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13亿中5亿还利息 300岁海鹤步步惊心走向崩盘

2013年08月15日 07:38:25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因为听力不好,叶可为侧起耳朵伸长脖子倾听,之后戴上了助听器。蒋文广 摄

  温州网讯

  人物名片

  叶可为,今年53岁,汉族,高中文化。他曾是旅居意大利的华侨,当过银行职员,在意大利从事过16年的贸易,回到温州之后,他结识了一帮在温州当地从事担保行业的朋友,创办了温州市百顺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之后,他涉足实业,从张福林、戴育仁手中,接过海鹤药业的接力棒,拥有海鹤药业大部分股份,成为海鹤药业的法定代表人。去年6月8日,海鹤药业和关联公司向温州中院递交了司法重整的申请。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叶可为于同年7月17日被鹿城警方依法刑拘。

  企业名片

  海鹤药业前身是“叶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延续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被评为“浙江老字号”。主要产品有左金丸、蓝根颗粒等。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海鹤药业因民间借贷崩盘,而叶可为这个原法定代表人,被推上风口浪尖。昨天,鹿城法院开庭审理叶可为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叶说,自己其实一心一意扑在海鹤身上,想把企业做大。

  然而,自称有1亿元资金的叶可为,却在近3年时间内,以收购海鹤药业及关联的兴瓯医药等名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支付利息。从接手海鹤到海鹤崩盘,叶可为走的每一步,事后在人们看来都可谓步步惊心。

  明知高息拖累

  企业仍疯狂融资

  侧起耳朵伸长脖子,将身体努力往前靠,不时做手势,表示听不清楚。

  昨天庭审,就像叶可为此前经历的缩影。“耳朵里就像机器在轰鸣”,因为叶的听力障碍,庭审一度被迫中断,一如他在民间借贷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经营下去。司法重整让海鹤药业及其关联企业挺了过来,而休庭期间,叶可为家人买来的助听器,让庭审得以继续。

  起诉书指控,在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间,叶可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收购海鹤药业、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钰洲酒店、写字楼及资金周转等为由,向80余人非法吸存13亿元,其中38人已经报案。

  “我不认为自己像起诉书里说的那样,向不特定的人吸收存款。”当审判长向叶可为询问是否认罪的时候,叶可为说,起诉书称的38名报案人都是他的亲戚朋友及担保同行。

  “我365天中,有360天跟这38人在一起,他们都是我的参谋。”叶可为说。但公诉人要求叶可为根据起诉书上列明的名单,一一说明与38人的关系时,叶可为却没能全部答上。他表示,起诉书上有些人他不认识,是因为借款人的名字多次变更过。

  叶可为从口袋中掏出一张被折得泛黄的清单,戴上眼镜,比照着起诉书副本说,他这边清单上的原始名字,他都认得。

  至于公诉机关指控他为融资付出的1.5分~6分月息,叶可为承认属实。

  “这么高的利息,无法让一个企业生存。”叶可为说,这有一个过程。以前利息很便宜,但慢慢地,跟着市场变化涨价了。有些人为赚取更多利息,于是把先前借给他的钱拿回来再重新借给他。

  自称不熟悉债务

  收购来一只“病鹤”

  在叶可为之前,海鹤药业由目前同样身陷囹圄的戴育仁全权负责。

  “张福林先收过来,他跟我说债务都是清楚的,让我放心。”叶可为说,他没有对此进行审计,因为审计会被人误认为破产,要倒霉的。

  知情人透露,2010年,叶可为最终选择正式接手海鹤药业,却由于前期未做详细的尽职调查,交易后才发现海鹤药业外债众多,不断有人拿着盖有海鹤印章的借条找上门。

  叶可为本人出于对海鹤品牌的“热忱”,开始不断利用自己早先在民间资本方面的人脉筹集资金,抵偿公司债务。至于戴育仁欠下的债务,到底是用于个人还是企业生产经营,他不得而知。

