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龙舟竞渡:温州民间的“深度游戏”

2013年06月05日 09:20:44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端午节前,村民们接新龙舟回村。杨冰杰摄

  昨天凌晨5点多,鹿城南塘三村举行龙舟进河仪式。刘伟摄

  温州网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佳节。今年节日前后4天,我市市区将适度开放民间划龙舟活动。届时,塘河两岸有着划龙舟传统的众多村落,将因为龙舟赛相聚。仿佛一场武林盛会,历史记忆、祖先智慧、世代情感,也都将在这一重要民俗活动中呈现出来。

  祭祀祈福

   端午龙舟精髓所在

  “斗龙没力是真没力。”一说起划龙舟,这句老话就时不时从44岁的胡晓敏嘴里蹦出来。

  老话传达着许久以来民众对于端午龙舟竞渡的印象:彪悍、豪放、激发人们奋勇争先。用胡晓敏的话再反过来解释一下就是:在赛龙舟时,只要还有一点点力气,就一定会使出来。

  胡晓敏自小在南塘河边长大。17岁时,他就成为鹿城南塘三村的龙舟掌舵人,从此一直肩负此重任。做掌舵人不仅要有力量,还需眼明手快,技术含量挺高。胡晓敏小时候即学习南拳,练得一身好功夫,这为他做好掌舵打下了基础。

  今年的端午,胡晓敏和南塘三村的40多名弟兄,将乘着他和村里人集资新造的传统龙舟,参加温州龙舟文化节。说起自己为什么乐于坚持多年出钱出力参加端午划龙舟,胡晓敏倒也实在:“最主要的动力是为了祈祷平安健康、生意兴隆。”

  “祭祀祈福,是温州端午划龙舟活动的精髓,最迟在宋时就已经很流行。”对于胡晓敏的感受,我市民俗专家潘一钢如此解读:“端午前后,正是温州水稻灌浆、丰收在望之时,而此刻又恰逢入梅时节,季节交替,人们容易生病,所以每逢端午节,温州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要做新龙舟,祭告诸神保佑、参龙请太平爷,以祈祷丰收,祈求健康。划龙舟时,每只龙舟身上也都贴着祈福的字,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一年端午划龙舟活动结束后,还要收香,由参龙人说词,请回各路神灵各归其位,以免流落在外扰乱地方太平。”

  胡晓敏现在办着一个印刷厂,生意和生活都还顺心顺意。他相信,这可能和自己从小就划龙舟有点关系,“因为有了好彩头”。

  就这样,承载着地方民众内心的种种美好愿望,一只只经过繁复仪式展示的龙舟,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的船只。多年间各村龙舟之间的比赛往来,在半宗教性和半娱乐性的双重特性中又交织着种种错综人情,温州的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因此变得“深刻”,成为温州民间的“深度游戏”。集体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对其注入情感,激发了更为鲜明的地方意识和地域认同。而千百年来留下的许多关于划龙舟的故事和传说,也再次印证了民众对这个游戏参与之深。

  瓯海梧田至今流传着“错把镬锹当划桨”的传说。说当地有个村妇,在塘河边上做炒粉干生意。炒粉干时,听着“哗嗨,哗嗨”的呐喊声,不禁抬头观看“斗龙”。这一望不打紧,把这个大嫂的魂勾去了一半。只见河上两只红白龙船在相斗,其中一支红船上的龙船头上坐着自己的老公。两只船从她的眼前一飞而过,第一趟她老公的红船输给了白船,这下急得大嫂对着老公大喊:出力划啊,出力划啊!她嘴里叫着,错把自己当成船上的人,用手里长柄镬锹拼命地在锅里划。结果可想而知。周围的看客看见,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大嫂半晌才回过神来,看见锅里已经没有一点粉干。大家笑她:“真没有见过,镬锹当船桨,一镬粉干炒断末。”

  传统龙舟

   身上背负多重阻力

  应该说,相对于近年兴起的竞技龙舟,端午传统龙舟在温州拥有的群众基础很扎实。

  然而,一片繁荣的景象下,若从传统龙舟赖以生存的条件作出判断,就能发现它身上背负着多重阻力,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这也是眼下,我市积极推进“温州端午龙舟竞渡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用意所在。

  考察传统龙舟背负的阻力,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其中传承的断裂。从1991年到2004年,长时间的“禁龙”,已经使得整整一代人对龙舟活动本身产生了隔膜。和不同年龄段的龙舟爱好者接触,可以发现,不同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记忆。现在50岁、60岁以上的人,对历史上村落间发生的龙舟械斗和冲突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现在30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一辈,有龙舟的记忆,但对于冲突、恩怨的记忆较弱。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可能对传统龙舟的记忆都是空白的。

  温州禁划龙舟的十几年,正好与这些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的成长岁月重叠,这可以解释为何极少有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龙舟感兴趣。如今,对端午传统龙舟活动比较热衷的大多数是70后和60后。这种现象在胡晓敏家也有典型表现:作为60后的他热爱传统龙舟,虽然一直注意培养90后的儿子对龙舟的感情,但是如今儿子长大,经常玩的却是竞技龙舟(又称健身龙),前段时间,小胡还考取了应用在竞技龙舟赛中的国家二级龙舟裁判资格。

