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deline
“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这首诗载于《温州竹枝词》,描述的是清朝端午佳节水上台阁漫游河道时的盛况。在龙舟之上,搭建亭台楼阁,曾经是温州塘河人家独特的历史记忆,1933年,温州水上台阁绝迹江湖。
2003年开始,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温州市民林春微等怀着梦想,倾注了温州地区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花费300万,让水上台阁重现辉煌。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这艘号称“水上宾利”的大家伙,却两度沉没。
困局两度沉没折射管理之困
两年来,有着“水上宾利”之称的台阁两次发生沉没。尽管沉船原因一直没有明确说法,但接连发生沉没事故,暴露出水上台阁管理上存在明显不足,加强水上台阁的管理刻不容缓。
水上台阁的日常管理一直是难题
“这艘水上台阁就一直停泊这里,很少看见有人来管理。”附近一名林姓住户告诉记者。
对此,温州瓯海区龙舟协会相关负责人、台阁建造者之一曹晓勇也感到无奈,这艘水上台阁做工精美,集温州众多民间工艺为一体,一度是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种风光背后的隐忧已然开始显露。曹晓勇说,这几年来这艘水上台阁一直由出资造船的民间人士与瓯海区龙舟协会共同负责维护和管理。
按照瓯海区龙舟协会和出资人的想法,他们一直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介入,为水上台阁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日常维护。“按照这样的管理模式,(沉船)迟早会发生,因为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管理。”
曹晓勇说这艘温州台阁代表着我市龙舟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当初出资也是为了保护温州本地的文化产物,没想到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保管问题。
曹晓勇说,就算这次水上台阁能够重见天日,今后的维护和保养、安置仍是一大问题。“我认为水上台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职能部门就要发挥日常维护和管理的主导作用,而瓯海龙舟协会和爱好者方面则是进行相应的配合。”
难题这次打捞比去年更难
5月6日上午10时许,水上台阁仍沉浸在水中。私人打捞队、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等在现场查看台阁的情况。
在台阁沉没现场,去年参加打捞的邵师傅也在河边观察。据邵师傅介绍,去年打捞沉没的台阁花了几天时间。“这次如果要打捞的话,会更加困难。”邵师傅向记者解释道,“因为这次沉没的位置离岸边更远了。”
“还是有必要打捞的。”一位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温州台阁是收录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属于温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再次沉没造价300万的温州台阁又沉了
2014年5月5日,停泊在温州市区会昌湖的水上台阁被发现沉没。而在2013年5月的那次沉没事件,为了让水上台阁重见天日,光是打捞费用就花掉了12万元。
为什么台阁再一次沉没?
为什么当时不换地点保管?
停泊在同一处位置的台阁,为何会再度发生沉没事件?
问:台阁为什么会再次沉没?是不是跟昨天下雨有关?
曹晓勇:这个我还不太清楚。去年5月14日台阁沉没,有人发现当时有多艘快艇经过停泊台阁的附近水域,大家猜测可能是大量湖水冲入台阁船舱导致,可至今没有调查结果。虽然前天晚上有下雨,但台阁在台风天都能安然度过,下雨对台阁应该说问题不大。
问:当时台阁打捞起来后,有没有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曹晓勇:当然有。我们检查发现船体没有受损破漏,然后在船上增加挡雨的铁篷;船舱里安装自动排水系统,一旦水位超过15厘米,就会启动自动排水功能;还安排专门的工人,对台阁进行管理。
问:去年台阁打捞以及维修费用,花掉了多少钱?
曹晓勇:去年是使用气囊打捞台阁,打捞花费12万元,由市体育局、瓯海区体育局垫付。而清理台阁以及修理费用等,我们花掉了20万元。对我们出资建造台阁的人来说,台阁的后续管理是个沉重的包袱。
问:为什么没有换个地点来保管台阁?
