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仙岩绿韵
核心提示:第五届“绿”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近段时间的刻“绿”风波,将人们的视线再度拉到这片因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而闻名的宝地
温州旅游网提供
朱小涛为仙岩中学的孩子们做了“走近朱自清”的讲座。
马亦钊将朱自清名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制作成长达数米的手卷。赵勇摄
温州网讯仙岩梅雨潭,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4年的美文《绿》,扬名天下。
春夏之交的梅雨潭,周围都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而化成洞内的千年古茶花、圣寿禅寺里的500岁罗汉松、蕴涵着丰富人文往事的摩崖题刻……穿越浩瀚的时间停留在当下。它们,一点一滴地构成了一幅绵密深厚、绿韵灵动的画面。正是在这色彩浓郁的景致里,我们得以寄托对于庞大时空的复杂情感,那些重重叠叠的记忆和想象也都竞相得以依附。
与朱自清结缘的风景
说到记忆,就绕不开朱自清。
4月27日下午,以“溪山绿韵·福地仙岩”为主题的2013第五届“绿”文化旅游节暨纪念朱自清游仙岩梅雨潭90周年活动,在瓯海区仙岩街道开幕。为提升仙岩景区知名度,瓯海区政府正式聘请朱自清嫡孙、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小涛担任仙岩“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
朱自清如今被定位为“现代著名散文家”。1923年至1924年,他还是文学新星,携家眷暂居温州。朱自清在温州的浙江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担任国文教师,教书之余,他尝试着多种体裁的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杂感、翻译。彼时,中国的文学传统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那一代人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创造一种既通俗又典雅的文体。
朱自清正式明确散文创作方向,是在温州开始的——朱小涛对祖父的创作和日记进行了大量仔细研读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温州对我祖父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4年前后,朱自清在温州好友、书画名家马孟容、马公愚等人的陪同下,两次游览仙岩梅雨潭。用心欣赏潭光水色,朱自清捕捉到了这里“奇异的绿”,他风趣地说:“这潭水太好了!我这几年看过不少好山水,哪儿也没有这潭水绿得这么静,这么有活力。平时见了深潭,总未免有点心悸,偏这个潭越看越爱,掉进去也是痛快的事。这潭水是雷响潭下来的,那样凶的雷公雷婆怎么会生出这样温柔文静的女儿?”又说:“历来山水游记,写瀑布的多,因为它是动着的,变化着的,写起来容易生色;潭水是静的,写起来就难得生动,故历来写潭水的就少,像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写几个小潭的,千百年来能见到几篇?这次回去,是非写不可了。”
1924年2月8日,朱自清写下著名散文名篇《绿》。文章脱稿后,他还郑重地用钢笔抄了几份送给同游者。
数十年来,这篇美文一直入选中小学教材。有评论者认为,《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抒写出‘心灵的歌声’”。
而那以多种笔法描绘出的可爱、温润的梅雨潭水,让一代代国人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笔墨时,在脑海中刻下了仙岩的印记,吸引着一代代人前来寻访那心中的绿。
朱自清孙子的心声
名人墨迹和景区名胜互为载体,往往成为彼此的映照,已经说不清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从2009年开始,仙岩街道就积极围绕仙岩的文化、生态资源,先后举办了四届“绿”文化节。今年的第五届“绿”文化旅游节,将以“绿·产业”、“绿·古韵”、“绿·风采”、“绿·阵地”、“绿·运动”五大板块活动贯穿全年。
朱小涛在接受仙岩“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聘书时说:“绿”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充分表现了当代温州人在努力发展经济之时,对文化的尊重和追寻。他是在2004年第一次来温州、游仙岩的,“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很遗憾没有早点来仙岩”,“当年,祖父对温州有着深厚的情感,结交了一批好友。这么多年过去了,温州人没有忘记他,我也愿为给予祖父生活、事业帮助的温州奉献一己之力。”
