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民意 “再造”温州朱宅村
核心提示:
小桥流水人家,走进朱宅村就像走进一幅水墨画。李希赛摄
村民们又回到了用河水洗衣物的旧时光。
温州网讯 雨过天霁,昨天难得的阳光,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门前的水心河边,村民在浣洗衣物,偶有白鹭贴水掠过,颇有几分“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江南水乡意境。2010年,作为村民自发治水的一个范本,朱宅村不分老幼、不分男女,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这个水乡景致,从遥远的童年记忆,拉回到人们的视野里。
护水,始于救河行动
村党支部书记朱志鹤带着记者沿河边一路走着,说起小时候下河摸螺蛳、河边钓虾时的情景,这位43岁的中年男子颇为兴奋。“每天帮家里挑水,回家再用明矾在水里划几道,沉淀下杂质就能饮用。”朱志鹤告诉记者,朱宅人祖祖辈辈临水而居,以前朱宅村和邻村王宅村曾统称为水心村,有龙湾片区塘河以此为中心的寓意,为了以示区分,朱宅被叫做“水心朱宅”。
妇女们河中淘米、洗衣;孩子们河里游泳、嬉戏,这些都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虽然本村没有工业,但庞大的塘河水系,让任何一个滨河村庄都不能独善其身。随着塘河整体水环境遭破坏,水心河失去了曾经的清澈。
从2009年起,村民开始救河行动。短短几个月,这个并不算富裕的村庄,捐款高达285万元,人均1400多元。2010年,由村民捐资的“朱宅桥”、“吉祥亭”、景观牌坊等建筑,在沿河构成一幅水乡图景,而水边栽种的睡莲,更为塘河美景平添了一份柔美。
得益于村民治水的自觉行动和治理成效,2012年,朱宅村向街道提出的河道清淤财政拨款申请顺利通过。100多万元的治水专项经费,让水心河和相通的水心门前河,彻底洗了个“澡”。
如今,沿河而建的洗衣板,是朱宅村一道别样的风景,不时就能看到洗衣人的身影。朱志鹤告诉记者,经过持续治理,河道的水质不仅明显提高,而且自净能力也在变强。眼下,螺蛳不算稀奇,就连对水质要求颇高的“白鲢”,也会经常出没。
美景,向岸上延伸
一河清水失而复得,让村民更加珍惜。“就像睡觉吃饭,爱惜环境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朱志鹤说。随着村里兼任河段长的“红领队长”出现,每名队长麾下集结20多户家庭为一组的民间护水志愿者。他们一旦发现河道被污,就会第一时间向队长汇报。同时,村民自己买了10万多条鱼放生、买来睡莲栽种到水里以净化水质……
走在朱宅村,路面的整洁程度让人称道,村头巷尾还有退出现代人视线很多年的痰盂,这是为吸烟人准备的。在村“两委”的倡导组织下,从去年7月开始,每月第一个周二,村民党员、村民代表、结对单位等,都会身披红马甲,义务打扫村庄路巷。朱宅治水,正在上岸变成“治村”。
3个月前,朱宅村对沿河的房屋进行了整体立面粉刷,米黄色调与青石板桥、桥下绿水、鹅黄色睡莲相映成趣。朱志鹤自豪地说,朱宅村“创卫”排名,每次都在全区前十位。
记者手记
走访过朱宅村,让人深深感觉到朱宅人真心爱着自己的村庄。
确实,水乡是我们的家,河流是我们身边再平常不过的朋友。朱宅人先行一步,凭借水乡人的一份自觉,凝心聚力,把救河当作一件要事来执行。这份自觉,缘自对家乡的爱,从治水、到护水,再到维护村容村貌,小范围的成功“试验”告诉我们,只要想到就不怕做不到。如今,全市上下为治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治水前提,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但是,如何从内心激发市民对家乡的热爱,把热爱转化为护水的实际行动?朱宅村坚持数年的治水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