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浙江省委书记王芳回忆温州模式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作者: 2014-09-13 09:11:19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1986年,王芳(中)在乡镇企业会议上作报告。

在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1986年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对乡镇企业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分类指导……当时对于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于“温州模式”到底姓“资”姓“社”大家认识不一。我在几次党的大会上提出对此不要搞抽象的争论,要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管什么模式,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致富就是好模式。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多层次的。一刀切,只准搞一个模式,是违背客观事物自身规律的。——王芳

  中共浙江省委调查组到了温州以后,先听取何荣飞率队的调查组调查汇报。首先,由何荣飞作了一个综合性的汇报。接着,深入到十大专业市场调查的同志,分别对乐清柳市电器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等一一作了汇报,我们非常仔细地听取了汇报。听完汇报后,8月20日,我带着调查组同志首先考察了桥头纽扣市场。当时,桥头镇已有纽扣摊位700余个,产品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300多家企业,每日成交额达十几万元人民币,年销售纽扣30亿粒,被香港媒体称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

  农民破解

  经济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

  说起纽扣市场的形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桥头镇有两兄弟跑供销的,他们到了苏南一家国营企业,看到了一大堆纽扣丢弃在拉圾箱里。他们感到太可惜,就把纽扣捡了回来,在桥头镇摆摊试卖。由于开价便宜,很快就卖出去了。兄弟俩受到了鼓舞,感到有商机可乘,于是找到苏南这家企业的领导,要求为这家企业推销纽扣。这家企业领导正愁纽扣卖不出去呢,便一口应承下来。兄弟俩在镇上的摊位越摆越大,生意越做越火。赚钱也使人眼红啊,镇上的其他人看到这家兄弟卖纽扣赚了大钱,也纷纷仿效。于是桥头镇上的纽扣摊位越摆越多、越摆越大,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么大规模的纽扣市场。

  许多来桥头纽扣市场参观的人都不解地问:桥头镇是个交通不便的、偏僻的山区小镇,为什么在大城市(如南京、杭州)都形不成这样的纽扣市场,而在这里形成了呢?这个故事解开了这个谜。连经济学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却被温州农民轻而易举地破解了。其中奥妙在于:大城市是当时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虽有交通发达、设施先进等优势,但机制不活,人们积极性不高,经济就无法搞活。

  就拿苏南那家国营企业来说,纽扣生产出来了却卖不出,只好丢到垃圾箱里。纽扣对他们来说是废物,而对温州农民来说则是个宝。同样是一个纽扣,在计划经济框框内,成为一个死物;而在市场经济机制面前,它却活起来,会源源不断地转换为金钱。

  桥头纽扣市场形成的历史,还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靠的是人,是农民供销员。他们是市场的营销主体,先有农民供销员,后有市场。是农民供销员的智慧与创造性,创立了市场。我们各级党和政府官员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群众的创造,总结群众的创造,支持群众的创造。先当群众的学生,才能当群众的先生,千万不要自以为比群众高明,动辄加以指责。

  老板怕抓

  省委书记派发“定心丸”

  1985年8月21日,我们一行冒着大雨来到平阳县鳌江镇,走进一条小巷深处,走访一家私营企业平阳建筑起重机械厂。我仔细地向年仅35岁的厂长柳上庭,询问企业经营情况。

  柳厂长说,他这个厂子创办两年多来,势头不错。1984年产值118万元,预计1985年可比去年增长2倍。厂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和销售都是靠自力更生解决的。有了效益后,除按国家规定缴纳税金,还捐资五六万元给村里造校舍、建老年活动室与保育场所等。

  我对此表示自己的赞赏之意,我还笑着问小柳:“你还有没有别的想法?”他腼腆地一笑,说:“下半年想造一座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可是有人在说,你这样下去就会变成资本家。我别的都不怕,只怕被抓起来。”我肯定地告诉小柳:“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对发展生产有好处,就可以干嘛!个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请你尽管放心,决不会抓你的。”

