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丁栋)中共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高层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19日在北京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专家提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包容,城乡一体新型城市,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打破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误区
自2012年底“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地已近半年,根据各方意见反馈,规划日前开始进行再次修改。据了解,重新修改的根本原因是地方对规划的误读。
“一说到发展城镇化,地方便盲目上项目,认为这就是发展,其实不然。城镇化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顺其自然的产物,欲速则不达。”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表示,正是由于地方对“初稿”的反应仍是项目至上、开发圈地,因此,修改的重点是改变地方政府固有发展观念,避免地方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走弯路。
当天发布的蓝皮书指出,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有利于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难题。但很多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利用掌握的资源和权力推进土地开发,一方面加剧了社会不公平,一方面征地拆迁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在城市管理方面,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过度依赖政府,城市形成过程不透明,公众参与管理渠道有限,城市发展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实行二元分割,已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发展。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人”的城市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杨表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毫无疑问是城市化。他认为,城市化最终是城乡一体化,再没有身份的区别,应当是城市发展一个重要指标。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互为表里,在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应当使公民平等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实现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仍有诸多困难,主要的“软肋”在于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和足够的动力去推进。比如,外来人口的异地高考问题在热炒一段时间后,至今没有明显推进,在外来人口的基本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改革推进也遇到很多困难。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亦表示,“人的城市化”不仅是人进入城市有了工作,还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没有外来人口融入和融合的城市化不能称之为城市化。(完)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城镇化 以人为本 城市化 的城市 社科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