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慈善的救助以医闹收场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去年10月,温岭暴力伤医事件令世人震惊,但是,惨剧并没有停止,在这之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全国又接连发生了多起暴力伤医事件,并有一名医务人员死亡。
惨剧给各地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一起起让人心寒的暴力伤医事件,表面上看,是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但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本身。
令人寒心的现代版“农夫与蛇”
2月6日,贵州籍女患者肖某因为眼疾慕名来到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求医。经医生检查,肖某视力评估为“手动”(属于较差的视力级别),且角膜穿孔,若不及时做角膜修补手术,眼球很快就要保不住了。
肖某慌了,不管是手术费用还是眼疾的状况,都令其六神无主。在医院诊室外,她哭着向医生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今年34岁的肖某没有工作,家里有5个孩子,最大的10岁,最小的10个月,全家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基本上只能依靠肖某丈夫葛某打工赚得的2000元月薪维持。
肖某出身在贵州农村的一个家庭,父母视力均不好。肖某4岁时,突发左眼疼痛,因未及时治疗,左眼逐渐失去视力,成年后几乎一点视力都没有了。
肖某说,她平时会依靠右眼在家做点手工活补贴家用。4个月前的一天,她突然觉得右眼很疼,眼睛发红,视力模糊,于是,她去杭州一家知名医院就诊。当时,医生告诉她,她的眼睛需要动手术,术后不一定有很好的愈后效果,并且手术费用也比较高。肖某无奈回了家。
之后,她又听人说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不错,于是,她让10岁的大孩子停学在家照顾3个年幼的弟弟妹妹,自己带着10个月大的小孩来到温州。
当得知角膜手术需要上万元的费用,并且今后还要长期使用药水时,肖某和他的丈夫懵了,肖某哭求医生救救她,救救她这个贫穷的家庭。
接诊的眼科医生是一位博士,技术过硬还有着一颗仁者之心。他很同情肖某的情况,就此向医院做了汇报。随后,该院研究决定,让肖某先行入院,并为其向温州市永乐科技奖励医疗救助基金会和浙江省华福慈善基金会争取到了两笔共计10800元的慈善救助。
有了这两笔善款,手术费用就不成问题了。术前,医生告诉她目前她的视力情况和即将着手的角膜手术相关事项,并告之术后视力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不能确定。肖某在术前告之书上签下了名字。
术后20天,经专家评估,肖某的眼球保住了,但视力仍为“手动”。医生向其解释,按目前的医疗技术,她的眼睛只能恢复到目前这种状态,可以达到出院标准。但肖某不同意。
她开始在医院哭闹,要求继续免费治疗,要求将眼睛恢复到更好的状态。次日,她又召集了老乡去医院争论,并扬言“要拿医生的眼睛来换我的眼睛”!
一场始于慈善的救助竟然换来如此的结果,医务人员都愕然了,“给我们迎头泼来了一盆冷水!”“太令人寒心了,这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吗?!”
采访中,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说,对这些医闹行为他非常愤慨:“如果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医学。生命不是商品、不是交易,不是你给多少钱就意味着可以让你健康长寿。医院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场所,不是一个任你进行商业谈判的消费场所。作为一名医生,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好救治,但由于目前医疗技术手段的限制,不可能让所有的医疗行为都达到预期目标。我们理解人们对生命的未知、对疾病的恐惧,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病,这本身就是不良的就医状态。”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肖某为视力恢复问题已经到眼视光医院闹了2场。
呼声:请让医生坚持下去
去年温岭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各地,伤医事件仍在不断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温州市各级医疗机构共发生医疗纠纷300余起,其中15%左右的纠纷中有医务人员被暴力所伤。
“医德是医生的自我要求,如果怀疑医生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怀疑医生治疗不当,可以向医院、向卫生主管部门反映,可以做医疗鉴定,可以通过调解、通过起诉等多种渠道解决诉求。如果怀疑某个医生技术、某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可以选择去其他就医场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该对医生施暴。”
王勤美认为,要是继续任凭暴力伤医事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国,一个人从出生到被培养成一名医生需要30年,之后医术上的晋级需要更多时间。但是现在,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选择了放弃。中坚力量出国了,剩下的有人提早退休了,有人不愿意选择直接面对病患的岗位。医生辛辛苦苦工作,最后不但要担上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还要成为被杀的对象,谁还愿意再做医生?!”
在市区某医院医疗一线工作的陈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医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他们一直希望做更多,让更多病人能够理解自己,但是总还是不断遇上很固执的病人。她说:“希望病人能多一些医疗常识,能对疾病的认识有所改变。”
一位医生说,近两年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义务做医疗科普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公众能更多地了解医学知识,增加对医疗行业和医学局限性的理解,促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遗憾的是,我辛辛苦苦、连篇累牍的科普建立起来的医患信任,有时会被一些无责任心、恶意攻击医护人员的人以区区几十个字就摧毁!”
采访中,很多医生都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医疗行业,“加班加点、周末无休,在岗位上需要兢兢业业、不断学习,而大环境却让人如此失望!”
王勤美呼吁,给医生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作为市政协委员,王勤美多次向政府、向社会呼吁保护医务人员,构造平安医院,“给医务工作者一个平安的环境,让他们好好为大家服务。”
采访中,王勤美提到广东省中山市对保障医院安全的做法,“将医院视为公共场所进行管理,由公安部门牵头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医闹,特別是职业医闹,据了解,广东中山已经连续22个月无医闹,成效明显。”
平安医疗,
是伤痛之后的渴求
暴力伤医多发是一种让人感到沉痛和悲哀的社会现象。伤痛之后,除了追责,我们更多的是对平安医疗的渴求。
对此,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吴玉宗认为,当务之急是维护好医疗场所秩序。医疗场所是公共场所,谁在医疗场所胡作非为必须以破坏公共秩序罪来处理。公安部门应该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医疗秩序。其次是必须健全医疗纠纷的鉴定、调节机制,用公开、公正、合法的程序处理医疗纠纷。如有争议,可以引入第三方鉴定机制来处理医疗纠纷,增强医疗纠纷争议解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吴教授认为,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需要患者了解医生不能包治百病,并打击夸大的医疗宣传;需要病人及其家属给予医生更多的信任;更需要狠狠打击医德恶劣的害群之马,维护医生的职业荣誉,增强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唯有如此,病有所医才能真正实现,人们的健康才有更大的保障。
记者手记
采访中,多位医务工作者提到了美国著名的医师E.L.Trudeau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管医学技术发展到哪一个程度,人类仍然要面对生病和死亡。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都不能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作为医生,除了以掌握的医疗技术尽力为病人治疗,更多的是帮助和安慰那些病痛中的人们;作为患者,首先要放下的是质疑。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生命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期待我们的医疗环境更加清透、更加平安、更加充满关爱。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