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赛】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核心提示:当每一个人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慈善就由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8月28日,一位乐清八旬阿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医生发现阿婆的眼睛散光度数很高,决定手术时矫正散光,给她推荐了两种手术方案,一种是在角膜上做手术,另一种则不动角膜,直接通过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医生说第一种手术要在角膜上划两刀,她问:“划过的角膜还能用来捐献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选择了效果相同但费用高3000元的后者,她说:“一片角膜就能让人重见光明,划掉太可惜了!我要保护好角膜,以后捐给有需要的人。”
现在的阿婆,与未来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生命,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昂贵”的选择,昂贵的不是多3000元的费用,而是一个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心灵,一个高贵“慈善”的心灵。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阿婆一样用未来的眼睛看世界,可她给温州的“慈善”点亮了一盏心灯:时时是慈善之时,处处是慈善之地,人人是慈善之人。
“7.23”动车事故里“大爱温州”形象的树立、“明眸工程”中温州人善行天下的义举、“红日亭”内的老人用双手托举出的一块慈善的城市地标……温州慈善别有风情光鲜的背后,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重要事实:总的说来,现在多数人做慈善还都停留在感情冲动的阶段,跟风盲从赶时髦,作秀谋取私利最大化等现象随处可见。把“慈善”变成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慈善”需要一种精神的净化与引领。马克.吐温说:“人,每天务必要做一点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一条最宝贵的准则,它可以使你养成认真尽责而不以为苦的习惯。”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从“不愿意”到“愿意”,本身就是慈善展现“最美”的过程。真正的“慈善”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引领着我们用行动诠释着慈善的本质,凝聚善念,传递给更多需要爱、需要帮扶、需要增添生活勇气的人。
虽然说温州已取得“七星级慈善城市”的称号,但并不表明就已达到“慈善”的顶级,温州慈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温州的慈善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行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慈善意识无法与行为相匹配,个人慈善捐款能量巨大但尚未释放,慈善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慈善文化定位脱离民众需求实际。要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温州需要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弥补不足。首先,营造慈善氛围,培育大众慈善意识,呼唤社会的爱心,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善”的本能,树立慈善活动中的企业和公众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其次,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其公信力,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对募捐资金和物资的管理,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再次,健全慈善捐赠税收机制,简化捐赠免税的程序,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最后,大力提倡志愿服务,创新慈善捐赠的方式和手段,金钱捐赠是当前的主要形式,但时间的捐赠、服务的捐赠等同样也是慈善行为,进行志愿服务的人越多,其对慈善事业的捐赠也越多。
展望温州慈善的未来,不在于慈善有多少种形式,不在于慈善有多少种风格,甚至于有多少种主体,当每一个人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慈善就由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