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是唐宋士大夫说的汉语 难懂是因有35个声母

2013年09月26日 06:32:58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

  温州网讯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听温州话就像在“听天书”,“讲日语”,叽里呱啦一通,很容易招来惊异的目光。诚然,温州话难学难懂,那它到底源于何时?为什么会这般难学难懂?记者走访了本土研究温州话达十年之久的专家沈克成教授。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

  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当时的杭州,钱塘文化已具规模,可以抵消随宋室南迁的这股新进文化的冲击,两股文化融合,汴京中原官话渗入吴语而形成了独特的杭州吴语。”沈克成说,由于温州当时交通闭塞,原来的本土文化难以抵御这股同化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所以咱们现在说的温州话,其实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因而不难理解,南怀瑾先生为何称温州话是‘唐宋之间的国语’。”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浙南地区便一直饱受台风的袭扰,每年都会死不少人。但因是米粮川,又鲜有战乱,唐宋时期,就吸引不少福建人举家北迁并落地生根,闽语随之迁徙,“才有了日后苍南、平阳、泰顺和洞头等地说闽语、蛮话者。”

  温州话为何难学难懂 普通话有21个声母,温州话声母却有35个

  不少初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观众在发出“看不懂”的感言之余,必定会对片中周韵光着双脚,踩在房顶的谷粒上用温州话吟诵《登黄鹤楼》的这一情节印象深刻:“这说的是哪里的话,怎么听不懂。”

  “你妈在唱什么?”

  “好像是说,不是在唱。”

  “恰恰相反,说得比唱得好听。”

  影片中这段褒奖似的对白,透露出温州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旧时的温州方言,并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借由其吟诵古诗词更是一种欣赏和享受。”沈克成说,得益于温州话接近唐宋音,用其作诗填词,在平仄的掌控、押韵的谐调上更臻完美,更能体现吟唱文化的特质。

  这恰恰是温州话难学难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温州话的声母数量却达到35个,因而无法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温州话的读音,造成温州方言难学、难念。

  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话属近代汉语,温州方言属古汉语,残留了古越语的痕迹,两者相差较大,加之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因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俗语,现代人不大熟悉,造成理解上存在难度。“如‘棺材好’等,用不好的词来作形容词形容好,就是独特又很形象的例子。”

  传教士自学温州话 不但登台传道还拼写了两本书

  虽然温州话难学难懂,但亦不乏自学成才的“洋例子”,这便是从1882起,在温州呆了足足25年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

  当时温州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目不识丁,苏慧廉便设计了温州方言教会罗马字,并以此拼写了《四福音和使徒行传》、《新约圣书》两本书。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温州仅生活半年,苏慧廉便能用较纯正的温州话登台传道。另有这样一说,当时一些本不识字的温州人,依照苏慧廉的方式学习几周后,就能阅读圣经,有的甚至可以用罗马字写信记账。

  传教士如何学成温州方言不得而知,但在沈克成看来,这两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真实地记录了一百多年前的温州人是怎么说话的,可借此研究语言的演变规律。”

  前不久,仅存的两部以罗马字拼写的《新约圣书》孤本被发现分别保存在英国和美国,这让沈克成兴奋不已,“这段时间,我儿子正和当地的相关人员接洽,准备以微缩胶卷的形式把它带回温州。”

  温州方言趣谈

  关于吃的温州方言

  温州人对吃很讲究,所以温州话中关于“吃”的方言也特别多,“灯盏糕”、“双炊糕”、“稻秆绳”等小吃自不在话下。此外,早年温州人尤其是农村人一天都要吃6顿,除去早、中、晚一日三餐外,在早餐至中餐之间要吃一顿“小接”,中餐至晚餐之间要吃一顿“济力”,晚餐以后还要吃上一顿“夜厨”。

  中国的“风之语”?

  华裔导演吴宇森于2000年执导的电影《风语者》讲述二战期间几百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应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而相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温州话也曾作为通讯密码立过战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中国许多语言被越南人所掌握,前线的通讯对话面临暴露军事机密的危险。温州籍的战士开始负责前线的通讯对话工作,通报军情一律使用温州话。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许多专家、学家均将此事写入了关于温州话研究的书籍中,但究竟是否有此事,无从考证。

  温州人学日语占便宜

  很多人初听温州话时都会联想到日语,沈克成表示,这两者之间确实非常相像。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50音图是日语学习的基础,这些日语发音,温州人全部发得出来,但对一些北方人而言就费劲不少。此外,日语中的一些语法,也与温州话相近,所以说温州人学日语还真是有占到一点便宜。

  身为温州人你懂这些俚语的意思吗

  温州话小测验(答案在下一页)

  1.三粒板两条缝

  2.重五卖菖蒲是短命的生意

  3.六斤四挈手里走

  4.和尚问先生,明朝还有个明朝

  5.肉胀起豆腐乳的皮恁

  6.牙儿挞开糖金杏倒裂爻恁

  7.仓桥姥姥娘儿,只讲现铜钿儿

  8.肯不肯,县前头相等

  9.棺材已抬到清明桥

  10.爬上爬落,着红着绿

  11.四神爷的下巴骨,塌塌动

  12.问问佛,打个咯

  13.送四月把重五的节也做爻

  14.一个人吹箫,一个人捺窟

  15.二亲家上茅坑

 [1] [2] 下一页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 赵琛璋 陈光耀 |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