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智库 开放式公共决策的温州样本

2013年08月22日 08:48:31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王文学 第二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温州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从全省198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十佳创新奖”。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这一全国首个完全由普通市民组成和参与的民间智库机构,采集各类意见建议数千条,形成报告49篇,直接影响了本市多项公共政策的制订——

  上周五,市委书记陈一新主持召开市决咨委专家座谈会,就“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温州发展的现实目标与路径”这一话题,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十位发言专家中,既有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等省内知名学者,也有温大商学院院长张一力等媒体曝光率颇高的本土专家,还有两人却名不见经传。他们就是受会议组织方特邀参会的温州民间智库代表曹王强、吴杨琪。代表“草根”的他们,分别向书记提出构建温州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和加快交通建设的建议。

  把公众的声音传递给高层决策者从而推动科学决策,正是温州民间智库创立与运行的一项重要宗旨。此前召开的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给予获“十佳创新奖”的温州民间智库这样一段专家颁奖词:

  鞋合不合脚自己知道,管理与服务合不合适百姓知晓。民间智库以海纳胸怀,汇聚社会各界有思考、善表达的公众意见代表,通过健全制度、拓宽渠道、搭建平台来问计于民,沟通政情民意,使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治理更加具有公共性。

  这番赞誉并非溢美之词。

  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近年来,随着咨询、听证、公示等活动在各类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的开展与普及,民主决策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大厦中的重要构件。如何为公众创设表达意愿、提出建议的渠道,如何更便捷畅通地听取民意、汲取民智,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实践“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7月8日,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市委政策研究室、温州网联合发起的温州民间智库正式亮相。从诞生之初,这个完全由普通市民组成和参与的组织,就被作为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中与专家智库相对应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增强党政决策的民主性,成为温州市委、市政府落实“开放式公共决策”理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群草根“智友”

  教师、律师、社工、中小企业主、基层公务员、文艺工作者、青年创业者……翻看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名单,其职业可谓五花八门。

  这是温州民间智库不同于国内其他以“民间”命名的智库的一个鲜明特点。为扩大民意和民智的代表性,该智库在审核吸收成员时,除要求申请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注温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并愿意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外,还会从年龄、职业、地域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以保证智库成员在各年龄段、各行业领域、市内市外都有一定的覆盖性。

  “专家智库注重的是专业性,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而民间智库的优势就在广泛性,以达到广听民意、广纳民智的目的,促进决策的民主性。”全程参与民间智库产生和运行的市委政研室决咨办副主任倪考梦告诉记者,民间智库并非横空出世。2010年12月,市决咨委创立,并网罗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职领导干部等150余人,组成专家智库,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研究和服务。次年2月,市决咨委、市委政研室联同温州网,启动网上“问计于民”活动,征集网民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这种方式,节省了不少中间环节,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由于参与者的流动性、过程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单纯的网络运作显然不是长远之计。

  与此同时,“问计于民”活动主办方发现,网络平台上有不少经常参与活动的积极市民。何不打造一个常态化的“问计”平台、组织一支稳定的建言献策队伍?当年7月,温州民间智库应运而生,首批成员50人,其中部分为三家单位邀请加入,部分为自行申请加入。经过两年多时间运行,目前,民间智库已扩容到180多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年逾七旬的退休职工,年龄最小的是十七岁的高中生;既有老温州人、新温州人,也有在国内其他城市乃至国外工作生活的温州人。

  作为一个由“草根”组成的智库,相对于代表官方的市决咨委提出的“民智代表”称呼,温州民间智库的成员们更喜欢自称为“智友”。按照《温州民间智库章程》,“智友”享有优先获得智库的各种服务咨询等权利,具有积极参与线上话题讨论、线下主题讨论等的义务。为了让“智友”保持活跃性,民间智库理事会创新提出智友打分办法,在平时线上线下的交流过程中对“智友”进行打分,在年终进行综合评定,得分过低的“智友”视为自动退出温州民间智库。

  一个发声平台

  “温州高校中不乏真才实学之士,用好这些高层次专家,为其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温州各项事业发展将发挥良好作用……”不久前举办的温州民间智库第二期米利都讲坛上,来自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智友”郜振廷,围绕“大学和城市”这个话题,侃侃而谈。