  但日积月累后的借款金额已然超出了叶可为的可控范围,“我在能付的情况下尽量付,付到一定程度,我也付不动了。”叶可为表示,涉案的13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支付利息,1.6亿元用于投资重庆的酒店和写字楼,3亿元用于收购“海鹤”制药有限公司及关联公司,帮戴育仁偿还个人欠款1.03亿元,近3亿元替戴育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叶可为说,自己一心一意扑在海鹤身上,想把企业做大,从来没有从海鹤挪用一分钱,公司过年发给员工的奖金都是从他老婆那里拿的。他借钱也是因海鹤要用钱。

  但公诉机关提交的一份证据显示,叶可为向民间借款时的借条非常简单,以一笔100万元的借款为例,借条上只写着一句话“今借某某壹佰万元整。借款人:叶可为;借款日期。”对于借款的具体利息、还款日期,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明确约定。

  至于个中缘由,叶可为称,确实有的债权人要求写个人,每个债权人想法角度都不一样,他们可能觉得写上个人更加保险。毕竟在温州,借款主要看个人信誉,因此一些借条并没有写上公司名字。

  最后一搏使错劲

  海鹤急缺钱时却投钱到重庆

  虽然法庭上,叶可为一再声称,他一心一意为海鹤,可他却在海鹤“危机”日益严重时,将1.6亿元用于投资重庆的酒店和写字楼。

  “我痛就痛在这里。”叶可为说,如果真要炒楼,在北京、上海多方便。他称,让他决定在重庆投资的是,公司的“明星产品”左金丸。左金丸光在温州本地的销量就达到上千万元,而该产品最大的成分是黄连。“因为黄连材料进货价格被其他供应商垄断了,从最初的37元每公斤暴涨到100元每公斤。”他说,黄连原材料价格在几年之间暴涨,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不要提盈利了,几乎都是亏本生产。

  “因为全国适宜黄连生长的地方只有四川、重庆、湖南这三个地方。我想要在重庆建立一个黄连种植基地,自己种植黄连,供应给海鹤制药,从种植、生产流水线作业,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叶可为构建了一幅蓝图:听说在重庆买个酒店很便宜,一方面可以通过酒店抵押给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将酒店融资的钱作为进入种植黄连的平台,建设属于海鹤的医药原材料供应基地。但叶可为始终贷不到款,经债权人要求,重庆方面的酒店及写字楼最终转给了戴育仁,目的是想利用戴育仁在重庆的关系,尽快贷到款。

  急得如同热锅上蚂蚁的叶可为,眼睁睁地看着蓝图破灭。

  “我承认,我个人在操作过程中有失误。”叶可为说,除了个人能力,国家宏观调控,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让他不能把海鹤药业做好。“我是一个很执着,很认真的人。”他表示,海鹤陷入危机时,他完全可以选择去意大利,但他没有选择跑路,而是积极配合司法重整。

  据叶可为自己称,他是在债权人会议上被警方直接带走的。

  法庭将择日继续开庭审理。

  叶可为在被带离法庭时,一位员工对他说:“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来旁听的员工都相信你。”听到这里,叶可为忍不住失声痛哭。

  >>>相关新闻

  叶可为等人接连出事

  担保公司开始回归主业

  叶可为的另一个显著身份是温州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副会长。涉案的13亿元,其中部分来源于担保行业成员。

  银监会一名熟悉担保业务的人士指出,信用担保的“微利”甚至亏损,也导致不少担保公司开始转型或者“异化”。担保业“异化”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在名不副实,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却不做担保业务。同时,许多担保公司热衷于高风险投资、高息借贷甚至非法集资。

  “当国家银根抽紧,一些急用钱的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便去找担保公司,以5%、7%甚至10%的利息,几千万、几亿元的‘承揽’过来。”龙湾担保协会原会长张福林说。张福林亦曾做过海鹤法人代表。今年年初,张福林被人举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后出逃越南,两个多月后,他连同妻子在越南落网。

  “叶可为等人接连出事,对整个行业触动很大。”温州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会长郭炳钞说,现在我市担保公司几乎不再参与民间借贷,而是一心一意做主业,重新端起担保这碗饭。

  “2012年和2011年相比,担保公司数量少了一半,如今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几乎没有了,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从过去最多时的51家缩水为40家。”今年3月,郭炳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昨天,郭炳钞说,只有37张牌照了。

N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作者: 记者 戚祥浩 实习生 张闻哲 通讯员 鹿轩 |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