  需要看到的是,禁划的政策一般总是出现在某年的重大事故之后,传统龙舟的衰落并不仅仅是多年的禁划造成的。这些年来,交通方式的变迁、村落和城镇内部人口结构的变化(外来人口增加,本地人口移出)、生计方式的变化起着更决定性的影响,让最纯粹的传统龙舟的保留变得非常艰难。

  温瑞塘河的污染一度也成为龙舟难划的原因。尽管近年来,政府一直投入各种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但不同塘河段的情况不一,河道的污染仍是有目共睹。今天的瑞安,不少龙舟爱好者会充满自豪地回忆起一部电影——《碧水双魂》。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范岑为了拍摄《碧水双魂》(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晚霞》),遍访各地取景。他希望为其中的“淮王看龙舟”一幕寻找最合适的外景,但一直没有遇到满意的。就在这时,有人提醒他温州瑞安塘下镇的龙舟活动特别精彩,于是促成了温州龙舟和这部电影的缘分。塘下邵宅的龙舟爱好者何炳东小时候就亲眼看过这部电影的拍摄,他的父辈们当时还在戏里做过群众演员。这部电影公映之后,在塘下的露天场地上连续放映了好几天,观者如云,万人空巷。如今,当年的韩田河变得又黑又臭,已没了电影中那般宽阔清朗的气势,在它周围建起了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汽摩配生产中心。

  此外,与高考时间的冲突以及某些地方仍顶风违规存在的摊派现象,都增加了传统龙舟存续的阻力。

  有一点也许值得庆幸,温州的传统龙舟没有像有的地方那样,沦为景区表演道具。有社会学学者认为,“表演化”对传统龙舟命运的影响是复杂的,更多的时候,是“使其剥离与原有社区社会情境的关系,使纯粹的传统龙舟活动衰落得更快。”

  女子龙舟

   折射地方观念变化

  传统的端午龙舟竞渡,参加者一般均为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逐步参与其中。

  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的瑞安青年吴天跃,在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观察分析了温州的龙舟变迁,他认为,如果仔细探寻温州各地缘何兴起女子龙舟,会是了解地方民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极好切入点。

  根据《温州体育史志资料辑编1》(温州市体委编于1989年)记载,早在1938年,永嘉县长许蟠云就发起了“女子龙舟”。据说这种“女子龙舟”被称为“凤龙”,是西部郊外木业班出资打造的,划揖用白铜镶嵌,女划手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旌旗飞扬,别有一番活泼明艳的姿态。那年端午节,当“凤龙”划临九山河时,万人争看,盛况空前。

  从民国到解放前,地方史志和文人笔记中都鲜见关于女子龙舟的记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瑞安城区出现了由单位工会组织的女子龙舟队。

  为了重现当年的情景,吴天跃几番打听,专程找到了原瑞安汽配一厂女工简琳华。她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年在汽配一厂时参与划龙舟的情形。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整个瑞安范围内最早的女子龙舟是东门涌泉巷的女龙。大概是1985年,她们几个单位里比较活跃的女工提出要划龙舟。那时,瑞安城区里不是所有单位都有这样的福利,女子龙舟就更是罕见的新鲜事物了。她们工厂在瑞安算是效益比较好的集体企业,划龙舟时也会去兄弟企业和下属单位及客户那里收香案。“他们会返回我们一些礼物,比如几箱啤酒、水果和糕点。划龙舟的费用不用我们员工自己掏,都是单位出的。当时的钱比较顶用,1000元借一只龙舟,单位总共出了五六千元,包括划完龙舟吃酒席。”

  不过,女龙上面打鼓的、扛旗的、跳舢的,都是男工人来代替。女龙没有香斗。简琳华说,女龙就是为了图个热闹和新鲜。岸上的人也夸女龙好看。她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拍的一张照片。

  这几年,随着划龙舟活动在部分地方开禁,更多的村子开始专门打造女子龙舟,传统社会活动对女性的接纳程度比之前高了许多。去年温州龙舟文化节上,南塘三村打造的龙凤舟,雕龙画凤,男女同划,惊艳全场。打造龙凤舟是意大利华侨华人总会会长黄树林的主意,他为此出资30万元。黄树林从小生长在南塘三村,喜爱龙舟文化,近年,他把温州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引入意大利,并连续举办多年,深受华侨和当地居民欢迎。

  今年端午前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女子龙舟翩跹水上。仅瓯海郭溪梅屿村,就造了十几只新的传统龙舟,供本村女子们使用。村民吴丹和村里众多女性“龙友”,已经为龙舟择好了进河的良辰吉日,她们期待着,那美好一天的到来。

N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李艺 陈晨 周吉敏 |编辑: 叶双莲
下载温州网新闻阅读器apple storeandriod全文浏览打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