  在这期讲坛上,除郜振廷外,还有温州医科大学法学博士李超、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宝臣等5位嘉宾发表了主旨讲演。他们从大学与城市的冲突到对接、界限到互动等多个角度,结合温州当前大学发展的实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与在场的“智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名称颇为洋气的米利都讲坛,是温州民间智库的一项品牌性载体活动,是智库为“智友”打造的一个发声平台。其前身,是创办于2011年7月的“问智会”,主要形式是围绕一个“问计于民”话题,组织相关领域的部门代表与专家学者进行公开讲座,并由“智友”与其对话交流。2012年6月,在调整部分规则后,“问智会”更名为“微讲坛”。2012年12月,更名为“米利都讲坛”

  “兼取理性、开放两种含义。”温州民间智库秘书长王长明告诉记者,“米利都”是古希腊城邦之一,产生过泰勒斯和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他们用理性思维看待世界,开了理性之先河;另外,米利都谐音“美丽都”,是温州人在巴黎的社区名字,象征着温州人“走出去”的开放精神。取名“米利都”,表达了讲坛对于理性思维和开放性的倡导。

  实际运作中,“米利都讲坛”采取“多人主题微演讲+演讲者与听众互动交流+嘉宾点评+即兴演讲”的模式,往往以当下温州及全国的热点焦点为主导话题,每期遴选6位演讲者发表限时演讲。这就要求演讲者事先要进行调研、分析等准备,以保证内容的针对性与建设性。演讲结束后,还要回应台下观众的问询甚至“拍砖”,并由观众现场票选最佳演讲者。这种设置,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演讲者的“言之无物”,也为台上台下及“智友”之间的头脑风暴提供了机会。

  “这是个很好的新生事物,今后只要时间允许,我会多多参与。”郜振廷告诉记者,他是今年4月刚刚加入温州民间智库的,这次讲坛是他第一次参加智库活动。在他看来,政府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公众,一个明智的政府,必然要去听取公众的声音并吸收采纳这些声音中的合理成分,而民间智库所创立的米利都讲坛等载体,恰是为政府听取民间的声音提供了桥梁。

  一种建言方式

  登录温州民间智库网站,查看一下当期“问计于民”话题,如是自己有话要说的,就通过手写板认真写好意见和建议,并提交发布。这是温州民间智库“智友”、76岁的退休干部韩永龙每天要做的事情。

  在加入民间智库以前,一向爱思考并关注温州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韩永龙是我市一个网络论坛的常客,时常在论坛上发帖,发表自己对温州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工作等的见解和建议,其中不乏尖锐观点。2011年12月,民间智库主办方向他发出邀请。“听他们介绍是可以给政府建言的,不知道有用没用。”于是,韩永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为一名“智友”。

  “破解雾霾围城,应该从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入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推广公共自行车,综合解决节能、疏堵、解霾三大问题”,“要真正改变中国式过马路陋习,应该从交通管理部门做起,持之以恒地开展路面执勤……”这是韩永龙通过民间智库“问计于民”平台,向党委政府提出的众多建议中的两条。从加入智库至今,他已累计发表诸如此类的建言共62篇。尽管年逾古稀,反映现实、表达民意、贡献智慧的执著却不减。

  作为温州民间智库雏形的“问计于民”,如今是智库的重要线上载体。它通常每半个月发布一次话题,内容一部分为市决咨委“点题”,一部分为网友自发形成,迄今已发布49期。不同于市决咨委专家智库研究课题的宏观性、专业性,“问计于民”议题涉及的往往是公众最为关心关注的内容,如城市交通、环境建设、政府效能、食品安全等。

  由于“问计于民”在温州网论坛和温州民间智库网两个平台上同步推出,因此其面对的是所有有志于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市民,而活跃其中并带动讨论的主力军正是“智友”。通过“问计于民”收集的各类公众建言,在汇总到市决咨委办公室后,其中一部分将被编成《温州民间智库报告》,作为《温州政研》的内容,上报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据倪考梦介绍,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汲取民智的广度,目前他们正在开发“问计于民”手机应用客户端,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全面投用。届时,“问计于民”将实现从民间智库门户网站、论坛到微博、手机的全覆盖。

  一条献策渠道

  今年7月5日,温州水上巴士一号线在市区小南门正式试航,受到市民追捧。而根据市交运集团计划,近期还将增购两艘船舶,并争取于10月前实现小南门到南白象全线开通。这则消息让“水上巴士”的首倡者、正在福建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温州民间智库“智友”吕畅兴奋不已。