曹晓勇:去年台阁打捞上来后,其中一种方案考虑要保管在三垟湿地。可将台阁开到三垟湿地这里,要耗费大量人力,并且难度大,这个方案只能放弃。还有一种方案是考虑让船上岸,建造专门船坞来保管,但要花费几十万元,资金筹集难度大,结果也没有成功。最终选择停泊在瓯海龙舟基地位置。
昙花一现造价300万台阁倾覆于会昌湖
2012年,在温州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上,这艘造价300多万元的台阁曾是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在2013年5月14日,端午前夕,停靠在会昌湖的温州水上台阁突然沉没。
多名目击者证实,这艘水上台阁沉没整个过程,只有约10分钟。瓯海区龙舟协会副秘书长金凯介绍,当天有人发现有多艘快艇经过停泊台阁的附近水域,使得大量的河水冲入台阁船舱。于是他带着水桶赶往现场,准备舀水救船,但为时已晚。
据悉,这艘豪华水上台阁自去年亮相后,就一直临时停泊在瓯海龙舟基地登舟处附近水域。为保护好这艘水上台阁,造船的民间人士与瓯海区龙舟协会专门成立了台阁管理小组,维护管理这艘水上台阁。
水上台阁的管理人员介绍,他们委派专人定期清理台阁,间隔多为一周左右。当天有人准备去清理,但由于没有瓯海龙舟基地登舟处的大门钥匙,未能进入水上台阁。没想到1个小时后,台阁就突然倾覆沉没。
70年之梦温州台阁重现塘河之上
加载视频hellip;“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这首诗载于《温州竹枝词》,描述的是清朝端午佳节水上台阁漫游河道时的盛况。在龙舟之上,搭建亭台楼阁,曾经是温州塘河人家独特的历史记忆,有温州博物馆馆藏一张1927年南塘河民间划台阁活动盛况的照片为证!1933年,台阁最后一次出现在温州河道上。
为了圆“台阁”梦,从2003年到如今的近10年间,温州市民林春微已先后牵头建造了4艘水上台阁。近10年历程,4艘华丽台阁的背后,倾注了温州地区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也经历了许多艰辛。
新台阁集温州百工于一身
根据林春微的想法,2012年,又是农历龙年,所以船身以各种形式出现的龙有2012条。船身分两层,一层楼阁两边的橱窗里,是以木雕形式出现的温州民间三十六行展示。温州“三十六行”人物也是由林春微等人请教了民俗专家和一些民间工艺大师最后定下的,诸如农夫、读书郎、打铁匠、樵夫、郎中等。
据了解,当时每天参与在台阁上工作的数百人,制作游廊的很多木匠来自永嘉,贴金片的很多工人来自瑞安桐溪。加上木雕、彩绘,可以说船身的打造是集温州各地民间工艺人的智慧和汗水。近10年来,台阁建造师傅也换了好几批,因为一些制造第一艘台阁时的老一辈工艺师傅如今已不在人世了。
历史资料记载,台阁龙头龙尾与“台”、“阁”之间设有秋千架,秋千架下有专人手摇把手,用木齿轮带动秋千旋转。秋千架上,有儿童身着戏装,手握绳子,坐在软绳上,随着秋千的回转起伏,腾空翻飞,即清时郭钟岳《东瓯百咏》中“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中描述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资料中写到的这个情景,如今也已经被曹晓勇成功运用于全新的台阁之上。
结语Epilogue
近几年,温州在不断的提出要建设文化大市。
作为穷屌丝,实在不懂文化大市建设,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哪些是需要建设的,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哪些是需要发扬的,这些,只有官老爷们最有发言权。
有一点,即使作为屌丝,我也了解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娱乐游艺等民间习惯的总和,即民间民俗,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对于一个民族,非遗是精神血脉的延续,是获取心灵滋养的精神家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非遗是人类的活态历史,也是坚实的现在和具有根基的未来。
然而,作为收录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温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的温州水上台阁,为何在建成投用后,两度发生沉没事件?我想,这值得我们更多的深思,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人们常说,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而现在却是,哪里跌倒,继续在哪里跌倒。
说多了,都是泪,只想告诉你们一句“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五百年。”
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是通过唤起一代代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而这,才是我们建设文化大市的根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