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失踪第9天 搜救行动“总调度”说疑惑和反思

2013年07月01日 14:45:00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杨邦革指着卫星地图,向记者讲述搜救方位。魏一晓/摄

  温州网讯 第9天了,14岁少年小温仍然下落不明,我市史上规模最大的户外救援行动似乎陷入了僵局。今天上午,杭州的一支救援队带着搜救犬又进入峡谷进行搜救。

  9天来,出动了上千人次,为何就是找不到人?小温到底会在哪?搜救过程中,存有什么疑点?

  昨日,记者来到桥墩镇莒溪社区办公楼的“临时指挥部”,专访了此次救援行动的总调度员杨邦革。

  杨邦革的声音低沉沙哑。他说,连着几天,不停打电话、商量对策,嗓子哑得厉害。

  聊了一会,电话响了,杨邦革简短地应答了几句便挂了线。他向记者耸了耸肩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找不到小温?其实,我昨晚一夜没睡,也是在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究竟是为什么?我也很疑惑。”

  记者:我发现,搜救队员们都叫你队长,为什么这次救援行动的调配指挥由你来负责?

  杨邦革:我是苍南人,41岁,温州山地救援队的一线队员,我从事户外运动十来年,对于山地救援也有些经验。

  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总指挥总调度,这里头有些缘由。

  得知孩子失踪的消息时,我正好腰部受伤,无法参与一线救援。但我想,莒溪大峡谷的线路,我挺熟,即使不进去,我去当当后勤帮帮忙也好。

  6月25日清晨7时,我到达指挥部,后来省内的救援队伍来了一批又一批,那些人大多和我熟识,于是我向他们介绍情况,招呼他们到社区那边登记。

  那天晚上,孩子没找到。各支救援队把搜救的情况进行汇总发现,大家各自为政,多数存在重复劳动,搜救行动没有整体的筹划。

  当地政府人员也觉得三三两两不利于营救,他们看我人头熟,也有经验,便让我协助他们调配联络。从那以后,我就负责与大家沟通情况,一起商量对策,制定救援方案,方案经当地政府领导同意后,由我统一调度执行。

  记者:72小时以内是黄金救援期,那段时间内你们是如何展开搜救的?

  杨邦革:6月23日晚,苍南警方接到报案。苍南方面组织50人前往救援,直到次日凌晨3时。24日早晨4时,开始继续搜救。上午8时30分,找到失踪的徐某。当搜救人员沿着徐某所指区域进行全面搜索后,未有发现小温。25日,在峡谷下游一位置发现了小温一只鞋子。

  25日晚,我将徐某与小温的失散地作为搜救重点,并以该地为扇形支点,扩大搜救范围。为避免重复搜救,一共划分了六大区域,我分配各路搜救队200多名队员有序开展拉网式的地毯搜索。当晚,大家对于次日的行动挺有信心,觉得如此周密部署,应该能找到人。

  但是,26日搜救一无所获,有几支外地的搜救队感到很失落,当晚就撤离了。

  如果从24日凌晨5时,徐某与小温分手的时间开始算,此时距离黄金72小时,已经所剩无几,我们考虑到小温虽然没有食品,但峡谷内有水源,这对他很有好处。眼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继续开展搜救。

  记者:接下来,我们是如何分析排查、继续搜救的?

  杨邦革:26日晚,有人觉得,搜救已经覆盖峡谷内失踪男孩可能到达的地方,既然在水潭发现了孩子的鞋子,那么孩子落水的可能性挺大。这话让大家都觉得很沉重,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晚,我们制定了次日的搜救方案,搜救队员继续全力对峡谷进行搜索,对一些小道、“野猪道”等地进行排摸,同时派“蛙人”对峡谷周边所有水潭进行探底搜查。

  27日,我坐在指挥部里,揪着心。说实话,我最不希望听到小温在水潭里被找到的消息,那意味着小温已经无法生还。结果,那一天没有消息。

  当晚,我们基本排除小温掉进水潭的可能,决定在峡谷周围的悬崖峭壁速降至少50米,尽量消除视觉盲区,搜索小温是否落入山涧或者悬崖。另一方面会同23日跟小温同行的几位驴友进行全程模拟,寻找线索。

  28日,我们还是没能找到小温。大家心里又难受又迷茫,小温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整个峡谷几乎都被找遍了,怎么就是找不到。

