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湾污染后续:当地称海产品去年合格率达96%
核心提示:
温州网6月15日讯(记者 张湉)日前,乐清湾海域污染问题经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乐清湾水质与海鲜质量到底是否达标,成为百姓最关心的话题。6月14日下午,乐清市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前往清江、蒲岐等地开展执法及海产品抽检行动,抽样检测结果预计1个月后对外发布。
记者跟随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工作人员来到清江东山码头附近的乐清湾海域对养殖贝类、水质进行抽样检测。在码头边上的乐清市外塘海洋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记者留意到,墙上挂着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检测内容有鲈鱼、黑鲷、黄姑鱼等,时间为2011年10月27日。
此次检测,正是从该合作社的网箱养殖区采集2份水样,2份鱼样(鲈鱼、黑鲷),另从乐清市小横床岛的养殖户处采集1份蟹样进行检测。据研究所人员介绍,检测项目包括铬、甲基汞等重金属、微生物以及六六六、DDT等药物残留3个方面,历时约需一个月。
据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倪孟乐称,主管部门去年对乐清湾乐清段海域中的海产品检测达220多批次,合格率达96%。随着渔民转产转业,当前乐清渔业以贝类养殖为主,主要为缢蛏、泥蚶、牡蛎、彩虹明樱(瓜子蛤)等贝类及蝤蛑等,分布在清江、雁荡、大荆三镇,养殖面积约有12万亩。乐清渔业在去年收获产值12亿多元。
延伸:跨界污染 温台曾签署共保方案
乐清湾不仅是乐清海域,还包括洞头、龙湾、永嘉,以及台州的温岭、玉环等地。发生跨界污染,很难断定谁是真正的始作俑者,谁该为此事“买单”。
据了解,乐清西门岛曾在2010年间发生扁蛏、泥蚶、蛤蜊等养殖海产品大面积死亡事件,造成经济损失4847万元。
由于贝类死亡的时间与温岭江厦排涝涵洞排涝时间基本吻合,而且大面积死亡的地点又靠近排涝口,当时比较权威和合理的论断是,江厦排涝涵洞排放的污水就是近几年西门岛养殖区频遭污染的根源所在。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温台两地以及省级部门的有关人员也上岛调查,最后经多次协商,终于于当年7月9日,乐清、温岭两地签署了乐清湾区域环境共保方案,就共同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等事宜达成共识。
共保方案确定了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对江厦排涝工程上下游、主要河流入海口及近岸海域、乐清西门岛等重点养殖区附近环境进行定期联合采样监测的工作机制。共保方案同时要求,江厦排涝工程排涝将尽量避开小潮位等可能影响海水水质的时段,排涝前告知乐清,并由乐清通知养殖区渔民做好防范工作。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面对跨界污染,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倪孟乐称,下一步工作将加强自身宣传管理,加强乐清水域质量检测,加大对陆源的非法排污,非法倒垃圾、泥巴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对海面垃圾进行清理。同时,与乐清湾六个县(市、区)相关部门积极联动,共同开展乐清湾污染防治及保护工作。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