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验暂别手机24小时 半数人半小时内拿手机
核心提示:30名大学生报名体验|逾三成人认为可坚持1天以上
调查显示,逾三成人认为可坚持1天以上不用手机
温州网讯 当手机变成生活中的身份证、钱包、饭前“试毒的银针”、打发无聊时间的伙伴,我们还能离开手机吗?上周末,温大城市学院学生会发起一项“暂别手机24小时”体验,有30名学生报名参加。结果,30分钟后,14名体验者中途“退场”;3小时后,该活动因体验者“全军覆没”而提前结束。
就“如果有一天没有手机”这一话题,记者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收到的104份问卷中,33位受访者认为,撇开工作学习需要外,可坚持1天以上不用手机,但也有6人认为,根本离不开。
大学生体验
近半数人在半小时内拿起手机
上周五晚6时,一场主题为“暂别手机24小时”的特殊体验活动在温州大学校园内悄然举行,30名来自温州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按照要求,体验者要在克制的情况下,不触碰手机并记录全程体会。
体验结果令人唏嘘: 29名大学生自我“禁锢”不超过3小时,其中14人仅在半小时内就拿起了手机,只有一名大学生坚持了3小时。这场体验在开始仅3小时后,就因所有体验者中途“退场”而提前宣告结束。
莫智明是城市学院学生会调研与维权部的负责人,也是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他直言,这样的体验结果也是意料之中。“这个时代的通信和信息都离不开手机,别看我们是学生,周末也还是需要很多联系的,老师会找、家长会找、同学会找。”在活动发起之初,莫智明就以“忙碌”为由未参加这项体验。
作为体验者之一,瓯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潘健伟几十分钟后就拿起手机看了段视频。他对此的解释是:太无聊了,室友们都在打游戏,没人搭理他。他认为,自己平时倒不会太依赖手机,可如果让手机和电脑同时消失,会让他无法接受。
城市学院大二学生朱俏源是这场活动中坚持最久的体验者。因为高中同学的来电,她忍不住拿起了手机。“我其实蛮佩服自己的,居然坚持了3个小时。”她说,平时基本手机不离身,尽管知道可能没人找自己,也会习惯性地去翻看手机,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特别是一个人在路上走或等人的时候,手机是排解尴尬和无聊的武器。”她笑着说。
这场体验后,许多大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手机生活的看法:现代生活中,手机变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虽然手机方便联系,但玩手机还是要自控。
老师说法
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学生人际交往
对此,温州大学溯初学区党总支副书记章志图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智能手机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大方便,但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些班级曾尝试在课堂上没收手机,这正是对手机影响学习的回应。
事实上,过度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会产生负面影响。据温大学生处统计,去年该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咨询总数位列心理咨询榜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
调查问卷
周末如果没手机 优先选户外运动
针对“暂别手机24小时”这一话题,记者随机对104名21~60岁的市民进行了调查。近六成人愿意一天时间不用手机。
33位受访者认为,撇开工作学习需要外,可坚持1天以上不用手机,但也有6人认为,根本离不开。“因为工作原因离不开手机,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被手机所奴役。”受访者陈小姐告诉记者,曾多次试图摆脱手机的束缚,但一直没成功,尤其在无聊或发呆的时候,总会不自觉拿起手机刷屏。
如果让你过一个没有手机的周末,你会选择干什么?八成多人将参加户外运动作为第一选择,其次是朋友聚会、亲子活动、看书、逛街。
此次接受调查的市民均使用智能手机,平时除了通话、发短信之外,还会使用微信、微博、游戏、音乐、电影等功能。87.5%的受访者认为,微信、微博是打发无聊时间的第一选择,83.6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所具有的娱乐功能,甚至超过原始的通话功能。
心理医生
都市人停用手机不可能 但可改变手机控的习惯
针对此次体验活动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市人民医院心理诊疗中心负责人黄国胜认为,生活方式单一、人际交往缺失是导致现代人成为手机控的主要原因,并非与上瘾有关。
黄国胜解释,都市人工作节奏紧张,业余时间的活动项目却非常单一,很多人偏爱宅家,这时往往会寻找一个替代品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用手机打发时间。而有的人离开手机后出现的紧张、焦虑现象,则是太过在意人际关系的表现。
“转移注意力是改正手机依赖症的一个有效办法。”在心理医生看来,都市人停用手机是不可能的,但改变手机控的习惯完全可以实现,丰富业余生活,阅读、户外活动、朋友聚会等方式即能治好手机依赖症。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