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天气:本周连续晴天 扫霾冷空气周四发威

2013年12月23日 08:02:08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昨天下午,市区天气晴朗,三垟湿地,小朋友在阳光下吹泡泡。记者蒋超/摄

  温州网讯 昨天凌晨,我们迎来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一到,如闹钟上了发条,分分钟把你往三九天里赶,南方数九寒天的日子就此拉开帷幕。昨天早晨,温州全市大部气温破零,最冷在泰顺,县城罗阳仅-3.6℃。

  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过完冬至,我们要准备好迎接一年里最寒冷的时节了。然后,春天就不远了。

  为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蔡女士昨天中午辗转“半座城”

  家住市区新城的蔡女士,昨天中午辗转“半座城”,赶到县前汤圆老店,为了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麻心汤圆;在市区上班的苍南小伙子小杨,趁着昨天休息,一早搭车回苍南,为和家人一起吃汤圆;昨天要值班的陈先生,在单位边上找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有卖汤圆的面店……冬至这天一定要吃碗汤圆,是很多市民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

  昨天下午快3时了,市区县前汤圆老店里,依然热热闹闹。氤氲的热气里,人们耐心地排着队,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

  县前汤圆老店经理徐君唐从昨天凌晨两点就开始忙活了。昨天店里人手增加了两倍,40来个人分批忙碌,平时只开2个锅煮,昨天6个大锅的火一刻没停。因为站太久,徐君唐说自己的两脚都胀得难受,到下午四点,撑不住去打了个盹。他估算了一下,昨天的客流大概有三四千人次,是平时的两三倍。

  不过,汤圆多含大量油脂及糖分,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以及肠胃不太好的人,不能吃太多。老人和小孩也要少吃,而且要细嚼慢咽,以免发生噎住或呛到的意外。

  以前的“还愿日”

  如今是收发祝福的日子

  冬至,是一年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在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还有“冬至大过年”、“吃了汤圆大一岁”之类的说法。

  民俗专家金文平说,冬至吃汤圆,在温州大概是从宋代开始流行。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金文平解释说,除了吃汤圆、祭祖等习俗,以前温州人在冬至,还要做一件事——还愿。比如过年时在佛祖面前许下的愿,最迟要在冬至这天还掉。所以,温州民间有“春许愿来冬来还”的讲法,这个“冬”就是冬至。冬至这天还是民间的“诚信日”,如果欠别人钱,冬至这天一定要还。至于“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初始也不是这个意思,不过慢慢口耳相传下来,变成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以前的“还愿日”,如今,演变成了一个发送和接受祝福的日子。

  “冬至快乐,今天不要忘记吃碗汤圆。”市民余女士给微信上的很多好友都发送了温馨的问候。和她一样,昨天,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汤圆的照片,给朋友送节日的祝福。

  数九寒天开始了

  “冻手冻脚”越来越明显

  老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气温也一路“冷酷到底”。民间有以冬至天气的好坏来预测往后天气的习俗。“冬至黑,过年疏”,意为冬至这天若没有太阳,过年是个大晴天。反之亦然。

  昨天,太阳如约与大家见面,不过骨寒的冷依旧不变。昨天早晨,全市大部气温破零。除沿海地区外,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4℃~-1℃。家住市区鹿城路的林女士在朋友圈发图说,放在阳台上的鱼缸里,水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普遍是早晨六点前后,早起出门的朋友,“冻手冻脚”的感觉尤为明显。老年人如果有出门晨练的习惯,尤其要注意保暖。

  扫霾冷空气

  将又一次来临,发威大约在周四

  好天气碰上好空气的“好日子”在上周末暂时告一段落。连续晴天,导致雾或霾有加重的趋势。从上周五开始,市区空气出现了轻度污染。

  天太冷,空气质量又不好,没事的话,宅在家里晒晒太阳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不过,马上又有来扫霾的冷空气报到,估计会在周四发威。

  虽说本周初白天有太阳相伴,气温略有小升,但早晚还是很冷,市区基本在5℃以下,山区则是0℃以下,高山地区甚至可达-4℃,霜冻、薄冰,乃至冰冻或严重冰冻都有可能现身山区。

  延伸阅读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千篇一律变成了聚餐吃顿饭,那些曾经的习俗,大都已经忘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捋一捋冬至的那些知识。

  1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节的由来: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

  长至节的由来: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亚岁的由来: “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在我国民间,则更有“冬节大于年”的说法。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溯源到周代。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所以又称为“亚岁”。

  2古代为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民俗专家说,这与历法传承有关。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以子月即农历十一月为每年第一个月),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与冬至分开,但相当长时间内,人们还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

  3冬至习俗:

  (1)代表年终有归宿。在古代农耕社会,冬至这一天代表了种植和腌制食物、酿酒的开始,是重新再来的起点,春天已经不远了。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做米酒、进补、祭祖,学生探师之类。

  (2)温州冬至特有习俗。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温州有夜里“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10时过后,当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给居民敲响了防火防盗的警钟。无论刮风下雨,严寒落雪,夜间敲梆从不间断。清代郭钟岳瓯江竹枝词《敲梆》:“谯楼鼍鼓已三更,灯火荧荧杂市声。街柝不需申夜禁,侬家犹有未归人。”敲梆,是一种古老的治安联防的优良传统民俗。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朱奕 通讯员林泽微 |编辑: 金道汉|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