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守男孩的新年愿望:把我的思念带回来
核心提示:伸手关灯时,记者在靠床的墙壁上发现一行用铅笔写下的字:快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其中的“我”被俏皮地改写成英文“I”。
房间墙壁上,李文龙偷偷写下“快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
在老师交代的作文里,父亲是李文龙最难忘的人。
李文龙喜欢折叠一些小玩意消磨时间。
李文龙端着饭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饭边看电视,这个坏习惯的养成与其缺少父母的教养有一定关系。
教室大门紧闭,李文龙只好爬上窗户向教室内张望,他说他还是比较喜欢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光。
他寡言少语,性格内向;
他寒假最重要的“功课”,
是趴在窗口张望;
他很小就喜欢折纸飞机,
因为飞向远方的是对父母的念想。
他所代表的,
只是9.2万分之一的孤单。
“隔代亲”下被放任的童年,
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而是关爱、激励和榜样,
更是与父母共度的一剪时光。
破除户籍与地域的羁绊,
他们能否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得到一张一样的课桌,
和最真实的陪伴。
夕阳西下,一名少年趴在三楼的窗台上,望着从家门前经过的小巷子。这条小巷是从村外通往他家的必经之路,少年期盼着能第一时间看到可能提前回家的父母的身影。
这名少年叫李文龙,今年14岁,永嘉县岩头镇鲤溪中学初一学生,他也是该校100多名留守学生中的一名。在学校留守学生名册内,他的名字下备注为“随奶奶生活”。
1月21日,农历腊月廿一,距离春节不到10天。这天,温都记者走进这名留守少年的生活。
怕生少语只顾低头用脚蹍尘土
当天下午3时,记者在鲤溪中学校长金利荣的陪同下,在鲤溪社区鲤溪村找到李文龙的家。
他家是一幢三层楼的民房,据说是三四十年前建造的,外墙已斑驳不堪,木门被虫蛀出小孔,房内的木质地板及楼梯踩上去咯吱响,房檐上的瓦片也摇摇欲坠。而周边,较多的是一些崭新的小楼。
李文龙不在家,他的奶奶周大妈说,孩子在家无聊,跑外面找同学玩去了。没过一会,周大妈便把孩子找回了。
记者向李文龙问好,他没有搭理,只顾低着头,左脚尖来回不停地蹍着地上的尘土。甚至连金校长的问话,他也不作答。
“阿龙平时不爱说话,和他爸爸妈妈打电话也是这样。”周大妈打圆场说,“阿龙很内向,别看他14岁了,见了陌生人还是怕生。”
“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留守孩子可能有点儿‘闷’,学校里其他留守孩子也大多这样,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似乎成了他们与其他孩子的‘分水岭’。”金校长分析,这应该跟长期没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有关。
趴窗台张望成了寒假里的“作业”
待金校长走后,记者试图与文龙攀谈。
起初,他只是站在房门口,一句话也不说。
“文龙,过来坐,给叔叔讲讲你在学校里的事……”
他依旧低着头。
“是不是想爸妈?”
此时,文龙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双手紧紧相握,放在大腿上,依旧是沉默。
一分多钟后,他才点点头。
“你爸妈什么时候回来过年?”
文龙略微抬起头,然后轻声说:“他们说25号回来。”
在一旁的周大妈补充道:“他爸妈说是说25号回来,但如果车票不紧张的话,也有可能提前回来。”
接着,周大妈介绍了家里的情况——文龙出生后几乎一直由她抚养,文龙的爸妈以前在宁波打工,前年开始在长沙,之前两三年回来一趟,不过最近两年春节都回来,“每次一听说爸妈要回来过年,阿龙都很期待……”
说到此处,文龙悄然起身上楼,到了他自己的房间,趴在窗台上……
周大妈说,文龙就是知道他爸妈可能提前回来,所以经常趴在窗台上张望,一天好几次,比做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都要勤,这似乎已经成了他另一份“寒假作业”,每天必做。
喜欢折纸飞机因为藏着他的心愿
文龙的手很巧,他有个爱好——喜欢用纸张折叠纸飞机之类的小玩意。周大妈说,有些是跟别人学的,有些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在文龙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几个用广告纸折叠的、手工复杂的菠萝状笔筒。“这些都是你做的?难度很高吧,怎么做的啊?太厉害了……”
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称赞,文龙似乎放松了许多,话也开始变得多起来。
“有时无聊呗,做着做着就做出来了,这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文龙说,他最喜欢折飞机,很小的时候就会折了。
为什么喜欢折飞机?
