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控“新坐标”——记北京飞控中心科技创新团队
核心提示: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欧阳开宇姜宁谢波)苍凉寂寥的暗灰色月球表面,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熠熠生辉,这是中国的探测器从月球上拍摄下传的第一张五星红旗的照片。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支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一路领航控制嫦娥奔月、环月、精准落月,首次遥控“玉兔”顺利巡月,将中国飞控“新坐标”镌刻在月球之上,实现了中国航天飞控能力的又一个新跨越。
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对飞控来说更是如此。自探测器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到软着陆月面,飞控贯穿始终,关乎任务成败。
他们面对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嫦娥三号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中心主任陈宏敏一连用了三个“最”:“高精度的飞行控制”是对中心的最根本要求,“月面巡视遥操作”是中心所面临的最新难题,“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置”是中心要应对的最大挑战。
当嫦娥三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飞控大厅科技人员喜极而泣,他们为嫦娥三号的出色表现而流泪,也为飞控的高精度而激动。
当时位于大厅第二排总体岗位的巡视器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席露华匆匆鼓了两下掌,便埋头于随即展开的紧张工作中。这场战役她和同事们已经挺了三年,不允许有丝毫任何懈怠。中国航天首次实施遥操作控制,为月球车量身定做一套全新的控制方案成为摆在北京中心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早在2010年10月,总体团队就全身心的投入这项工作中。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器协同控制复杂,精度要求高,轨道室高级工程师刘勇从改进基础计算模型入手,牵头开发出月面探测所需的坐标转换、日地相对位置计算等程序,大幅度提高了嫦娥三号轨控计算的精度。
为了突破月面巡视动态规划技术,项目负责人高宇辉一边了解月球车最新需求,一边和国外软件做比对,常常盯着电脑上的月面一动不动,俨然自己已经成了月球车。他在研究智能规划技术时发现,如果能够把自动规划引入到月球车任务规划中,将有效地降低规划计算复杂度,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
嫦娥三号任务的总调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岗位。从嫦娥三号发射、入轨再到落月、遥操作,几乎所有关键重大弧段的指挥调度也都将由这个岗位完成。尤其是探测器在月面着陆以后会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月球车与着陆器的分离工作,总调度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密切关注进展情况,保证每一条口令及时、准确下达。
第一次上岗就担当重任的张远明给自己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学习计划”。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弥补业务上的欠缺,他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用来阅读测控通信专业文献。
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奉献着自己也奉献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中心负责嫦娥三号任务测控应用系统软件总体设计的高级工程师陈骁,作为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陈骁很少有时间陪女儿,而她的丈夫扮演着“奶爸”的角色。用丈夫的话说就是:“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忙碌的陈骁依然没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但她付出全部心血,悉心设计的北京中心嫦娥三号测控应用软件系统在任务中经受住了大战的考验。
轨道工程师颜华在领导和同事心目中是一个敢闯能干的“女汉子”,可在家人眼里,却是一个“爱走神”的人。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饭,聊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颜华的婆婆发现,自己的问题儿媳妇一个也没有回答,“全用‘嗯’代替了。”颜华的老公见状便拉了她一下,“妈跟你说话呢,又神游天外了!”回想起这件事,颜华说:“当时我脑子里想的全是嫦娥三号动力下降段的一个仿真程序。”
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感慨的告诉记者,“中心拥有一支富有朝气、拼搏奋进的科技创新队伍,他们是连战连捷的重要保证,更是飞控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完)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