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湖古道行
核心提示:明清时温州传递文书的驿道,湖岭纸农去瞿溪街卖纸的要道。
瞿湖古道示意图
下庵亭
分水城岭
石崖屋
温州网讯 瞿湖古道,是明清与民国时瑞安湖岭至温州鹿城必经之路、商旅通道,是温州府传递文书的驿道,也是湖岭纸农担纸去瓯海瞿溪街卖的要道。这条古道,起于今瑞安市湖岭镇湖屿桥老街,止于今瓯海瞿溪镇瞿溪老街,古道长计20公里(4铺路)。
古道开始于湖屿桥老街,步下老街纸亭右面石级,穿过东洋降200来米长的防洪石坝,到达历史上以造屏纸著称的村落湖东村,村在湖屿桥老街之东而得名。穿村而过,农舍边还可见造纸作坊、纸碓、纸槽的遗址。
古道在东岙垅(猪娘山山岭)沿着石级而上,山坪上建有硬山式屋顶的东岙亭。东岙山不算高,但山林茂密,空气清新。往东走,有一小山村名叫枫树头村。村下首有一条梅岭,因岭两旁植满依岭而上的参天古枫树,入深秋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景观,故此岭又名为红枫岭。
循山边行两三里,眼前是林溪社区石埠坪村,因进村必经一条石步岭,村居在岭坪上故名。村西有座屋顶歇山结构的亭,名叫新亭,古代十里一亭,而从湖屿桥老街至此,恰好是十华里一铺路。当年纸行好时,湖岭纸农担纸去瞿溪,热天路过此亭,必入内小歇纳凉。好善的人为纸农解渴,捐资在亭内设有石茶缸,烧伏茶供应,深受过往行人好评。
石埠坪村东首三岔口紧挨黄家垄村,据说村里始居村民黄姓,又因在垄形山绛上聚居,故名。折向东南方向行1公里,有东南村。出村再经过桥头村、北源宫小村,一路沿山而行,虽都是与世无争的小村落,但民风淳厚朴质,山清水秀,山花盛开,牛羊怡然自得,小溪清洌见底,十分悦耳清心。
古道接下来再经过林源村,村里主要副业是造屏纸,至今尚遗留着造纸作坊。出林源村,再经过上甲村、下庵堂村。在下庵堂村边道上,依山面溪,建有一座下庵亭,建于清光绪丙子年(1876),硬山式屋脊,木石结构,上方横梁拱斗相托,刻有精美图案。亭三面砌岩墙,左右两边墙留有门洞,古道从中穿过,为半封闭的廊道古路亭。亭外流淌着与古道平行的分水城溪。亭临溪一侧,有供过往行人歇脚休息的美人靠。据该村老人说,这亭是瞿湖古道上的咽喉,南来北往行人必歇之地,早年这里非常热闹,不但白天过往客商(贩山货的、购南货的、卖水产的)络绎不绝,而且夜里担纸客脚步也未停息过,举着灯笼火把过往,比二月二放灯还闹热。
出下庵亭,进入两面巨峰耸立、峥嵘陡峭的峡谷。古道就在悬崖峭壁下,似蛇蜿蜒顺山向东伸延。因古道在此打了十二个转折,故名十二盘。峭壁间一绺绺瀑布,山涧里流淌着碧玉似的溪水,清澈见底,在水边平坦的大岩石上,还有形似大镬的“仙人镬”和状如足印的“仙人足迹”的岩石奇观。
古道随后爬上分水城岭,向上踏蹬700多石级,在瓯海与瑞安交界地,有一条建于元末明初的古城墙,上刻“分水城”三字。城墙由条石叠成,长约1000多米,阔约5米,高10多米,每块条石重约100公斤。城墙西面以高山为屏障,南为大伏山。站在城头,俯视四周,气势雄伟壮观。《浙江水陆道里志·永嘉县分图》上就标有分水城岭,而分水城既是当年永嘉瑞安两县县界象征物,又是永瑞交通要塞,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起着保卫温州府的作用。出分水城,往北下行,可见一座三间平顶石结构的古亭,名为永瑞亭,亭石柱上刻有“庚辰年冬立”,大约是建于清光绪六年。
依古道往下行,漫山遍野开满山花,若驻足回望分水城与古亭,真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象。山边多处还耸立着好多奇崖怪石,不但以形似得名,而且还流传着美妙动听的故事,如“蛙蟆崖”(传说这只蛙蟆原在青田,因吃掉田里麦苗而被农民赶到这里,铲去一条腿,坐化为石崖),“船桩崖”(传说古时神仙划船停泊在此,在岩上系过缆得名),“金鸡崖”(传说这只金鸡是从青田方山飞来,因它作怪,被五雷轰化为石头),“麻糍崖”(传说由卖绡客的干粮麻糍化成),“绡笼崖”(传说卖绡客成仙上天去,留下绡笼化成)。
自分水城北行几公里,有一块神奇独特的天然大石岩叫“石崖屋”(原称“仙人屋”),岩前古木参天,泉水叮咚。岩底下大约有70多平方米空洞,能容纳300余人休息。崖背上平坦,刻有民国廿七年(1938)王卓书的隶体“石崖屋”三字。石崖屋内立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广西学政、瑞安名人孙锵鸣撰的《分水城至瞿溪、雄溪两路种树记》碑文。碑文赞颂了瑞安对坑地方王某和信士、乡耆等人资助筑路造林的义举,真正解决了过往行人的纳凉难。现道路两旁枫树林立,浓荫蔽天。入秋,红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离石崖屋下行,山路分为左右两条。左路到瞿溪横坑岭脚,岭脚边有知止亭,亭下有潭,越溪有古丁步,就转入瞿溪老街。据说民国时瞿溪有小木船上百艘,日夜吞吐着西部湖岭山区乡村的屏纸、山货和温州城日用百货、水产药材等货物,这些货物都得靠担夫通过两地间的瞿湖古道运送。郑育友文/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