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留在教室里办公 “吓”住学生和任课老师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作者: 龚望平 2014-09-03 16:08:02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义乌读者傅先生来电:前几天,我到女儿所在的义亭小学,发现不仅前面的讲台撤掉了,后面放扫把的位置也被办公桌给占了。不管上课还是下课,班主任都被要求尽可能地坐在教室后面办公,真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

  >>>>如果您是孩子家长,是否支持学校的这种做法?

  一堂课

  班主任抬头11次

  傅先生的女儿就读的义亭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校。

  钱江晚报记者昨天下午走进该校,发现全校一至六年级共48个班教室都没有讲台,教室后面摆着一张和学生课桌一般高的办公桌,班主任就在这里办公。

  这样的课堂改革效果怎样?

  昨天下午,记者特地当了一回学生,随机选择几个教室,静悄悄地走进去旁听,老师也没有停顿继续上自己的课。

  下午第二节时,记者又走进了三年级1班教室,这里正在上英语课。任课老师鲍志琴不时走下讲台,走入课桌间与举手学生互动。班主任老师金小君一直坐在教室后面办公桌上,批改暑假作业,不时抬头看学生们上课的表现。

  一堂课40分钟,鲍老师走下讲台58次,班主任受学生互动声音影响和主动抬头观察11次。

  大部分学生上课很自然,与鲍老师互动也放得开,甚至不举手就抢答。少数几名学生不时回头看后面的班主任在看什么。

  任课老师称

  还是有压力的

  鲍志琴任教4年,她坦言,之前约两米长的讲台桌确实是一种束缚,现在上上下下非常方便,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的次数自然多了。

  面对后面坐着的班主任,以及随时可能走进来的其他人员,鲍志琴也笑着承认确实有些不习惯,上课会感到压力。“这种压力是正面的,有班主任老师在,自己就要做好备课工作,否则会露出马脚。”

  采访中,有几位任课老师表示,现在刚开始,并不太适应。“但这种压力是正向的,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下去,对提高教学质量肯定好。”

  作为班主任,金小君认为,这样可以对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以前自己只教语文数学,并不知道孩子上英语课的表现,当然办公肯定会受点影响。“今天我就发现班上有个同学英语课上口才表现好。”

  家长反响:

  孩子听课会更认真

  这样的改革,孩子们又有什么反应呢?

  “班主任在,有时候上课想打瞌睡就不敢了。”三年级的姜宝一同学说,班主任天天在,她整天坐在后面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过课间请教老师也更方便。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位家长,大多数对学校这一改革都表示支持。“我家孩子比较活跃,就怕班主任,现在这样他上课开小差会有顾虑。”

  张华是张博文同学的父亲,他早就注意到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好,但是自制能力不够,上课经常开小差,“我特地观察过一下,班主任全天候监督,孩子变得很听话了。”

  也有个别家长质疑,小学生大多都怕老师,班主任老师这样全天看着,会不会太约束,扼杀小孩的天性?

  对话校长

  校长:这种压力是正面的

  记者随机采访几位老师和学生得知,这是新学期他们刚实行的课堂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无讲台,学校要求教室全部撤掉讲台桌。

  二是零距离,学校要求所有班主任把办公桌搬进所在班级教室后面,不管上课下课都在教室内办公。

  三是开放式,要求所有任课老师上课时,后门必须开着,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其他学校的家长开放。

  钱江晚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义亭小学校长朱向阳,他也是这次课改的发起人。

  记者:怎么想到会用这种方式改革?

  校长:义亭小学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来这里当校长一年来,我每天都会到教学楼转转,发现8点上课前,学生早就在教室等着了,甚至不少学生7点左右就到学校了,而老师却往往在办公室里,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待在教室时间太少。

  还有一些老师,上课多年都会做些课件,可能会偷懒,就坐在讲台前念念,和学生互动时间少,因为缺少监督,横纵向比较也少,偷点懒也没人知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样共同进步。为此,我决定在课堂形式、教室布局上改变,做出了这样的改革。

  记者:有家长质疑,老师全天监督会影响孩子的天性,你怎么看?

  校长:作为新的尝试,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开始不适应,那是正常的。目前,老师反馈说有压力、不适应等,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且这些都能通过一段时间来适应。

  不否认,会有学生或老师可能会长时间不适应,但这个比例应该不会太高。现在是班级授课,作为一校之长,肯定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而通过班主任的观察,来找出那极个别不适应的孩子,这样可以更好和家长沟通,也是为了这些孩子更好的成长。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见习)|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