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脚村:繁华褪去 “枫”火犹存

2013年10月31日 09:09:45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大会岭是旧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全程约5公里,两侧遍布多种名木古树,现已成为文成秋日赏枫的一大景点。

  村里始建于清初的会吉桥,是村民们感恩大会岭的见证。雷忠义摄

  乡村名片

  岭脚村,位于文成县大峃镇东北部,顾名思义,村在岭脚。但是,这个岭却格外出名——红枫古道的大会岭。大会岭是旧时重要的交通要道,约4500多级台阶,全程约5公里,路面多以青条石铺就而成,两侧遍布多种名木古树,现已成为文成秋日赏枫的一大景点。

  温州网讯 又近11月,人们对文成红枫古道的念想,亦伴着秋风再度翻飞。

  昨天上午,在有着红枫古道“第一岭”的大会岭脚下,岭脚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动”起来了。他们有的采番薯以备山货,有的整理农家居床舍,等着即将到来的红枫古道上的游客。

  看着年轻人的热闹劲,守着一家便利店的88岁村民赵想件,依稀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小村——大会岭脚下车水马龙的集市,一拨拨挑夫们在岭脚亭歇脚,又各奔东西。

  时至今日,“担者塞途”的情景早已不再,但红枫古道的兴起,又成了城里人秋日赏枫的好去处。守着一条大会岭,一度落寞的岭脚村,也迎来了秋天时节的再度红火。

  村民记忆

  投射昔日繁华

  大会岭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村民们说,已有千年历史。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文成通公路前,大会岭是当地一条交通要道,它下经大峃镇可通温州市区、瑞安、平阳,上可通南田、周边的景宁、云和等地。而占据“咽喉之地”的岭脚村,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那时候,我每天编五六双草鞋,再煮一些热粥,巴不得多长一双手。”85岁的赵兰珠就住在大会岭脚下,仍记得小村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林场的木材、城里的盐、村里的山货……往来的人们挑着、扛着各式各样的物件,途经岭脚,再各奔东西。

  因大会岭而兴,岭脚村的村民们不忘感恩。

  村里垟条溪上的会吉桥,始建于清初,曾于民国十二年毁于洪水。据桥下石碑记载:“往来者皆涉水而过,若遇大水暴涨不可涉,子孙有末路之嗟,慈母有倚闾之望,此情此景大可怜也。”民国十三年,90多位村民出资出力,重建会吉桥,并抬升桥梁。会吉桥至今挺立在大会岭脚下,成为村里的一座地标。

  沿大会岭拾级而上,沿途还留存着半岭亭、会云寺、云亭庵、云顶寺等古迹。它们多为周边乡村的士绅捐资所建,旧时用于供路人休憩,并供应茶水。关于它们,村里仍流传着许许多多乐善好施的佳话。

  然而,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交通迅速发展,大会岭已不再是往昔盛状。前几年,唯有秋天枫红时,尚有绘画、摄影爱好者前去采风创作。

  峰回路转

  还看今朝生气

  “红枫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称佳景。”1998年,著名风景专家、北大教授谢凝高的一语盛赞,引来了文成人对于红枫古道旅游开发的关注。依靠“万种枫情节”等品牌旅游活动,以大会岭为首的红枫古道,也逐步成为文成秋冬季旅游的金名片。

  岭脚村,如枫叶一般,在秋日里重新绽放。去年11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大会岭脚下的岭脚村时,进村水泥路沿线停满了车辆,路旁的烤番薯、茶叶蛋等摊位,被游客们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几天卖不出20块钱的便利店,那时一天能卖两三百元。”游客们排队和会吉桥合影,在岭脚亭休憩,小村仿佛重现了昔日的繁华。有统计显示,从温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到大会岭观光的年客流量,达5万人次以上。

  红枫古道游兴起,岭脚村成为了发展休闲观光游的理想区域,村民们也意识到了小村全新的生命力。在今年6月份,经村民代表会议全票通过,村里启动实施《大会岭脚村自然生态村落建设方案》,要把小村打造成以风情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开发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三大系列旅游产品体系。

  修古道、建公厕、兴绿化、扩道路……村民们围绕着乡村游,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时下枫叶渐红,当你再度来到岭脚村,或许能品出村里“古今合璧”的新面貌。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 杨世朋 报道组 雷忠义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