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翔巷曾经大师云集 孕育了一所中学出了一所大学
核心提示:蛟翔巷虽不以名人命名,却实实在在走出了大批名师、大腕,是名副其实的“蛟龙潜翔”之地,藏龙卧虎。
这是现在温州四中的校园,当年瓯海公学小楼前的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说不定就掉在一位大师的头上。 □叶卉/摄
方介堪
戴家祥
夏承焘
王季思
赵超构
温州网讯 蛟翔巷,明代号称仁济坊,相传是为纪念一位济贫帮困的胡员外而命名。到了清初,温州城守备教场设于此,属骑营练武之地,有了“教场巷”之称,随着年代的变更,市井遂以谐音雅化为蛟翔巷。
旧地重走才发现,蛟翔巷虽不以名人命名,却实实在在走出了大批名师、大腕,是名副其实的“蛟龙潜翔”之地,藏龙卧虎。
如果说巷子东首的古木海枣树是从历史延续的自然景观,那么西头九山湖畔的“八角亭”当是人文遗产,二者一东一西,使短短736米长的蛟翔巷留存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温州教育史馆的徐志标老师,是从温州四中退休的,他带我重走蛟翔巷。
他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温州中学生游行声援,但艺文学校学生上街受到英籍校长的阻挠。该校教师谷寅侯与之决裂,带头脱离了艺文学校,变卖家产,联合几位爱国士绅,聘请多位著名学者为师,以蛟翔巷的平水王殿为校舍,创办了“瓯海公学”,即今日温州四中的前身。“八角亭”就是当时瓯海公学的图书馆旧址。
在第一任校长谷寅侯的召唤下,“一代词宗”夏承焘、“一代曲宗”王季思、“金文研究第一人”戴家祥、篆刻大师方介堪……这些大家,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都曾执教于此。
从蛟翔巷走出的温州四中校友也不乏人杰。邱清华、周丕振、王思本等风云人物均在此求学。
在人文领域,还有著名报人赵超构,著名作家叶永烈,著名红学家林冠夫,画家夏子颐、平野、朱维明,温州首部电视剧《喂!菲亚特》编剧的张思聪等。在农学领域,有浙江省农业厅原厅长、“灰学”创始人孙万鹏。在医学领域,有骨科名医池永龙;体育领域,有连续七年获得全国柔道赛冠军的李爱月。在科技领域,在蛟翔巷出生、求学的潘峰、周烽,人称“科技双峰”,两人是1979届的同班同学,一起考上浙大,如今潘峰在加拿大从事计算机智能研究,周烽曾在国外研究水声学,现在海军某部任项目负责人。
如今温州四中西首的公园,曾是永嘉县的政府大院。而蛟翔巷20号在当年曾是永嘉县法院,它还保留着极具时代特征的老式门牌。
1984年,温州大学也创办于蛟翔巷,老教师们回忆,当时没有生活用房,只得租用学校周边的民房作为学生宿舍,教师则挤在一幢筒子楼里。教学和行政办公用房也都十分紧张,学生运动场地是利用天井建成的。
如今,除了融现代于古朴的商业形态,蛟翔巷仍保留着温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等机构。
蛟翔巷最狭窄处只有4.5米,最宽处也不过10米,但那么多杰出的人物,走出了历史的宽度。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