  这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这时我还问了他一句:“你愿意同国家合营吗?”在场的温州市委领导补充道:“国家以土地、建材入股,工厂仍由你管理!”柳上庭爽快地回答:“这样太好了。”

  殷切叮嘱

  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市”上

  8月22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从鳌江镇坐船到龙港镇考察。龙港镇的前身叫白楼下,是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过去连讨饭的从这里经过都不会留下。当地有句民谣:“白楼下,白楼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江边滩涂,而现在一座新兴的农民城在这里崛起,高楼林立,街道繁华。

  这个镇的建设资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农民群众集资的,农民站起来了,有经商办企业的迫切要求,当地政府从长远规划考虑,确立相应的集资建城的原则,因势利导,由农民自己投资建设农民城。我对苍南县龙港镇的领导说:“人民城镇人民建,这办法好。要搞好规划、加强管理。过去我们建一个县城,总是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中心放在一起,这叫不懂得城市建设。在外国,每个城市的功能是不同的,顾名思义,就是‘城’和‘市’。过去,‘城’是防御用的,‘市’是交易用的。现在‘城’防御作用小了,‘市’的作用大了,因此,城市建设重点要放在‘市’上,要把交通搞上去。”

  在与苍南县钱库镇委同志座谈时,我专门了解了当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我问他们:“你们这里小孩子读书的情况怎么样?”他们回答:“入学率是94.6%。”我接着这个话题对他们说:“教育工作要抓紧呀!有些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一个孩子一天能赚几元钱,而真正要发展商品经济,非有文化不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但教育仍然抓得很紧,所以经济复苏快,一个人有了文化,不管种田、做工、经商,样样都干得好。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人的素质提高关系极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你们钱库集市贸易很活跃,但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当领导的抓工作,千万不要抓了这一面,丢了那一面,要两手抓,两手硬呀!”

  干部大会

  为温州经济格局撑腰鼓劲

  经过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8月26日,我在温州市科、局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我首先分析了温州农村经济的大好形势和发展趋势,同时着重肯定了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是温州人民创造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给广大干部撑了腰、鼓了劲。

  我指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温州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从这些客观条件出发,找到了一条符合温州农村实际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路子。这条路子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很多城市几十年一贯制,面貌得不到改观。原因在于:城市建设靠国家投资,渠道单一,财力有限。而龙港镇的建设方针是:人民城镇人民建。投资主体靠的是民间投资。发展商品经济,城镇比农村有更多优越的条件。苍南一带富裕起来的农民,想集中到城镇来更好地发展商品经济,自然会踊跃投资。农民踊跃投资建设龙港镇,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农民要求突破商品经济发展的空间限制,要求进城。城市化在中国是个必然的选择,温州农民已经率先呼唤城市化。

  温州正名

  甩掉包袱大胆地干

  温州的做法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温州的经济符合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这不仅在我省各级党政干部中有疑虑,私人企业主也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是一个必须回答、回避不了的问题。

  针对这个疑虑,我在温州市科、局以上干部大会上肯定了温州的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其理由是:

  一是有利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庭功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温州的情况看,家庭经营具有许多内在的优势,农村家庭这种经济功能只要引导得好,可以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搞活城乡经济。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有利于加快农村小集镇的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龙港镇的崛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是有利于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温州城乡跑一跑,就可以看到一大批这样的人才。

  同时,在报告中也指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有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性,今后需要深入探讨和正确引导。在报告中,我特别强调了两个文明一起抓,温州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在当前和今后都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

  不久,我把赴温州调查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写成《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调查》一文,发表于《红旗》杂志1986年第3期上。这篇调查报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调查报告发表后,说温州是搞资本主义的议论大大减少了。不少党政干部的认识有了提高。温州地区的各级党政干部说他们的腰杆子硬了,尤其是个体户、私人企业主奔走相告,说:省委书记为我们说话了,我们可以甩掉包袱大胆地干了!温州再一次掀起了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温州不仅是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而且把希望传到了全国各地。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