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会给父母生活费 子女孝敬老人“不差钱”
核心提示:超八成子女每月会给父母一笔生活费,且平均超过1000元
温州网讯 在对待老人问题上,温州子女出手大方“不差钱”。温州市民政部门最近开展的一项养老需求服务调查显示,超八成子女每月会给父母一笔生活费,且平均超过1000元。而在同样的调查中,超七成老人认为,子女的经济状况仅属于大致够用甚至有些困难。
温州子女不吝物质支持
根据民政部门的调查,受访老人需要看病或日常护理时,1661人的子女能够陪护或提供帮助,占总数的58.28%,307人表示子女做不到,另有882名老人表示目前尚不需要,占总数的30.95%。
两年前,得知可以为无退休金的母亲买社保,市民姜先生便一次性拿出十几万元,为母亲买了社保和医保,如今她母亲每月可以领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身体有恙也不用担心就医的开销。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市民吴先生对身患重症的岳父却是尽心尽责。一年多来,妻子因为工作性质实在请不出假,身为女婿的他便挑起了这份担子,时常带着岳父到上海接受治疗,有时一个月就要连着去几趟,费用更不必说。
当被问及子女是否有给生活费时,超过八成的老人称每月会收到一笔生活费,且平均数达到1012元。值得注意的是,2850名受访者中,仅有1/4的老人认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属于很宽裕或比较宽裕,其余的则认为只是大致够用甚至有些困难。
“父母退休工资加起来还算宽裕,不过我还是会每月给1000元生活费。”昨日,不少接受记者调查的市民都表示,虽然明知道父母花不掉这笔额外的生活费,但他们还是会每月都给。
除了生活费,温州子女还乐意花钱满足老人的兴趣爱好。
前不久,市民何女士陪同母亲、公公婆婆去了趟三峡,整个行程花费差不多3万元,全由她一人承担。自从父母亲退休后,何女士每年都会“怂恿”二老出游,“有时候我会陪着一起去,真抽不出时间,就把费用出掉。”几年来,她的父母去了丽江、桂林、香港、台湾等不少地方。
作为温州的慈善地标,不少老人都会定期向红日亭捐款。有的子女也会照顾父母的这份善心,时常出资助老人做公益。“父亲有时会去红日亭帮忙,所以他每年生日那天,我都会出一笔钱,让他拿去红日亭。”家住市区菱藕社区的王先生说道。
老人眼中的孝顺各有不同
昨日接受记者调查的20位市民中,大多数人称每月都会给父母500至2000不等的生活费,在他们看来,这是尽孝的一大方式。那么,作为父母,他们又希望子女如何来尽孝呢?
记者昨日询问了20位老人发现,老人们的答案很多元。7位老人盼着子女能常回家看看或抽时间陪伴;3位老人希望子女出游时能捎上他们;4人表示希望子女能支持其参加老年活动;3位老人希望自己身体不适时,子女能服侍在侧;有3人则提到了物质支持。
市民黄先生非常理解儿子的工作繁忙,“希望他们能多给我打电话,这样人不到,也像在眼前一样。”周女士平时会参加老年大的合唱活动,有时还会到各地演出,“挺喜欢现在的生活,就希望子女能支持,别老用什么健康的理由,让我少往外跑。”
温州“孝文化”声名远播
“在温州,行孝是风土民情的一种自然折射。”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向来不缺乏“孝”的典型,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温州市道德模范评选,已涌现出16位(包括提名)“孝”的榜样,“而像文成的街头村,龙湾的蟾钟村,‘孝文化’更是当地一大亮点。”
早在1991年时,街头村是个典型的留守老人村,2800多位村民中半数以上青壮年外出。由于当时出现有少数村民不孝顺老人的现象,村老人协会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评选“孝顺子女”,同时每年为逢十的老人集体做寿。
“到现在,村里共评选出了118位‘孝顺子女’,有些家庭更是两代人获此殊荣。”文成县文明办副主任王君巧说,“孝顺子女”评选延续了20多年,发展至今更是名声在外。当地“孝文化”这张名片还引来不少省内外媒体的关注和其他地区的竞相效仿。2009年10月下旬,一场共话“街头村孝文化与和谐”的座谈会在珊溪举行,各地教授、学者共同研讨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温州特征。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