眼下,“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具体需要做哪些工作,还在商定中。于是,此次温州之行,朱小涛先担任了“绿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首讲嘉宾,在仙岩中学为孩子们开了场“走近朱自清”的讲座。
“准确地讲,我只是和大家聊聊自己的长辈。”和台下这些刚刚学完《绿》或者《荷塘月色》的孩子们谈到祖父,朱小涛非常低调:“朱自清头顶光环很多,作为他的后人,我首先觉得他是个普通人。”
朱小涛的父亲朱闰生即《荷塘月色》开篇中所写的“闰儿”。讲述着祖父悲欢交集的人生,朱小涛还原了朱自清“普通人”的形象——朱自清身高一米六,是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有幸实现了文学梦,但也经受过很多挫折磨难,有痛苦烦恼,这一切都很正常,因为“和很多普通人一样”。朱小涛说,小时候,父亲很少对他谈到爷爷,“为了让我们从小有平常心”。这次对孩子们讲述朱自清,也不是为了推介什么、宣传什么,“只是帮助大家对朱自清多些了解。”
朱小涛在祖父的日记书信中,发现有不少谈及温州的地方:“朱自清喜欢美食,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温州的饭菜。1924年军阀混战时,温州朋友马公愚曾给予朱家浓浓的患难真情,请朱家老小随马家一同到楠溪枫林避难。离开温州后,朱自清一再表达了对温州的留恋之情:‘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逸,均为弟所心系……’”
这些年,为了研究朱自清,朱小涛还寻访到了很多当年祖父朋友的后人,其中包括马孟容的孙子、我市著名书法家马亦钊。散文名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朱自清先生为酬和马孟容先生赠送的“海棠八哥图”而作。
2004年,朱小涛通过文物管理部门蔡钢铁先生,找到马亦钊。隔着80多年的光阴,祖辈缔结的情意让人心生温暖。于是两家重续前缘。马亦钊的女儿结婚时,朱小涛赶来祝贺;朱小涛每次来温州,马亦钊必定全程相陪;2010年,马亦钊特意把《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篇散文制作成长达数米的手卷,一式三份,自己保存一份,另两份分交朱小涛和王长春(朱自清旧居房东的后人)。
刻“绿”引发的议论
近两个月来,说到仙岩梅雨潭,人们联想到的还不仅仅是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种种记忆。一起“刻‘绿’事件”,从另一个纬度凝聚了各界注意力——
今年3月18日,瓯海仙丽侨乡文化园管委会、仙岩街道和仙岩风景旅游管理局联合举办梅雨潭景区石壁刻“绿”论证会,计划配合本届“绿”文化旅游节,在距梅雨潭15米处一片悬裸岩壁上刻一个国内最大的“绿”字,“以进一步彰显仙岩的‘绿’文化,创建4A级旅游景区”。
然而消息一传出,仙岩梅雨潭立即掉入舆论漩涡。网络上、笔墨间,人们对于要不要在崖壁上刻“绿”这件事,展开了激烈讨论。
回应民意,刻“绿”一事暂缓。之后,仙岩景区拟定了五种刻“绿”方案。
在此次旅游节开幕当天,主办方将五种方案以展板形式展出,供游客投票选择。预计两个月后,将确定最终方案。
可以看到,方案1和方案2中的“绿”字,选自1941年朱自清写给友人的信;方案3和方案4中的“绿”字,则选自朱自清写给马公愚的信;方案5是仙岩景区提升规划设计中的“绿”字。其中,方案2和方案4里,除单刻“绿”字外,还将加上散文《绿》中的经典名句。
作为仙岩“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朱小涛是怎么看待刻“绿”问题的?
无论面对官方还是民间的追问,朱小涛的回答始终谨慎,他表示,自己无法轻易对景区刻字之事断言,但如果要刻字的话,建议有关方面应考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操作此事,“刻字一定要经多方商量、多方论证。”
不过,朱小涛也注意到:“近来,全国100多家媒体都报道、关注了仙岩梅雨潭。这对扩大景区影响、激发人们对景区的兴趣是有益的。”
而这种兴趣引发的结果,用一家媒体描述的话说就是:“仙岩景区突然间爆红。”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仙岩景区迎来游客高峰。记者5月6日从仙岩风景旅游管理局财务部了解到,小长假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门票收入22.5万元,同比增长70%,创下景区小长假旅游接待量和门票收入的历史新高。5月1日当天,仙岩景区游客量首次突破1万人次,门票收入近18万元,创下景区自成立以来的单日门票最高纪录。李艺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