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deline
交通出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状况、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这两年温州市加快公共交通建设,特别是谋划建设社区巴士、水上巴士、空中巴士等,并全面完成市区公交经营体制改革,更新市区公交车600辆,加快立体式交通建设。
01陈德荣:打造大都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德荣昨赴市交运集团调研。他指出,要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发展,认真答好大都市公交体制机制建设、大都市公交和站场规划、立体化公交集疏运体系建设、公交站场上盖物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交运集团向现代网络企业转型等“五道题”,打造大都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努力满足百姓出行需求。交通出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状况、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这两年我市加快公共交通建设,特别是谋划建设社区巴士、水上巴士、空中巴士等,并全面完成市区公交经营体制改革,更新市区公交车600辆,加快立体式交通建设。
陈德荣和市领导仇杨均、陈浩等,昨来到市交运集团,听取公共交通建设情况,研究公共交通如何加快发展,并协调解决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陈德荣说,衣食住行是基本民生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衣食问题解决以后,百姓的需求开始从物质满足型向精神体验型转变,对出行环境这一公共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建设事关民生改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转型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对治理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要深化认识,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交通建设。
陈德荣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现代社会“网络为大”。过去由于山水江河阻隔,温州城市各个组团都是自我封闭、小而全的“组团孤岛”。随着“1650”大都市发展,各组团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连接成为有机整体,实现功能集成、规模做大、档次提升,从而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这其中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是重要内容。要顺应“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大都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他说,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只有把信息流与人流、物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资金流、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要顺应网络型经济发展趋势,推进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向承担物流人流功能的现代网络企业转型。
陈德荣给市交运集团出了五道转型“考题”,希望“很好研究并取得突破”。一要理顺大都市交通运输特别是公共交通运行体制机制,整合现有“一县一网”的“局域网”资源,用一至两年时间建立与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公交运行体制机制,用三到五年时间逐步健全完善。二要制定并实施与大都市全域规划相衔接的大都市公共交通运输规划,制定大都市公交场站建设规划,并实施有效控制和加快开发,实现物流人流的有序高效便捷通畅。三要建立多形式、立体化的公交集疏运体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快建设社区巴士、水上巴士、空中巴士、高速巴士等多种巴士,加快建设具有温州特色的大公交体系,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四要加快公交站场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把上盖物业作为提升交通网络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更好研究其功能需求、建筑空间与表现形态,积极推进上盖物业综合开发。五要集智集策研究交运集团向现代网络企业转型之路,做好人才培养引进、项目开发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02【水】水上巴士下月底开通运营
厂方提供的水上巴士1号线的船舶样式。
温州水上巴士1号线6月底开通运营!从小南门到南白象,水路速达仅需50分钟。这意味着,出行市民不必再为“塞车”乱了生活节奏,往后大可踩个“准点”,在游憩中畅行。记者昨天从市交运集团获悉,首艘投运船舶6月6日抵温,经过一段时间调试运行后,为沿岸居民提供又一便捷出行选择。
