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我们该如何养老?
眼下,不光老年人在想这个问题,一些中年朋友也开始思考。
现实的确让人有点犯愁:在温州,每8个人中约有1个老人,每1000个老人只有养老床位34.3张。而80后的独生子女夫妻,家里有着4个老人、1个小孩,再像过去老一辈人那样靠子女养老,似乎变得不那么实际。
如何让养老从单纯的“家庭式”走向“社会化”?
温州有丰富民资,温州人也善于用民间力量办事。立足温州的这些优势,《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政策文件,于昨天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
引导社会力量进来,像办学校医院一样办养老院——这一地市级政策文件,在起草时就引起了国家民政部关注。这份关注,源自温州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领跑”,源自其中八项改革举措的“含金量”。
市民政局局长李爱燕介绍,《意见》着重于解决养老机构建设、政策倾斜、人才支撑等方面问题。民政部认为,《意见》在养老服务土地规划、金融信贷、医养结合、人才培育、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设想,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创新与突破。
社会力量“非禁即入”——三大“率先”打破国内空白
“一床难求”,在很多城市,养老床位都颇为紧张。
“温州的情况相比外地要好一些。”市老龄办副主任陈光富说。他认为,这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温州养老机构一直有走民办的这条路子。
民办路子在温州要越走越宽。今后,社会力量可“非禁即入”,以合作、合资、独资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
如果有闲置的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集体房屋等,我市也有优惠政策,鼓励对其进行整合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一旦你有钱去办了养老院,该如何去认定“身份”?
此番,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民间投资建设养老机构项目行业准入审批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在全国首创实行年检、备案这一双轨管理模式,改变民办养老院无证无照的情况。我市还率先实行分类登记,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作为民办事业单位登记。
三大首创并举,破解了民办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皆受困扰的“身份”难题。
金融信贷服务养老——首用“杆杠”撬动社会资本
在文成巨屿孔龙社区,85岁的林加坎老人,对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的“一顿饭”服务的叫停,颇感遗憾。
“前几个月,一天只要向社区交上5块钱,就能吃上中饭和晚饭,每顿都是三菜一汤。”老人很无奈,这样的好事,只持续了5天就停掉了。“无奈叫停,是因为经费的原因。”社区书记林秋映说。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像提供“一顿饭”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遭遇的尴尬,在今后有望得到化解。
率先将金融创新手段引入养老——我市突破民办养老投融资体制障碍,整合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平台的运作、融资,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项目。
比如,今年下半年计划开工的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就改变这些项目过去由财政资金投入的模式,由市农投集团作为业主,融资10亿元建设。节约出来的财政资金就可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其他养老服务。
“如此一来,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有钱可以建,财政资金更集中地用于护理型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建设。”作为政策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光富说,无论是民间资本的进入,还是财政资金改变的集中使用,都将使更多的像林加坎一样的老人享受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
此前,去年我市规模5个亿的保障房引导基金,已在多个养老项目上达成意向。
一揽子政策来扶持——四大突破举措先行先试
在温州,“红景天”老人公寓,已经有14家,这一数量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用地问题和护理人才难留,一直是运营中我们最大的困扰。”“红景天”负责人董琦这样告诉记者。
让民办养老院少一些烦恼,我市此次拿出一揽子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税费优惠、财政补奖、投资权益、金融信贷、收费价格等方面全面“发力”,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
如,我市在用地保障上率先进行探索,允许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村养老机构。今后,可以以村集体资金的方式投入建设养老院,本村老人可享受服务。又比如,率先打通“公办”与“民办”通道,今后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人才问题。
此外,我市对护理型床位补助力度之大,在全国少有。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民办养老机构建设专项奖补资金,新建护理型床位补助3000至5000元,租用护理型床位可补助800至1000元,对收住护理等级老人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人每月150-300元不等的运营补助。
在投资权益方面,我市也给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具体奖励政策。如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确属出资人出资的,在经专业核算后,可以从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举办人。“这些举措,已经借鉴并接轨了台湾等地的先进做法。”陈光富说。记者 王丹容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温州 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