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画飞云江两岸风景 有三处取景点

2013年12月20日 06:55:08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画的正是飞云江两岸的风景,作画地点就位于瑞安马屿的圣井山。”

瑞安黄公望研究会工作人员说,站在圣井山山顶,四周景色与《富春山居图》所示极为相似。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图片由瑞安黄公望研究会提供

  温州网讯 “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画的正是飞云江两岸的风景,作画地点就位于瑞安马屿的圣井山。”瑞安黄公望研究会(筹)负责人黄荣波说,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四年时间,终于找到了画作的实景地。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朝闻天下》栏目也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瑞安一族谱有“黄公望”的署名记载

  黄公望,元代画家,其山水画自创一格,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传世之代表作,完成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是黄公望为友人无用师所绘,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010年,任职江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的黄荣波,正致力于对瑞安黄氏家族展开深入研究,但并非是冲着黄公望去的。

  同年1月16日,黄荣波来到瑞安马屿镇冯桥村,查找有关黄氏家族的相关信息。在翻阅村里一本族谱时,他意外发现其中有“黄公望”的署名记载。“根据该族谱序言的记载可以确定,此‘黄公望’在世时间,与《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创作该画作的时间重合。”黄荣波说,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由此开始了对黄公望的研究。

  史料称,黄公望为“元代著名道士”,“晚年结蓬莱庵于圣井山,著有《写山水诀》”。黄荣波说,瑞安的圣井山位于飞云江南岸,四周山岭众多,而且在古时,圣井山一带属于平阳地界,这与史料记载黄公望宿居平阳也是吻合的。此后的几年,黄荣波数访圣井山,站在山顶,远眺飞云江,他觉得四周景色与《富春山居图》所示极为相似,而且他还在山上平阳道观的道藏内,发现了“平阳道人黄子久”的字样(黄公望字子久)。

  圣井山上寻找黄公望足迹

  在探寻前期,对《富春山居图》颇有研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张洪,也加入到了黄荣波的团队中。前天,记者和黄荣波、张洪等一行人,实地探访圣井山。

  车子沿圣井山南坡至半山腰,一行人步行20多分钟后来到海拔近750米的山顶。在黄荣波的指引下,借道山顶一处长满杂草的小径,记者绕到了山的北侧。此时,眼前出现了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长满杂草。“从四周的断石残垣可以看出,这里以前应该有一处建筑。”黄荣波认为,这里就是《富春山居图》所谓的“山居”古遗址。

  再往前走上数十步,便是一处山洞,站在山洞口往前望,一座孤峰拔地而起。黄荣波认为,黄公望曾在山洞修道,称之“庵洞”。而耸立的孤峰和古遗址所在地,与黄公望的道号“井西道人”、“一峰道人”、“净墅老人”等都很吻合。

  展开《富春山居图·子明卷》的影印本,张洪将画中的山峰与现实的山峰一一指出。画卷由东向西,先后囊括了飞云山南北两岸的多处山峰,如万盘尖、山皇山、鹤屿山、山前山、高岙山、五甲山和荆谷山等。记者问,为何画作中不见“之字形”的飞云江,而是一片江面。张洪解释,这是几百年间地形变化的结果,他们曾在当地村庄的地表下,挖到过不少贝壳,可以证明以前下面是一片江面。

  黄荣波还说,他曾经沿崎岖的北坡上山,直达古遗址处,经过实地考证,他有理由相信:“在圣井山北侧山脚下的净水村,正是黄公望祖辈们生活的地方。”

  《富春山居图》有三处取景点

  黄荣波用于对比的原图,是《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黄荣波说,社会普遍认为《富春山居图》是“《剩山图》+《无用师卷》”的组合,其实《子明卷》才是黄公望的真迹,被乾隆皇帝视为瑰宝,在其上题跋57处。

  张洪说,《子明卷》长5.6米,宽31厘米,按照人眼的视野,是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么多景观的。另外,在古遗址等线索的基础上,他仔细对比画作远近山峰相互遮挡的程度,以及两山间的相对距离,甚至是山上树木的大小,以帮助确定取景点的线索。

  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实地拍摄并与原图做对比后,黄荣波和张洪认为,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具体取景点有三处,分别位于庵洞、孤耸的“一峰”和山南侧的一处道观;共有八个视野角度,每个角度的创作部分拼合才成为最后的画作。

  “不管是住在瑞安还是平阳,我们的研究至少能证明黄公望曾居住在温州,《富春山居图》所画的正是飞云江两岸风景。”黄荣波说,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将黄公望的名人效应留在温州。

  新闻链接

  黄公望祖籍之争

  对黄公望祖籍,除了有平阳说外,还有新洲说、杭州说、松江说、常熟说、富阳说、徽州说等等。不过目前学界主流的看法是,黄公望本姓陆,名坚,是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义子,因此改了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富春山居图》真迹之争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富春山居图》在分离63年后首次实现历史性合璧,而当时所用的正是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对此,人们普遍认为,1650年,收藏家吴洪裕病危,以此画投火为其殉葬,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该画焚后分为两段:前段为《剩山图》,长51.4厘米;后段世称《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而《子明卷》始终完好无损,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 朱斌 |编辑: 林振将|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