水上巴士1号线从市区小南门始发,经吴桥、南塘风貌区、梧田、老殿后、附一医新院,终点位于南白象,航线全程约11.8公里;运营初期,途中站点仅设置南塘站、附一医新院站,其余三个途中站点作为日后预留停靠码头。市交运集团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航道水深、曲率半径、过河建筑物等因素影响,选择30座通透型旅游船作为水上巴士1号线投运的首批船舶。
这个负责人透露,该线全程票价拟定为5元;为突出社会效益,实行全民普惠,营运初期执行折扣价,为全程3元。水上巴士1号线采取无人售票、自动刷卡,市民可持公交IC卡、市民卡刷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今后可享受与公交车同步的优惠政策。
据悉,常州市武进第二造船有限公司负责建造首期投运的2艘船舶。目前,第一艘游船发动机、空调等主要配套设备均已安装到位,内部装修基本完工,现在已经进入油漆阶段,等油漆完工,全船清洗以后,就可放入其他配套设施出厂;第二艘游船发动机也已安装完工,空调管路已经安放到位,现在木工在内装中。从该船的内部构造图可以看到,左右各两排座位,中间是过道。船身采用通透型挡雨设计,乘坐时能一览塘河风采。
市交运集团初步拟定了航行班次,每天上午7时至晚上6时,每隔一小时发班一次。每艘船满员为30座,人满后不再上客。座位不需要对票入座,先上先选座位。记者吴勇
03【陆】温州首个交通综合体项目开工
温州市打造“公交都市”的又一大举措亮相。昨天上午,温州汤家桥公交总站综合体正式开工,这是温州市第一个开工的市委组织部“挂牌招才”项目,也是第一个开工的站场上盖物业项目。
今后,这里将崛起一座25层的商业办公楼和6层立体停车楼,同时规划一个5A标准的旅游购物商场,市民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换乘服务,休闲、娱乐、购物也将多了一个去处。“汤家桥公交总站综合体的建设,符合温州优先发展公交,解决交通拥堵、建设智能公交的要求,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对加快市区场站经济发展,带动城市交通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市交运集团总经理叶正社表示。
换乘购物一站式
据悉,汤家桥公交总站综合体集交通枢纽、商场、商业办公楼于一体,将打造成一个换乘中心。根据规划,这里还将引入一个BRT(快速公交系统)始发站。今后还可能发展水上巴士、空中巴士、BRT快速公交,且在汤家桥公交总站综合体都会设有站点,真正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昨天,记者在开工现场走了一圈,发现该项目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商业优势。该项目位于机场路与蒲中路交叉口,北靠杨府山城市CBD中心,南连温州市行政中心,西临温州会展中心,东接温州高新园区和龙湾国际机场。
据介绍,该占地90余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28.9亩,主体建筑是一幢25层办公楼和一幢6层停车楼(如图),总投资约8亿元,工期为3年。二期则定位为商住用途,规划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世界商品之都”,是一个集商业、办公、酒店、餐饮、购物、公寓、娱乐和休闲等为一体的商业综合项目。“在这块空地上,首先建造的是25层的商业办公楼和6层立体停车楼。”据市交运集团副总经理黄加坡说,6层的立体停车楼具有公交换乘始发、公交停车、洗车维修功能,将可容纳400辆公交车。此外,还规划了两层地下室,每层1.1万平方米,共计2.2万平方米,主要用作停车库及设备用房。
届时,该停车楼将通过错峰停车的方式,晚上停公交车,白天则可以向社会车辆开放,地上与地下若同时开放停车的话,大概能够容纳小型私家车2000辆。
市交运集团表示,接下来还将陆续建设温州新城站、旅游集散中心、滨海交通枢纽中心等11个场站综合体,今后,这些场站开发的成功模式,还将逐步推广到全市,形成温州1650大都市公交一体化、网络型场站经济发展大平台,多方位丰富和提升“公交都市”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开工提前了7个月
“按照常规,该项目应在14个月完成前期审批,计划今年底开工,如今,从项目控规公示到进场开工,仅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黄加坡说,之所以跑出“汤家桥效率”,关键还是得益于审批制度的改革。黄加坡说,审批难和征地拆迁难是拖慢一个项目进度的两大“拦路虎”。该项目审批难主要是时间紧,由于审批事项多,一般在14个月时间内报批完备的项目,而根据“挂牌招才”的考核目标,要求在9个月内完成。“只要任何一个专项审批工作不能按时到位,就会影响全局的进度,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黄加坡如是说。
为此,他们提出了“今日事今日毕”、以“审批单位为家”参与到审批一线的要求。同时,运用并联审批、模拟审批等方式,把审批环节分成两条线,平行而动,交叉而行,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比如我们在去年11月项目一期的立项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是运用‘模拟审批’政策,在批复立项进行中平行开展设计,这里就提前了半个月。”像这样一边申请立项,一边进行设计招标,双向进行的提速举措,贯穿了整个项目的审批全程。
【空】温州拟建10公里“空中巴士”
德国空中巴士实景图。
悬挂式轨道列车尤如缆车一般悬挂在城市上空。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治堵办主任会议上,温州市治堵办主任、住建委主任周守权透露了正积极推进的“治堵”新招:空中巴士。
