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井底人蜗居20年 沦落地下不受救助引追问

2013年12月09日 14:13:45来源:中国广播网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一则关于井下蜗居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2岁的王先生家住怀柔农村,在北京市区靠洗出租车为生,有三个孩子要供养,为了省下房租,他在朝阳区一个地下井一住住了近20年。

  了解情况后,朝阳区救助管理站开了一辆救助车到现场,准备了棉衣、棉被、棉鞋,只要他们提出要求,就会提供救助。不过,王先生没有接受救助。按照规定,民政部门对“井底人”不能强制救助。

  现在,这口井井盖已被水泥封死,在此居住的“井底人”也不知去向。封盖举动再次引发了舆论热潮,这口井该不该封成了大家的讨论焦点。王先生的生活压力确实令人同情,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北京市热力集团工作人员表示,在井内居住挺危险,里面那么多设备,倘若不小心触碰,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井下居住也不是中国特有现象。在很多国家,城市下水道也住着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先去看看美国的井底状况。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庞哲说,美国井下不同于中国。

  美国的井民同中国的不一样之处在于这些井民的组成和政府机构对他们的处理。庞哲说,首先这些人基本上是由无业游民所组成,有吸毒者、罪犯、退役老兵、精神病患者、从家里挣脱父母管制的青少年和因为债务缠身失去家产的人。白天各自还都是设法外出谋生,例如上街卖艺乞讨。

  另外一个与中国不同之处是,美国社会上和政府机构对无家可归民众的解救和帮助,一些非盈利组织和宗教机构每天向这些人提供餐饮、洗涮、过夜服务,但是大多数井民似乎更习惯自己的井民地下居住环境和沿街乞讨的自由生活方式,而不愿接受政府和机构的援助。所以井民的问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特别是在纽约地上有着万家灯火的都市,地下有着无家可归的井民世界,凸显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社会问题。

  再去看看英国的井下状况。英国观察员侯颖告诉我们,欧洲的井下是旅游场所,还有人甚至在井下求婚。

  侯颖说,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下水管道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巴黎的下水道也由于它的作品《悲惨世界》而闻名于世,下水道地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甚至从1867年开始,巴黎下水道就已经开始向游客开放,如今大约每年有超过10万人光顾此地。巴黎下水道有专门用于游览的小船和马车,身着白色服装的导游也会向参观者进行讲解,每隔一段就能看到一个通往地面的铁梯,爬上去就是街道旁边的阴沟盖。

  巴黎下水道建于19世纪中期,这里大约有2.6万个下水道盖子,此外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曾经在2007年翻修了他的下水道博物馆,博物馆外表类似希腊神庙,在地下游客也能够沿着宽阔的下水道进行散步,甚至还有情侣在下水道求婚,可以想像这样的下水道的条件应该也是很不错的。

  最后去看看南美的井下是否也会出现一个“家”呢?曾经在南美工作过的新华社记者刘莉莉说,在哥伦比亚,同样有在井下住了20年的人,他们把下水道当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是他们也担心,总有一天会被政府赶走,因为在那里,下水道也是公共财产。

  刘莉莉说,在南美国家哥伦比亚的一些大城市里,也住着一群井下族,就是居住在废弃下水道里的居民,有一对哥伦比亚夫妻带着他们的宠物狗在下水道里一住就是20多年,他们在井下的家尽管只有6平米,但也能让人感觉到家的温暖,内部有床、炉子、电视机也有电风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睡觉的时候就用井盖将井口盖上,如果到了圣诞节,他们还会在井边摆上一棵圣诞树。

  长期以来贩毒、内战等问题困扰着哥伦比亚,让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得安宁,这些井底居民有的是因战乱背井离乡,有的是贫苦农民到城市讨生活,也有的是深受毒品之害的瘾君子,他们流离失所又承担不起城市里高昂的房租,只能委身井下,他们唯一害怕的下水道是公共财产,当地的管理人员会把他们赶出去。

  由此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井底人”,但是每个国家的井底环境不一样,住在井底的也不一定都是穷人。不过,“井底人”至少带给我们另一种思考。为什么很多人情愿留宿街头,也不愿申请入住救助站呢?

  中国之声观察员王健认为,井下蜗居的现象全世界都有,北京市相关部门果断的采取了封井的措施值得赞同。“有的因为家庭收入实在是太低租不起房子,我们的社会救助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中国社会救助的有1500多万人,但还是远远不够,社会救助是一张大网,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确保任何一个人不漏到网下。”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编辑: 温网编辑|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