  2011年2月的一天,温籍大学生吕畅在本市某论坛上发了一条题为“对于温州试点开通水上巴士的个人设想(求炮轰)”的帖子。帖子里,他分析了在塘河上开通水上巴士的可行性,设计了3条水上巴士线路,并制作了图表。

  让他颇感意外的是,这条“异想天开”的帖子,不仅没有遭到“炮轰”,反而得到很多网友的共鸣。次日,这条帖子就被“问计于民”活动主办方作为议题,挂在网上征集意见。当年3月,吕畅关于开通“水上巴士”的建议,连同众多网友原汁原味的观点一起,被市决咨办汇编后报送市委相关领导。之后,该报告被批转给市交运集团等单位,要求吸收网民好的意见建议,先做规划方案,论证后可先试开通一两条。

  温州民间智库正式创立后,吕畅随即被邀请加入,成为一名“智友”。近两年来,除积极参与“问计于民”等线上活动外,每逢假期回温,他都会去参加讲坛等线下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比起在网上无谓地抱怨、发牢骚,通过智库为温州发展献计献策更有实际意义。”吕畅如是说。

  “水上巴士”并非孤例。过去两年多来,温州民间智库先后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近百场次,采集到公众意见数千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间智库报告49篇,其中20篇转化为内参建议,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共12次,诸如推行公共自行车、建设立体车库等来自民间的献策,都直接影响了各项公共政策的制订。

  如今,民间智库报告作为智库的一大研究载体,正逐步由无组织、无调研向有组织、有调研转变,而市决咨委办公室也正尝试向部分“智友”开放数字政研和百科全书平台,以期为报告撰写提供知识支撑。未来,这条由民间通往党政决策层的献策渠道将更为畅通高效。

  一套制度创新

  2011年9月,时年35岁的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讲师陈宝胜经学校推荐,加入温州民间智库。一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市决咨委聘请为该委下设的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成为专家智库的一员。

  这扇“旋转门”,是温州民间智库一揽子制度创新中的一项。《市决咨委智库管理办法》规定,每年智库考核列前三名的民间智库代表,经市决咨办提名,报市决咨委秘书长审定后,可加入公共政策研究院。陈宝胜和其他两人从“智友”转为专家智库成员,正是通过这一规定及其衍生出的“智库升级制度”实现的。

  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温州民间智库的许多制度设计上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如其“话题升级制度”,即是根据民间智库章程,根据重要性、紧迫性及公众关注度,可将内部论坛话题升格为开放式话题,以便在更广范围内征集意见建议。又如创立民间智库理事会,并参照“罗伯特议事规则”实行协商议事机制,将智库日常管理职责如成员更新、话题选择、活动策划等交付理事会。

  “目标是打造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组织,今后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三方服务。”倪考梦坦言,现阶段的温州民间智库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载体的成熟,随着若干民间智库“领袖人物”的培养产生,这个目标将变为现实。而在王长明看来,社团化、民主化和专业化是温州民间智库今后发展的三大重点,其中,社团化即注册成为正式的社团组织,吸纳更多社会人士加入,从而更客观地提供意见建议;民主化即逐步推行理事选举制度,形成更加自主的理事会治理架构;专业化则是以部分能力较强的智库成员为核心,建立专门的讨论小组,便于针对性地开展建言。

  这些设想得到以公共管理与政策为学术方向的陈宝胜的支持。他认为,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在民间智库领域的做法,温州的探索更富有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剩勇也对温州民间智库的做法予以了积极评价。他认为,公民如何参与决策、民间智慧以什么样的组织机制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温州民间智库的实践,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体制机制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意义重大。

  记者手记>>>

  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说,公众的意见是公共决策必不可少、不可忽视的依据。因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往往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公众评判政府的满意度,是以公众利益最大限度的保障为出发点。党委政府的决策就是要保护公众的权益,惟有如此,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我们看到,不管是制度和渠道的设计,还是载体的打造、活动的开展,温州民间智库正在朝着这些目标努力。与此同时,由于成员组成、议题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智友”的声音能否真正全面地反映民意,智库的意见建议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政府部门在听取民意、采纳民智时的态度和效率,都尚需进一步的观察、探索和完善。

  祝愿温州民间智库越办越好。

N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记者 潘秀慧 通讯员 周森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