的压力。这一点,郑晓龙也非常清楚,当年他的《金婚风雨情》比起盛况空前的《金婚》,多多少少就有点“滑铁卢”的味道。如今,《新编辑部故事》也有同样遭遇。如何超越和突破自己,是郑晓龙这样重量级导演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人说续拍其实是个魔咒,拍出来的一部不如一部。郑晓龙也承认,“的确有这个问题,但你不能因此就不做了。第二个可能不如第一个,但第三个也许就比第二个好呢。电视人要有耐心,观众更要有耐心才行。国外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一部不如一部的话,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部《哈利·波特》了,也不会有那么多《007》了。同一个系列的几部作品总会有差别,但比起其他系列来说仍然是好的。我们的观众就是喜欢比较。 ”
还有人说,郑晓龙的《新编辑部故事》遭遇他个人艺术史上的“滑铁卢”,对此,他一笑置之。“我觉得任何作品都一样,一股脑让人说好想都别想。比如《甄嬛传》,你们说好,但评奖时还没有我们的份儿呢。我的原则就是,我认真做了,我努力了,喜剧的样式和桥段将会成为电视剧发展史上永远的纪念。 ” 记者穆晨曦
相关阅读
十几年前就想续拍
多年来,郑晓龙一直有重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想法,但为何时隔二十二年“续拍”才得以实现?郑晓龙说:“十几年前我就有过续拍的想法,那时候也有不少社会话题可写。但那会儿没拍成,是因为剧本写不出来。王朔原来那个剧本写得太好了,很难超越,加上我自己的思想也不够解放,老想沿着同样的路子往前走,但换了五拨编剧都没走下去。 ”
最后,郑晓龙选择“保留原来的喜剧幽默基础上,把更多喜剧元素放进去”的做法,于是有了《新编辑部故事》,其中包括选秀评委炒作、过气明星炒作、择校问题、幸福指数问题、盲目上市问题等二十多个话题。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编辑部|的故事|现实生活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