空中巴士其实就是空中轨道列车,是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在列车上方,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在空中,无需扩展城市现有公路设施即可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且不存在拆迁代价。
“空中列车”起源于德国,多特蒙德市、杜塞尔多夫市等建有多条运营线路,部分用于机场到火车站的接驳。
周守权介绍,温州市道路资源相对紧张,路面划出快速公交道“治堵”的条件不理想。空中巴士的建设则能避免占用大量城市道路,更便捷疏散客流。
温州市拟在温州汽车东站、汽车西站间建造约10公里的空中轨道,每公里造价在2亿元左右。杭州地铁1号线每公里造价接近6亿元,普通轻轨的造价接近3亿元,比较而言,空中轨道建造成本略低。
目前,空中轨道列车的技术专利归属于德国国际空列集团(H-Bahn),目前双方正在就造价、可行性等进行商讨。
记者从国际空列集团得到了一份产品介绍。据介绍,空中轨道悬挂系统的高架结构主要有轨道梁、墩柱及基础组成。区间轨道梁常用跨度为30米的简支钢箱梁结构,其截面全部采用底部开口的箱形截面,箱梁的下翼缘兼做轨道,列车行驶时悬挂于轨道梁下面,车轮支撑则在开口的钢箱内。
通常,单线采用的是“倒L形”墩柱,双线则是采用“Y形”墩柱。列车与通常的地铁车厢差别不大,标配为长8.232米、宽2.244米、高2.623米,将会被放置在净高5米的轨道梁上,最大行驶速度在50Km/h,设计使用寿命30年。
记者了解到,以4人/平方米的密度,每节车厢荷载75人,可以多节车厢拼接运输。像单节车厢每公里耗电约2.3千瓦时,也就是2.3度电。
04社区巴士“变脸” 市民褒贬不一
温州市区便捷社区小巴士悄然“变脸”:在外观上,原先绿色小巴变身白顶蓝底电动车,在线路安排上,打破原先的营运模式,在固定区域里,小巴在社区自由穿梭,将乘客真正送到家门口,也就是将“线状”营运变为“块状”营运。尝试搭乘过小巴士的乘客这回几乎众口一词:便捷到家了。然而,这种结构简洁的电动车自身有其先天性的瑕疵,电瓶动力无法携带空调制冷制热,夏天只能在烈日下“裸奔”,冬天只能在严寒里“龟行”。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社区电动小巴一亮相,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人对其瑕疵进行放大。经营方解释,这批环保电动巴士进入营运还只是投石问路,往后会逐步完善车体,使之更加人性化。
体验:社区小巴进巷弄
记者搭乘社区小巴士体验了一把。上周五9时许,在永东路,记者招手拦住了一辆社区小巴。小巴是我们在一些风景区常见的观光电动车,车顶是白色的,车底漆成蓝色,倒也显眼,两排座位,限乘6人,在市区搭乘这种车辆,倒像是观光……记者坐上小巴,发现已有3位乘客,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妈。李大妈家住矮登桥灯具市场附近,她说,她在解放街县前头口上的车,司机说可以送她到家门口,她有点吃惊,有这样的公交线路?李大妈说,她本来准备乘小巴到东门大厦下车步行一站路转乘108路公交回家,这回小巴司机居然直接走华盖山隧道,走的确实是捷径,这种没有固定线路的社区小巴真是方便到家了。说话间便到了李大妈家门口。杨大妈家住东明路,她在华盖山隧道商场购物,本来准备散步回家,发现社区小巴,便搭乘。她这回是第三次乘坐了,对社区小巴有所了解,她说,与原来的便捷小巴相比,这种小巴更加便捷,直接送你到家门口,不过搭乘还不够方便,因为数量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搭乘点,这是个缺陷。
社区小巴驶入江滨路,在一路段掉头驶向东港路,然后拐入东明路,杨大妈下车。在一路行驶中有五位乘客上上下下,可见载乘率还是蛮高的。第三位大妈住在永楠路原水产城。这位姓周的大妈对小巴士有点“怨言”,她说,她被载着拐了一个大弯。她在涨桥头上车,本以为走江滨路到永楠路,也就几分钟车程,谁知绕过去拐过来足足走了近半个小时,幸好家里也无急事,不然就被耽误了。
司机搭言,这是搭乘社区小巴的规矩,就是先来后到问题,因为乘客很少是同一个下客点(除非是一家人),这就有个先后问题了,为了避免争执,公司做了一个“一刀切”的规定,以乘客上车次序先后依次进行运送,乘客之间能相让的例外,这对所有乘客来说是公平的,例如,刚才三位大妈的住址,如果用最合理的线路运送,依次便是周大妈的永楠路、杨大妈的东明路、李大妈的矮凳桥,这样也最顺,但是上车的次序刚好相反,于是只得走这样的线路。其实,现在的社区小巴士的作用与出租车一样了,招手即停,送你到家门口,车费全程3元,可以刷卡,你说,这样的公交还不是方便到家了?
遗憾:冬冷夏热考验人
司机师傅介绍,这种社区巴士最受老年人欢迎,他们对无线路的“线路”举双手赞成,不过对社区小巴数量少表示遗憾,同时对无遮拦的车体有些担忧,三伏天气温高,柏油路面气温更高,而社区小巴底盘又如此低,来自路面和空气里的双重高温令人无法忍受,在隆冬腊月里,刺骨的寒风同样是对乘客的考验。这位司机告诉记者,他们早上6时发车到晚上7:30收班,不论冬夏都将是无法回避的煎熬。他们最希望公司对车体的考虑更加人性化。让这款环保节能简洁的社区巴士在市区推广开去。
在海坛广场口,社区小巴经营者——公交城东三公司的谢经理和一位工作人员上了小巴。谢经理告诉记者,自电动小巴投入营运后,公司每天安排工作人员搭乘体验,同时向乘客发放宣传资料,倾听市民心声。
市中心医院门口有人拦车,称到小高桥,司机说小高桥到不了,只能到广场路。他们依然上车,说,图个新鲜乘个熟吧,在网络上得知电动小巴士替代绿色便捷小巴就感到好奇,今天凑巧,试坐一下。电动小巴在大街小巷穿梭,就像一尾在河汊纵横的水网游走的小鱼……
结语Epilogue
陈德荣说,衣食住行是基本民生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衣食问题解决以后,百姓的需求开始从物质满足型向精神体验型转变,对出行环境这一公共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方便了百姓出行,尤其是对治理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温州市政府大力投入公共交通的建设,无疑是民生重举,民心所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