文龙笑了笑,毫不掩饰他曾经有过的童心——“因为爸妈都在外地,小的时候,看别人折飞机就学着折,想着坐飞机飞到他们身边。那是小时候的想法了,现在就想着他们能快点回来。”
说着,文龙从作文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上“爸妈,你们快回来,我想你们”,然后快速折成一架纸飞机,使劲一掷,飞机飞出了窗外……
在交流中,记者发现,过年这段日子,对文龙来说,是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时光。不是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而是过年能见到爸妈。
墙上一行字 把我的思念带回来
傍晚5时30分,周大妈开始下米做饭。
文龙看见后,从凳子上起身走到灶台后面,拿起柴火帮忙生火。周大妈说,文龙很懂事,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吃晚饭时,文龙的一个坏习惯却让他的奶奶很无奈——端着饭菜坐在电视机前吃饭,几番叫他回到饭桌前,都没有理睬。“他就想看电视里嬉闹的场景,他喜欢热闹。这毛病是被我惯的,也只有他爸妈管得了。”周大妈说。
晚上8时30分,文龙准备上床睡觉。
睡觉前,他拿出一本破花脸的相册,跟记者描述其中仅有的两张跟父母的合照。但记者发现,这两张照片都是在他四五岁时拍的。
被问及“爸妈不在身边,有没有怨恨爸妈”时,文龙说:“爸爸妈妈刚开始出去打工时,我也恨他们,觉得他们抛弃了我。现在我长大了,理解了,家里困难,他们出去是赚钱,是为了我好……”
20多分钟后,文龙枕着相册入睡,忘了关灯。
伸手关灯时,记者在靠床的墙壁上发现一行用铅笔写下的字:快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其中的“我”被俏皮地改写成英文“I”。
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文龙羞涩地说,这是他之前听来的一句歌词,“写给我爸妈的。”
“留守的”占半 其中不乏“独立生活”的
据了解,在鲤溪小学、中学,留守学生的比例达50%以上。
记者在鲤溪中学提供的一份该校的留守学生名册上看到,留守学生的监护形式分为“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朋友生活”,甚至还有一些没有长辈陪伴,“独立生活”的。
记者走访发现,这里很多留守孩子都是在还不会走路说话的时候,就和父母分别,被留在了老人的身边。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许多孩子的天性或多或少受到压抑;他们虽然常常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坚强、独立,但也常常比别的孩子孤僻、冷漠、少言寡语,甚至性格怪异。
对于子女留守的原因,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用“负担不起”、“钱不够花”等跟收入相关的话语来解释。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他们说,在外地工作时,他们会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关心生活和学习。可他们不知,孩子的思念绝非一条电话线所能承载。
鲤溪中学校长金利荣说,在平常的教学中,留守学生成了老师主要的家访对象,他们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心理问题。大多留守学生不听监护人的话,有典型的“叛逆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弱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留守儿童又容易把自己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较,就会产生“没人管”、“被抛弃”的心理感受,所以容易叛逆,出现心理甚至行为问题。
亲情饥渴 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温州市妇联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留守儿童(0至18岁)达9.2万多人,大多分布在永嘉、苍南、泰顺等地的山区农村。
市妇联儿童部负责人王素芳称,留守儿童是指家长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缺失正确的早教,很多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父母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二是学业隐忧增多;三是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四是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这种“三缺”状态,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突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王素芳说,许多出门打工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但由于隔代教育本身就缺乏交流,再加上溺爱,爷爷奶奶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教育好留守儿童。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成立留守儿童快乐之家,民间爱心组织结对扶助等,但这都不是治本之策。最关键的还是通过优化城市教育环境和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记者手记:
在永嘉,我走访了多个乡村,见到了10多位留守儿童,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来去匆匆,我无法触及到他们稚嫩的心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留守的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的爱,就像是五官感触不到的氧气,它虽然存在,虽然可供呼吸,却不在真实的身边,只在电话那头,在漫长的等待中。
看着他们独立地照顾自己的生活,听着他们平静地说着对父母的思念,感受着他们对父母的理解——是的,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失去了部分无法弥补的亲情,但他们较早地拥有了坚强。这份坚强,同样是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春节,对像李文龙一样的留守男孩来说,是一种期待,很多父母赶在春节回家与孩子过年。然而,春节匆匆一聚后,众多留守儿童又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天天依偎在父母的身边,再次回到略显孤独的轨道。
那些孩子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和期待,他们既希望与父母团聚,又惧怕离去带来的又一次心痛。谁来守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未来,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课题。期盼社会各界都可以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一份温暖,守护他们的童年。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