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运会温籍选手表现综述 温州11人夺11金
核心提示:全运会12个正式比赛日,近80名温籍选手抢下了11金7银14铜。
温州网讯 11金!这是出征十二运前,温州市体育界人士和本土媒体都不敢想象的一个数字。全运会12个正式比赛日,近80名温籍选手抢下了11金7银14铜。在浙江代表团中,温籍选手的贡献度仅次于杭州,并远超宁波(5金)。
在全国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每一枚金牌都来之不易。相比许多代表队的“一金难求”,温州竞技体育似乎在今年又迎来一个新的巅峰。丰硕成绩的背后,是运动员、教练员、后勤人员、体育主管部门甚至是家乡人民共同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11金”,这张看上去相当漂亮的成绩单,并不意味着温州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已经十全十美了,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眺望,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1金翻开新篇章
翻开温籍选手参加全运会的历史战册,一张丰富的金牌榜尽现眼前。从二运会(1965年)黄兴奎助浙江队摘得航海模型男子团体冠军开始,除却三运会上的颗粒无收,温籍选手在此后的每一届全运会上均有金牌入账。
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在那些璀璨的金牌之外,是一个个近乎传奇、带着瑰丽色彩的体坛佳话。四运会上的“亚洲女飞人”谢芳华,以12秒02夺得女子100米冠军。六运会上的张彩华,同样摘得女子百米冠军,延续了温州女子短跑的优良传统。八运会上的“中国艺术体操第一人”周小菁,以金牌捍卫着“一姐”的地位。当然还有李矛、李爱月、杨相中、陈爱娜、毛亚琪、朱启南等一长串的名字。
恰是他们的存在,让温州竞技体育从未在国内外赛场“缺席”过,甚至也为温州竞技体育定了一个基调——强者恒强。
游泳占据半壁江山
本届全运会,温籍选手在游泳、射击、赛艇、武术、男足5个项目上收获11枚金牌。其中,游泳成为“金牌大户”,温籍选手助浙江水军一举拿下5金。撇开孙杨、叶诗文等杭州籍奥运冠军对金牌的大包大揽不讲,这一比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温州游泳目前的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完成三级跳”的18岁小将徐嘉余,强势收获男子100米、200米仰泳两枚金牌。当吕志武“言退”,白安琪未能游出最佳状态,被寄予厚望的何雨哲还未真正崛起,徐嘉余已经挑起了大梁。兴奋之余,温州游泳也期待更多“徐嘉余”的出现。
水上项目,则是温州竞技体育的又一大“拳头”产品。从五运会(1983年)徐国富、朱乐丹、郑开平分获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金牌开始,温籍选手共为浙江队贡献了10枚金牌,稳定且持续的表现令人欣喜。
与其谈论这些优势项目是“靠海、吃海”的温州人占了天时与地利的先机,不如将这一切归结于“人和”带来的强大力量。
金牌教练是源泉
“全国游泳看浙江”,这无疑是一种共识。如同广东的跳水,福建的羽毛球,江苏的击剑,一个优势项目赋予一个省份一种特殊的运动气质,形成一种气候,甚至成为一种可以讨论与研究的现象。
而温州作为浙江游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制造并输出着一批又一批的好苗子。其背后恰印证了体坛流行的另一句话——“一个顶级教练可以撑起一个项目的一片天”。如温州游泳教练,从老一辈陈剑岳,到中坚力量林建国、陈晓峰、林梦华等,如温州赛艇教练周振刚,背井离乡依然辛勤耕耘十几年。如射击教练游秀霞,甚至包括射箭教练孙书斌,他2008年来温执教,5年埋头苦干等来回报——弟子金涛在本届全运会上大放异彩,一枚银牌写下了温州射箭新历史。
繁荣背后有隐忧
11金之中,“三大球”的推波助澜作用明显——为温州贡献了3金2银4铜,这在前11届全运会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其中又以女排的李静,男足U18的张玉宁等为代表人物。这得益于良性的上下互动,合适载体下的开花结果,如效果显著的“校园足球”,早已开打的全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将要举行的中学生排球联赛等。
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受困于场地限制的足球等项目,如果要想再进一步,“戏台”的搭建便成了重中之重。此外,从三大球的职业联赛层面来看,以浙江绿城为代表的足球在杭州,男篮在杭州与义乌,男排女篮在宁波。在家门口,迫切渴望的温州球迷看不到也找不到“母队”带来的归属感——缺乏相应的观赛体验,浓厚的氛围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本届全运会后,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从2003年起的这十年里,温州竞技体育的代表性人物、奥运会上的“主打牌”朱启南、江钰源、蔡彤彤、吕志武等将悉数退役。他们留下的空缺,又将由谁来填补?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