  29日,继续搜索,还是没有消息。当晚,是苍南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亲自组织调度,我在旁协助配合。回到宾馆后,我躺在床上一夜没睡,我反复问自己,孩子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找不到?该找的地方都找过了,不该找的地方也找了,我感觉很迷茫,也很无助。

  30日,还是找不到。公安局的领导以及我们的队长缪纯杰都会在场调度,我和他们做好交接后,准备回家一趟,这里需要我,我随时回来。

  如果孩子一直找不到,我一定会遗憾终生,可能是因为我能力不行,但是我真的很用心地做了我一切能做的。

  记者:有人说这次救援行动是史上规模最大的户外救援行动,聚集了我市甚至省内最顶尖的搜救力量,你觉得呢?

  杨邦革:这次救援行动在温州绝对算是规模最大的,维持时间最久的,在全省也是数一数二。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目前有接近50支队伍,先后参与救援。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的人全是户外搜救的高手,装备精良、经验丰富。有的驴友两人成群,远道而来,他们绝对是高手,十分专业。还有像温州蓝天救援队,更是精心部署,他们出动200余人先后轮换,一直保持充足力量在一线搜救。

  记者:救援至今,还有哪些疑惑未解开?

  杨邦革:首先就是小温的鞋子怎么会出现在那里?小温和徐某失散的山崖,距离找到小温凉鞋的溪流,起码有3个小时路程,中间有多道连续瀑布,一个14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徒手爬下这样高的瀑布。

  失散地附近有一条溪流,虽然和找到鞋子那条溪流是相通的,但中途布满石块、树枝,24日那天水量不大,水流不急,凉鞋想要穿越拦截物漂浮过去的可能性不大。

  还有一种可能是,小温从峡谷一侧翻山到另外一条主溪流,而那条溪流沿途平坦,水位较高,凉鞋有可能被冲出这么远。但是翻山途中需要经历一片灌木丛,小温没有刀具很难过得去,而且这条路径,也已经被救援人员找了个遍,毫无线索。

  其次是救生衣。小温的母亲以及徐某都说小温穿着救生衣,假设小温穿着救生衣落入水潭,浮上水面和被激流冲走的几率各占一半,那么通过几天的搜救,不会发现不了。假设小温跌落山涧,那么橙色的救生衣在绿色的树林中会格外显眼,那么多专业救援队也早该发现了。

  再假设小温穿越丛林途中脱掉了救生衣,那么救援队不可能错过这样的线索。

  还有,就是徐某所说的情况。我们一切救援部署是基于徐某口述的经过,一旦这里有出入,救援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当然,这一块我不加评述,公安部门会搞清楚(苍南警方表示,目前并没有发现徐某有可疑之处)。

  记者:回头来看,小温所在的户外团队此行有什么值得反思?

  杨邦革(有点气愤):有人评价,这是狗屁团队。我觉得这话是重了点,但里头的确存有不少值得反思之处:

  1、户外很讲究团队协作,而那支团队,根本没有一点团队意识。一行8个人,起先分作2组,3人走山路,5人走水路;后来水路的5人中,又有1人走了另一条路;然后,剩下的4人又走散了,2人管自己走了,剩下小温和徐某;最后徐某又留下小温,自己走了。一行8人,竟然先后分成了6组,听都没听过!

  2、团队出行前,根本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及风险评估,穿越莒溪大峡谷并非徒步登山,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工具,而小温等人穿着凉鞋、短袖就出发了。在23日晚,小温和徐某被困时,他们对于所在位置一无所知,只是模糊地说自己大概是哪里的山崖上,以至于救援队员一时间无法准确地找到他们。

  3、领队太不负责任,这名领队不仅没有带好队伍,而在23日晚,队员出现险情时,他居然说第二天要上班先回去了。如果当晚由他给救援人员带路,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4、小温和徐某爬下山崖前,竟然把火腿肠等食物留在了上面,前方是一条未知路,丢掉食物是户外大忌。

  5、最错的就是徐某不该扔下小温自己走了,其实人多利于救援,更何况在深山野林里,即使成人被困会异常恐惧,小温虽然有165厘米高,60公斤,但他终究是个14岁的孩子,一个孩子待在巴掌大的悬崖上,那种恐惧的心理无法比拟。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首席记者 殷诚聪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