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勇:让“折翼天使”靠艺术收获尊严
核心提示:陈建勇说,之所以想成立残疾人艺术团,一是希望人们学会去了解和欣赏这类特殊群体;二是希望让他们懂得,自己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靠艺术获得认可,赢得尊严。
温州网8月11日讯(记者 张湉) “你知道‘全国助残日’是在哪一天吗?”“你知道温州现在的残疾人数量有多少吗?”“你有看过他们的演出吗?”对话中,陈建勇反客为主,接连向记者发问。而这,正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的。
陈建勇,1976年出生,现为意大利皮皮丽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州新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温州市鹿城区心灵馨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指导。
身为一名生意人,他不是满脑子想着如何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而是宁愿少赚点,也要腾出点宝贵的时间去看看艺术团的演艺人员,给他们指导,陪他们排练。
身材瘦削,一身休闲,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在简陋的办公室里,陈建勇就他的梦想和记者聊开了。
记者:据我了解,心灵馨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于今年年初,也是温州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残疾人艺术团。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要成立这样一个艺术团的?
陈:早前,我通过一些活动还有朋友的介绍,认识了鹿城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谢云周和鹿城区人大副主任、区慈善总会会长林瑞荣。我们三个算志同道合,都希望为广大残疾人做一件长期、有益的事,因为社会上了解、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实在太少了。后来三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专为残疾人量身打造的艺术团,由温州市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牵头,温州市鹿城区慈善总会援助,我来担任团里的艺术指导。
之所以成立这样一个团体,一是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学会去了解和欣赏这类特殊群体;二是希望通过这个艺术团的磨练,让他们自己懂得,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靠艺术去获得认可,赢得尊严,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记者:能否介绍下艺术团目前的规模和情况?
陈:艺术团里现在有演艺人员60多名,各有特长,能进行歌舞、乐器、诗朗诵等表演。为了给他们更专业的培训,我特地请了两个老师,一位是教小提琴的,另外一位是教美声的,针对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培训。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场地进行排练,都是“分头行动”,比如舞蹈组的夫妇要排练的话得去军艺艺术学校,小提琴组要去老师家里上课,还有朗诵组的得赶去温州特殊教育学校那边。这大热天的,很辛苦。他们虽然有身体上的缺陷,但能力却不比健全人差,而且特别能吃苦。
记者:和他们相处过程中,有发生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小故事吗?
陈: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拿上次市里汇演的事来讲吧。当时,一对聋哑夫妇要表演舞蹈,他们希望在难度上能有所突破,所以特地找来老师重新编排舞蹈。因为那个老师不会手语,全程只能靠夫妇自己去感受,去模仿,然后老师手把手纠正。虽然当时时间很赶,但他们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学会了这支舞。每当重大节日,有演出机会的时候,团里的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因为演出机会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得。他们都特别认真地去对待,希望呈现出最好的自己。
记者:艺术团自组建以来还算顺利吗?是否碰到过棘手的难题?
陈:说实话,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应该是推广的难度。我曾经很多次上门找企业,希望能有合作机会,但由于一些迷信和忌讳的因素,大多数企业主都把残疾人艺术团拒之门外,不肯给这样的机会。
我很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能多带头,多宣传,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行列,给这些人多一些登台的机会。另外,我自己也有在考虑,在公司里给艺术团的人专设几个岗位,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低保户,我希望能给他们的生活多提供一份保障和自信。
记者:这么多公益事业,您为何对助残情有独钟?
陈:这得从我的一位老朋友说起。他是一位盲人,当初我去店里按摩的时候认识了他。因为手艺好,所以一直都找他按摩,接触多了,发现这个人做事很踏实,而且性格也好,我们渐渐成了朋友。如今,他已经买了房子,娶妻生子,还有了自己的按摩店。在他身上,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到“自强不息”四个字,也是因为他,我开始留心和关注这个群体。
后来出国经商,发现国外的残疾人都能很好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但国内的许多残疾人非但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求职还处处碰壁,在有色眼镜之下抬不起头,所以当我回到国内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为这个弱势群体宣传、呼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刚刚您提到自己曾在意大利创业,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初在外打拼的那段日子吗?
陈:很多现在看起来外表光鲜的温商其实都是苦过来的,我也不例外,在外面的日子尤其苦。(谈到初到国外的那段经历,陈建勇突然哽咽了)因为语言不通,我每天把一半的精力用在学语言上,一半的精力为维持生计到处奔波,白天上门推销,晚上酒吧驻唱。当初真的是没有任何条件,全凭自己咬牙硬闯闯出来的。不过在那段期间发生的有一件事让我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兴奋,就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参加首届侨胞杯青年歌手大赛,最后竟然拿到了第一名!我还记得当时的奖品是两张机票,整件事对于当时处境并不好的我来说,就像梦一样。
记者:也许正是因为有了那段苦,所以让您特别懂得知足,感恩吧。听说您还在前段时间专门投资拍摄了一部关于残疾人的本土微电影?
陈:对,电影片名叫做《心灵的春天》,是讲两个残疾人经历各种磨难,从冤家最后发展成朋友的故事。整部片子在丽水景宁畲族取景拍摄,从筹划到拍摄结束用了6个月的时间,特地赶在全国助残日(5月19日)上映。
接下来,我还打算拍摄一系列有关残疾人的微电影,可拍的题材太多了,比如能拍成像“缺陷是怎么来的”这种科普类的,能拍残疾人热爱艺术的,还能拍残疾人的创业精神的。省人大代表王海英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她曾在应聘时被拒绝了30次,后来选择自主创业,并设立助残扶贫基金,用于救助没钱医治的残疾人和特困新温州人。我希望能多把这样的故事搬上荧幕,让社会各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传递这种正能量。
采访手记:
我相信,当很多人被问到本文开头那几个问题的时候,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答不上来。确实,我们对这个弱势群体了解和关注的还太少太少。目前,温州共生活着约49.5万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或多或少都赤裸裸地活在有色眼镜之下。
在聊天中,陈建勇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之所以现在会心甘情愿把一半精力都放在艺术团上,是因为我感到身上有种强烈的“责任感”——最初只是想结合自己公司的优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投入进去后会变得如此牵挂,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操心着他们的事。”其实温商施善,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但除了物质救助,如何从精神层面给予帮助,应该成为更多人思考的问题。因为苦过,因为走近了解过,所以陈建勇更懂得“施善”的意义所在。
“您希望将这个艺术团打造成怎样的理想状态?”我在采访末尾问。
陈建勇笑意盈盈地说:“立足温州,面向中国,走向世界。”
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不切实际。可就在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闪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我们总有些离谱的想法,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它。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